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社群形式对于社群本身的影响,具体一点就是大陆基于小群形式的东方社群的特点。目前这个研究只算开始,现在也在各方面调查。
为什么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①国内的东方圈是很依赖群的——无论活动或者社团都会围绕一个群聊搭建生态网络,包括个人up主。而在霓虹我的体感是大家很少用群聊作为社交主要载体,更多通过X表达自己的生活,通过邮件进行业务上与粉丝-主催联络
②有人反应很多东方社群的矛盾源自于群,或者借由群内讨论的形式爆发,比如小群黑屁,更多大家看到的恼火内容也都来自群聊记录。群的不公开性带来信息不对等,同时还是本身就带有身份差异(群主管理员普通人)
③在东方社群外,我经历过的其他社群,有非常反对闭盖讨论组的,认为闭盖(普通人看不到内部情况,也无法加入)的社群会无可避免的造成小团体
为什么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①国内的东方圈是很依赖群的——无论活动或者社团都会围绕一个群聊搭建生态网络,包括个人up主。而在霓虹我的体感是大家很少用群聊作为社交主要载体,更多通过X表达自己的生活,通过邮件进行业务上与粉丝-主催联络
②有人反应很多东方社群的矛盾源自于群,或者借由群内讨论的形式爆发,比如小群黑屁,更多大家看到的恼火内容也都来自群聊记录。群的不公开性带来信息不对等,同时还是本身就带有身份差异(群主管理员普通人)
③在东方社群外,我经历过的其他社群,有非常反对闭盖讨论组的,认为闭盖(普通人看不到内部情况,也无法加入)的社群会无可避免的造成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