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渔船事件”沸沸扬扬,***也是该纪念的。听说中,先生是和东瀛人斗过酒的,盛酒的器具是脸盆,那份豪气,令对手吓破了胆。也记得,东瀛白衣人踏海而来时的气概,令中原群豪为之色变,七年,江湖人心惶惶,及至最后的决战,方宝玉对他却带一份敬意,这是初期。后期,迎风一刀斩是最出名的东瀛刀法,可惜,以后他们只是用来偷袭陆小凤,楚留香,杨铮这些传奇人物,忍术也显得歹毒,上不得台面,只适合在暗中行动。这是先生在作品中对东瀛武林的描述。
25年了,25年足够改变太多的事情,也足够忘记太多的事情。当然对某些人事,时间越久,记忆却越是清晰,譬如对先生。他仙逝,我不知在何处;年龄小时,读绝代双骄,隐隐约约知道古龙这个人;读完浣花洗剑录,突然很喜欢古龙,开始四处找他的书读;来古龙斋之后,明白九二一意味着什么。。。所以不会忘记,只是在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中,古龙这两个字在心中的味道与意义多了些。时间,不也能够加重心中的那道烙印么?
喜欢与不喜欢,只是自己的问题,与人无干。我喜欢古龙。确切的说,只是喜欢。除了知道他的生卒,他的很少一部分轶事,当然还有他的作品外,我对古龙了解不多。这些东西也从不会刻意去记,看过《古龙传奇》和《感受古龙》,没映象了,只是喜欢,然后一些有趣的东西就记住了,并且把它们晒出来的时候,味道依旧不错。
先生绝对是个妙人,绝对是个很有味的男人。熊猫儿,小鱼儿,胡铁花,司空摘星,郭大路,这些稀奇古怪的有趣的家伙先生都能想出来,他自己不有趣,又如何做到?先生的妙,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他作品中的人物,细细品味实在有趣的很。他很幽默,“一如迅翁,一种独耐回味的冷嘲,历久弥新的哑笑”,幽默是一种态度,哪怕多寂寞多哀伤,能幽上一默,生活就有滋味了,所以先生从来不忘幽默。又,人常说“古龙味”,没听说“金庸味""羽生味”,难道金梁的作品是无味的?不是。先生风格的特立独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古龙味”怕是源于生活,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才有味。君不见多少人模古龙体,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是空有一副古龙式的面具罢。缺少了对生活的领悟,再多么的“标新立异”,也仅仅是哗众取宠。所以先生的妙,我们只能去欣赏,想要偷来,实在不容易。
先生虽妙,世人得知更多的,却是他的寂寞。寂寞是什么?梁羽生先生在《武林天骄》中借檀羽冲之口说,“寂寞在于心境,在千柳庄的时候,满眼都是人,我却如同置身鬼蜮!在这里只有我和你,但荒山却好像变成了乐园。”梁先生如此清心寡欲之人,都不得不尝尝寂寞的滋味,毋宁有浪子之称的先生了。名利双收,红颜若多,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他还要寂寞作甚???他寂寞,他一定寂寞,他也不想寂寞,但他生来如此。记得高中时看过一篇文章,说在台湾有一户人家,孩子很小,周围邻居的小孩在一块嬉闹时,他就在旁边站着,别人拉他一起玩他也不去,他就一个人默默地在那站着。然后这个小孩的名字叫熊耀华。他注定是寂寞的,如果他不写小说,我们不会知道他的寂寞。但是他写了,他是想把寂寞排遣到文字中,还是他的心中寂寞已经装的太满,已经装不下了?总之他肯定不喜欢寂寞,我们也不喜欢,可读过古著的,能不被寂寞感染的又有谁?“知我者,二三子”,古人这句话让先生嫉妒得要命。寂寞的人自己不说话,喜欢听别人说,所以,对话成了先生作品中极常见的形式: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明月是什么颜色的?”
“是蓝色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里?”
“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里。”
“那是柄什么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仿佛是空。”
有时候都分不清了,这究竟是两个人在说,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在那喃喃自语?
酒,说到这个字,先生的眉毛都会动了吧,酒就是他的命呢。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喝酒也分好多种,在酒桌上的应酬与和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感受绝对不同。先生嗜酒,却是杯到酒干,来者不拒,心里怕是五味杂陈。那大人物秦歌醉酒还能吐到阴暗的巷子里不让人知道,先生实在,硬撑着,结果只能躺到病床上。知道是不知道,我们知道先生嗜酒,却不懂他为什么拼命地喝酒?是厚道?还是大男子主义好面子?还是因为寂寞?。。。不知道先生的作品有多少是大醉之后痛书而成,有多少怪诞的情节是酒后胡思乱想所致,只是听说,唐朝的书法家张旭大醉之后所作草书是一绝,而“太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更是千古流传,那么若干年后,说不定也会有这样的传说,“哎,你连古龙是谁都不知道?!他就是那个左手端着一杯XO,右手拿笔写武侠的作家!!!”
酒终于夺走了先生。我们却没法恨酒,我们能做的还是端一杯酒,在心中祭我们的先生。25是个整数,比通常的数字稍微那么显得隆重一点,其实再怎么样,先生都会高兴的。记得不记得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在世人眼中,九一一比九二一重要的多,我选择记得。记得一个叫古龙的人,给了我一场不醒的江湖梦,一份不能释然的情怀,还有一些生活的感悟,这就够了。
发表于 2010-*** 19:47
25年了,25年足够改变太多的事情,也足够忘记太多的事情。当然对某些人事,时间越久,记忆却越是清晰,譬如对先生。他仙逝,我不知在何处;年龄小时,读绝代双骄,隐隐约约知道古龙这个人;读完浣花洗剑录,突然很喜欢古龙,开始四处找他的书读;来古龙斋之后,明白九二一意味着什么。。。所以不会忘记,只是在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中,古龙这两个字在心中的味道与意义多了些。时间,不也能够加重心中的那道烙印么?
喜欢与不喜欢,只是自己的问题,与人无干。我喜欢古龙。确切的说,只是喜欢。除了知道他的生卒,他的很少一部分轶事,当然还有他的作品外,我对古龙了解不多。这些东西也从不会刻意去记,看过《古龙传奇》和《感受古龙》,没映象了,只是喜欢,然后一些有趣的东西就记住了,并且把它们晒出来的时候,味道依旧不错。
先生绝对是个妙人,绝对是个很有味的男人。熊猫儿,小鱼儿,胡铁花,司空摘星,郭大路,这些稀奇古怪的有趣的家伙先生都能想出来,他自己不有趣,又如何做到?先生的妙,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他作品中的人物,细细品味实在有趣的很。他很幽默,“一如迅翁,一种独耐回味的冷嘲,历久弥新的哑笑”,幽默是一种态度,哪怕多寂寞多哀伤,能幽上一默,生活就有滋味了,所以先生从来不忘幽默。又,人常说“古龙味”,没听说“金庸味""羽生味”,难道金梁的作品是无味的?不是。先生风格的特立独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古龙味”怕是源于生活,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才有味。君不见多少人模古龙体,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是空有一副古龙式的面具罢。缺少了对生活的领悟,再多么的“标新立异”,也仅仅是哗众取宠。所以先生的妙,我们只能去欣赏,想要偷来,实在不容易。
先生虽妙,世人得知更多的,却是他的寂寞。寂寞是什么?梁羽生先生在《武林天骄》中借檀羽冲之口说,“寂寞在于心境,在千柳庄的时候,满眼都是人,我却如同置身鬼蜮!在这里只有我和你,但荒山却好像变成了乐园。”梁先生如此清心寡欲之人,都不得不尝尝寂寞的滋味,毋宁有浪子之称的先生了。名利双收,红颜若多,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他还要寂寞作甚???他寂寞,他一定寂寞,他也不想寂寞,但他生来如此。记得高中时看过一篇文章,说在台湾有一户人家,孩子很小,周围邻居的小孩在一块嬉闹时,他就在旁边站着,别人拉他一起玩他也不去,他就一个人默默地在那站着。然后这个小孩的名字叫熊耀华。他注定是寂寞的,如果他不写小说,我们不会知道他的寂寞。但是他写了,他是想把寂寞排遣到文字中,还是他的心中寂寞已经装的太满,已经装不下了?总之他肯定不喜欢寂寞,我们也不喜欢,可读过古著的,能不被寂寞感染的又有谁?“知我者,二三子”,古人这句话让先生嫉妒得要命。寂寞的人自己不说话,喜欢听别人说,所以,对话成了先生作品中极常见的形式: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明月是什么颜色的?”
“是蓝色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里?”
“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里。”
“那是柄什么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仿佛是空。”
有时候都分不清了,这究竟是两个人在说,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在那喃喃自语?
酒,说到这个字,先生的眉毛都会动了吧,酒就是他的命呢。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喝酒也分好多种,在酒桌上的应酬与和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感受绝对不同。先生嗜酒,却是杯到酒干,来者不拒,心里怕是五味杂陈。那大人物秦歌醉酒还能吐到阴暗的巷子里不让人知道,先生实在,硬撑着,结果只能躺到病床上。知道是不知道,我们知道先生嗜酒,却不懂他为什么拼命地喝酒?是厚道?还是大男子主义好面子?还是因为寂寞?。。。不知道先生的作品有多少是大醉之后痛书而成,有多少怪诞的情节是酒后胡思乱想所致,只是听说,唐朝的书法家张旭大醉之后所作草书是一绝,而“太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更是千古流传,那么若干年后,说不定也会有这样的传说,“哎,你连古龙是谁都不知道?!他就是那个左手端着一杯XO,右手拿笔写武侠的作家!!!”
酒终于夺走了先生。我们却没法恨酒,我们能做的还是端一杯酒,在心中祭我们的先生。25是个整数,比通常的数字稍微那么显得隆重一点,其实再怎么样,先生都会高兴的。记得不记得也没什么关系,毕竟在世人眼中,九一一比九二一重要的多,我选择记得。记得一个叫古龙的人,给了我一场不醒的江湖梦,一份不能释然的情怀,还有一些生活的感悟,这就够了。
发表于 2010-*** 19:47
![](http://hiphotos.baidu.com/%CC%FA%D1%AA%C3%C5%C8%CB/pic/item/6149538a284be2a0a4c272dc.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