【道】、【名】、【天地万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剖析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四个名词是【道】、【名】、【天地】、【万物】,而其它的动词、副词、助词等都是为了解释这四个"名词"而服务的,【道】、【名】、【天地】、【万物】合成三个词语即是【道】、【名】、【天地万物】。那么,【道】、【名】、【天地万物】三者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答案如下——
"道"是“天地万物”体现出来的各种规律;“名”则是指“道的名字”(即"各种规律的名字")。
总结:
①道德经重点讨论的是“道”,而不是“名、有、无”,“名、有、无”被后人严重夸大曲解,“名论”和“有无论”这两大谬误不消除人们永远也看不懂道德经。②道德经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辨证古哲学”,辩证有二元论述、多元论述、正反论述、对比论述等多种表现形式。
-----------------------------------------------------------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直译】
加注说明:
先秦古文有一大表达缺陷,有些句子的二元表达体现不出来,此译文中"有的……有的……"就是补充的句子成分,表示有两种不同状况。——若不补充"有的……有的……",译文就是“道可以说清楚,永远都说不清楚”,很显然这样的译文前后句冲突矛盾是不成立的。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文法剖析:
这段话是一个完整复句的四个分句,第一个“道”字是这四句话共用的主语,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 无名,天地之始;(道) 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总结:
老子为了把这段话写成3、3、3、3、2、4、2、4的诗句格式,删减了一些句子成分,却无意中给后人增加了极大的理解难度。由此可见,用诗 (或诗体韵文) 来表述古哲学是一种灾难,这是导致中华古哲学几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剖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个复句是老子提出的观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个复句是对前面观点的举例说明。
道:天地万物的规律。(第一个“道”)
道:说。(第二、三个“道”)
非:不。
常:永远。
名:(道的) 名字,即指“各种规律的名字”。(第一、四、五个“名”)
名:命名、起名。(第二、三个“名”)
直译译文:
道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道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道没有名字,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道有了名字,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意译译文:
天地万物的规律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各种规律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譬如:天地初始时 (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是永远都说不清楚也起不出名字;而天地万物存在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规律,(迟早) 都能说清楚并起出名字。
---------------------------------------------------------------
篇后总结:
翻译先秦古文时过度脱离字面和过度居于字面都是死路一条。先秦古文的特点是用字用词较少而表述的内容却较多,或说是先秦古文句子只有一些主要的句子成分而缺失很多次要的句子成分,这就导致很多先秦古文句子的表达准确度不足几成,因而翻译先秦古文句子要合理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使译文尽量达到“文顺理通”的状态。
=====================================
=====================================
=====================================
【先秦“道”字有没有“说”的含义?】
例证1.《墙有茨》出自《诗经》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译文:
墙头上长满茅草,无论如何都扫不净。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诉说。若真要说出去,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头上长满茅草,无论如何都除不掉。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详讲。若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就长啦。
墙头上长满茅草,没办法打成捆运走。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宣扬。若真要传播开,那话就羞死人啦。
注释:
茨[cí]:墙头上生长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矮小茅草。
中冓[gòu]:内室。
中冓之言:指夫妻在没有外人的内室里说的私房话。
道:说。
读:念给别人听即为“读”,结合语境译为“宣扬”。
所:若。
襄[xiāng]:除去、扫除。
束:捆在一起。
-------------------------------------------------------------
例证2.《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有道的君子有三种表现,我是做不到的。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夫子这是在说自己呀。”( 注:最后一个“道”字便是“言说”的意思。)
-------------------------------------------------------------
总结:
通过以上两段古文的翻译,完全可以佐证先秦“道”字有“说”的这层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剖析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四个名词是【道】、【名】、【天地】、【万物】,而其它的动词、副词、助词等都是为了解释这四个"名词"而服务的,【道】、【名】、【天地】、【万物】合成三个词语即是【道】、【名】、【天地万物】。那么,【道】、【名】、【天地万物】三者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答案如下——
"道"是“天地万物”体现出来的各种规律;“名”则是指“道的名字”(即"各种规律的名字")。
总结:
①道德经重点讨论的是“道”,而不是“名、有、无”,“名、有、无”被后人严重夸大曲解,“名论”和“有无论”这两大谬误不消除人们永远也看不懂道德经。②道德经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辨证古哲学”,辩证有二元论述、多元论述、正反论述、对比论述等多种表现形式。
-----------------------------------------------------------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直译】
加注说明:
先秦古文有一大表达缺陷,有些句子的二元表达体现不出来,此译文中"有的……有的……"就是补充的句子成分,表示有两种不同状况。——若不补充"有的……有的……",译文就是“道可以说清楚,永远都说不清楚”,很显然这样的译文前后句冲突矛盾是不成立的。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文法剖析:
这段话是一个完整复句的四个分句,第一个“道”字是这四句话共用的主语,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 无名,天地之始;(道) 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总结:
老子为了把这段话写成3、3、3、3、2、4、2、4的诗句格式,删减了一些句子成分,却无意中给后人增加了极大的理解难度。由此可见,用诗 (或诗体韵文) 来表述古哲学是一种灾难,这是导致中华古哲学几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全段剖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个复句是老子提出的观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个复句是对前面观点的举例说明。
道:天地万物的规律。(第一个“道”)
道:说。(第二、三个“道”)
非:不。
常:永远。
名:(道的) 名字,即指“各种规律的名字”。(第一、四、五个“名”)
名:命名、起名。(第二、三个“名”)
直译译文:
道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道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道没有名字,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道有了名字,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意译译文:
天地万物的规律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各种规律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譬如:天地初始时 (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是永远都说不清楚也起不出名字;而天地万物存在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规律,(迟早) 都能说清楚并起出名字。
---------------------------------------------------------------
篇后总结:
翻译先秦古文时过度脱离字面和过度居于字面都是死路一条。先秦古文的特点是用字用词较少而表述的内容却较多,或说是先秦古文句子只有一些主要的句子成分而缺失很多次要的句子成分,这就导致很多先秦古文句子的表达准确度不足几成,因而翻译先秦古文句子要合理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使译文尽量达到“文顺理通”的状态。
=====================================
=====================================
=====================================
【先秦“道”字有没有“说”的含义?】
例证1.《墙有茨》出自《诗经》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译文:
墙头上长满茅草,无论如何都扫不净。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诉说。若真要说出去,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头上长满茅草,无论如何都除不掉。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详讲。若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就长啦。
墙头上长满茅草,没办法打成捆运走。内室男女的私房话,不可向外人宣扬。若真要传播开,那话就羞死人啦。
注释:
茨[cí]:墙头上生长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矮小茅草。
中冓[gòu]:内室。
中冓之言:指夫妻在没有外人的内室里说的私房话。
道:说。
读:念给别人听即为“读”,结合语境译为“宣扬”。
所:若。
襄[xiāng]:除去、扫除。
束:捆在一起。
-------------------------------------------------------------
例证2.《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有道的君子有三种表现,我是做不到的。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夫子这是在说自己呀。”( 注:最后一个“道”字便是“言说”的意思。)
-------------------------------------------------------------
总结:
通过以上两段古文的翻译,完全可以佐证先秦“道”字有“说”的这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