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很美,很多美好形容都可用在汉服上。但华夏是农耕文明,仙气飘飘的汉服,怎么农耕劳作呢?汉文化圈给了各种解释,最合理的是襻膊。但真正的农耕劳作者知道这个说法很牵强。资料表明至少近万年前左右,华夏泛三江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就已全面进入农耕社会,但汉服一般只追溯到春秋战国,前面那几千年呢?春秋有个词“礼崩乐坏”,“崩”的哪个礼,哪个乐“坏”呢?周朝有个很重要的活动:开耕大典。这个活动在今天的壮、侗、苗等少数民族仍是个重节。周天子每年开耕大典,会带领百官到田间进行像征性劳作,所以周朝名义上应还属农耕社会,用于管理的应该是从农耕生活发展来的农耕文化。但在民智末开的时代,农耕文化不符当时的发展需求,所以就被更符时代的的汉文化取代,所以农耕礼仪就“崩”了,农耕生活发展的乐也因影响管理,自然就变“坏”了,孔子就因为别人给他演奏的不是“雅乐”而发脾气。从春秋到汉朝,最终确立汉文化主导地位,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并没有就此消亡,王莽就是典型代表,但也因为不符时代,王莽也只能昙花一现。但世上没有哪个文化是完美的,汉也不例外,从春秋到民国历经几千年,事实证明汉文化并不能带领华夏持续发展。为什么只说春秋到民国,不说新中国呢?汉文化和世界其它主流文化一样,都有局限性,幸运的是华夏农耕文化从末断承,汉文化正是有农耕文化的加持修正,才不像古罗马古埃及等成为历史。汉文化从春秋发展到民国,历经两千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其缺点也暴露无遗,在科技信息时代,明显力不从心。到了新中国,农耕文化再次登上症治舞台(怕敏感用错别字),新中国我觉得很像汉和农耕文化的结合体。民国前管理者不管心里怎么想,如表现得亲民,是大忌。新中国管理者不管心里怎么想,如表现不亲民,是大忌。如今华夏邻导人,和周王那样进行像征性的农耕劳作已成必备活动。为何亲民是农耕文化呢?因为农耕社会没有阶级分化,这是农耕特殊环境下独有的人类社会关系,壮乡的农耕文化从华夏进入农耕至今从末断承。这里说的亲民是不分身份职务的一视同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壮族作为华夏传承最久的农耕族之一(详见前面的日记),壮族服饰也成了体现华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汉服,从来都不是为劳作而生,相反汉服的本意就是怎么和农耕划清界线。汉服和壮服,有点像一个印像派一个写实派,都是华夏的宝贵财富,能给我们提供不同体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感受一下哦[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