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中生。以下为单纯的个人见解,未必正确
我想关于《女儿》,真正明白双雪涛写了些什么的只有他本人。我想那个女翻译在双雪涛的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形象:懂得艺术,给予他莫大的帮助,与他相爱,最终却分别。很多时候下笔极简单,却能把这些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最大的可能就是双雪涛的生活中确有其人。我想说的是,《女儿》,乃至于整本《猎人》,是极个人化的。双雪涛很可能会将他生活中经历的事随手幻化于其中,而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永恒的谜题
扯远了。除开对那些靠文学混饭吃的人以及编辑会「害怕投稿者写的结尾太好」等一类现象的讥讽(或者说自嘲,因为说实话,这确乎很正常)这样的副主题外,《女儿》主要描述了一件事:未完成的等待。杀手等待女儿,「我」等待小说的结尾,女人等待「我」。显然,最后一件最重要。我想这其中透露的主题是: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只要等得足够久,有些事就会过去,翻篇,可以当作没发生过。但是不是的。它们会展示自己的威力,让你只能假装忘掉它们,却不能真的忘掉。如果是这样,那就去把结尾补上……吗?这是一个问题。双雪涛让没有给杀手等女儿的小说一个结尾,为什么?从情节上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是对「我」还是读者来说,这样的缺憾反而给予了它最大的魅力。于是我们又会想象:当「我」再次见到白衣女人时又会发生什么?或许他们会迎来最终的重逢,也有可能他们会发现记忆中的对方早已崩塌。我们是要给予故事结尾,令其完满,还是留下一部分空白,令其缺憾?我不知道。我想双雪涛也不知道。他只是想把问题抛给读者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想有一种可能,《女儿》的写作动机,可能正是来自于双雪涛对现实中的他的那位「女翻译家」的思念。不过这种事就没人知道了。在知道事实是怎样前,我无法知道这个猜想可以错得多离谱。如果有一天可以见到他,我倒挺考证一下的,哈哈
我想关于《女儿》,真正明白双雪涛写了些什么的只有他本人。我想那个女翻译在双雪涛的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形象:懂得艺术,给予他莫大的帮助,与他相爱,最终却分别。很多时候下笔极简单,却能把这些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最大的可能就是双雪涛的生活中确有其人。我想说的是,《女儿》,乃至于整本《猎人》,是极个人化的。双雪涛很可能会将他生活中经历的事随手幻化于其中,而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永恒的谜题
扯远了。除开对那些靠文学混饭吃的人以及编辑会「害怕投稿者写的结尾太好」等一类现象的讥讽(或者说自嘲,因为说实话,这确乎很正常)这样的副主题外,《女儿》主要描述了一件事:未完成的等待。杀手等待女儿,「我」等待小说的结尾,女人等待「我」。显然,最后一件最重要。我想这其中透露的主题是: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只要等得足够久,有些事就会过去,翻篇,可以当作没发生过。但是不是的。它们会展示自己的威力,让你只能假装忘掉它们,却不能真的忘掉。如果是这样,那就去把结尾补上……吗?这是一个问题。双雪涛让没有给杀手等女儿的小说一个结尾,为什么?从情节上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是对「我」还是读者来说,这样的缺憾反而给予了它最大的魅力。于是我们又会想象:当「我」再次见到白衣女人时又会发生什么?或许他们会迎来最终的重逢,也有可能他们会发现记忆中的对方早已崩塌。我们是要给予故事结尾,令其完满,还是留下一部分空白,令其缺憾?我不知道。我想双雪涛也不知道。他只是想把问题抛给读者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想有一种可能,《女儿》的写作动机,可能正是来自于双雪涛对现实中的他的那位「女翻译家」的思念。不过这种事就没人知道了。在知道事实是怎样前,我无法知道这个猜想可以错得多离谱。如果有一天可以见到他,我倒挺考证一下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