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年底,新冠疫情汹汹而来,天下惶惶。至翌年初尚无平复迹象,是故各单位春节长假一再延长。彼时,南疆戍边的阿辉携女探亲,滞留家乡。一晃月余,百无聊赖。某日放晴,趁着早春明媚,我带着阿辉携其女出行游逛。为使其女早筑汉中乡土文化认同之根基,我们特地来到汉中市里。
首站滨江公园,我们戴好口罩沿着江边步道一路边看边走,边走边聊,散漫随心说说笑笑。小丫头也是在家憋久了,前奔后窜蹦蹦跳跳,时不时地跑过来问一问刚刚看到的新鲜事物。
走到桥头,几幅宽大的石板镌刻着几篇文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走近围看了下,是几篇诗词短文。其中一篇《汉江赋》稳稳地占据了C位。
汉江赋
汉江赋
全文如下:
汉江赋
天注之,禹导之,嶓冢始漾,至汉为江。清清如也,浩浩如也。一泻三千里,泽被秦与鄂,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有东方莱茵河之美誉,是为汉江,天地钟灵之水也。
刘邦赖之,刘秀傍之,刘备临之。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五百年英雄王朝,五千年龙凤文化,一百八十万年追日人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嘉名;汉朝、汉族、汉语,汉文。东方丽日,源斯以升。是为汉江,人文毓秀之水也。
《周南》倡之,《召南》和之,《关睢》启之,《汉广》拓之,汉上咏歌,是有《诗经》,汉诗之始。爱琴海畔,希腊诗神缪斯额手望远,汉江之上,东方诗神汉上游女已踏歌多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孔子沐冠,屈子濯缨,诗家三昧,天机云锦。是为汉江,汉诗生生之水也。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饮水思源,望月怀乡。源亦汉江,乡亦汉江。岂不感恩,日就月将。爱之护之,地久天长。
汉之广矣,可以泳思。
江之永矣,可以方思。
驻足许久,阅览全文。感觉写的很不错,但又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询问阿辉,亦有同感。心中惘惘,沉思细品,恍然大悟,结合近年所见所闻,作文剖析,谨以记之。
汉中汉江三号桥北桥头下这篇《汉江赋》行文工整,用词考究,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我在网上搜索“汉江赋”,作品纷纭,手法不一,但观文采多不及此篇。可见,作者之用心。不过辞采之外,此篇《汉江赋》之手法立意多有可商榷之处。本着文艺评论学术争鸣的态度,不揣冒昧,陈于此处。
首先,文中所涉汉代三帝的称谓问题。在传统史观里,帝王将相都是人中龙凤,明君贤臣更是天纵英才,是带领国家前进民族发展的奇伟人物。其彪炳千古,万代仰慕,无需多言。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里,古代封建专制帝王是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谓明君贤臣不过是欺压人民剥削百姓敲骨吸髓愚弄黔首阻碍社会和历史进步的反动势力代表,势必大加鞭挞严厉批判。此处,观其行文意旨,以有汉一代三位开国雄主来为汉江背书,应该是基于传统史观而引。但是传统史观语境中正式行文对帝王皆以谥号庙号称之,极少直呼名讳。此处行文,却俨然居高临下直呼其名如唤小儿,文义语境,颇显错乱。
其二,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化以其人性蓬勃、文艺奔放、政理开明、哲思深刻而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举目世界,同时代唯有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可相媲美。学术界的一个专有名词“轴心时代”便是缘此而来。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即使在古代被赋予江河淮汉四大河流的地位,但其文化影响力别说对世界,就是在国内也远不能望黄河长江流域之项背。分明是个小家碧玉的质地,却强要去和名门闺秀比对,实在是有点妄自尊大不辨深浅了。
其三,欧洲的莱茵河以其航运繁忙而著称于世,中学地理知识至今犹记。相形之下,曾经水运繁忙的汉江早已随着石泉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建设而丧失长程通航的条件,航运价值几乎为零。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汉江一如既往航运通畅,陕鄂两省偏远一隅之农耕区域水道与串联工业强国的国际黄金水道也不在一个量级上,没得比。
航运上对标欧洲动脉,文化上对标西方灯塔,明面上看是好高骛远自我拔高,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攀洋关系挟洋自重。昭昭之心跃然纸上毫不含蓄。我想说,这不是高屋建瓴胸怀世界提升格局的正确方式。
其实,让我感觉怪异的不止是层次悬殊的比照本身,更是压根没必要去上杆子和谁比。潜心笃行,努力发掘和凝练地域文化元素里的闪光点和优美面,昂然自信浑然率真地展示出来,不就很好么?沉稳平和,淡然自若,用恰到好处的文字从容自然地溢出汉中的质与秀,朴与厚,韵与烈,坦然地领受大众的品鉴与岁月的审视,本身不就是一种上佳的境界么?舍本逐末,谓为可惜。
曾经有文艺评论者喟叹道:作为二战中受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中国为什么就是拍不好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呢?反观犹太人,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的电影佳作层出不穷,叫好又叫座。斑斑血泪深刻痛诉伴随着犹太人的政经影响力,将犹太人的苦难传遍了全世界,整得英语单词“the Holocaust”(大屠杀)几乎成为描述犹太人这段惨痛历史的专属名词。相形之下,同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几乎在国际学术界不能与之并提。没有好的文化作品为根基去伸张历史影响力是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的重要原因!
回首汉中,我们自称天地钟灵人文毓秀,但是恕我寡陋,为什么就见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具有代表性能够走出汉中的本土文作呢?那种具有代表意义的颂扬家乡的名篇也行啊!
作为陕南重镇,以山灵水秀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自诩的汉中人,长期以来在当代陕西文坛汲汲无名敬陪末座,却尤好关起门来“山清水秀”“西北江南”地顾影自怜自娱自乐。不觉得愧对这片青山热土,愧对这里的雄关漫道英豪史迹么?
一个传奇小镇青木川,还是由着一位西安女作家的同名小说而传遍南北,始为人知。每念及此,胸中闷闷,仰天长问,建政已七十载有余,我们大汉中文艺界都搞了些啥?
如果说千年激荡历史厚重的汉中人文题材撑不起一部《白鹿原》,我是不信的。但如果说汉中能有人像路遥一样写到穷困潦倒,像陈忠实一样写得坚忍孤绝,我恐怕也是不信的。看着家乡的各种文作宣传无不扑面而来一种浓烈的浮躁和自我陶醉感,真的是既不屑又失望。
以前,听说作为汉中新地标的天汉楼建好之后,会示出一篇《天汉楼赋》以彰风采。现在天汉楼已经建好了,我特地去了几次,却是既登不了高也觅不见文。那就再等等吧,大概久酝出佳酿,希望它不会让人失望。
首站滨江公园,我们戴好口罩沿着江边步道一路边看边走,边走边聊,散漫随心说说笑笑。小丫头也是在家憋久了,前奔后窜蹦蹦跳跳,时不时地跑过来问一问刚刚看到的新鲜事物。
走到桥头,几幅宽大的石板镌刻着几篇文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走近围看了下,是几篇诗词短文。其中一篇《汉江赋》稳稳地占据了C位。
汉江赋
汉江赋
全文如下:
汉江赋
天注之,禹导之,嶓冢始漾,至汉为江。清清如也,浩浩如也。一泻三千里,泽被秦与鄂,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有东方莱茵河之美誉,是为汉江,天地钟灵之水也。
刘邦赖之,刘秀傍之,刘备临之。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五百年英雄王朝,五千年龙凤文化,一百八十万年追日人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嘉名;汉朝、汉族、汉语,汉文。东方丽日,源斯以升。是为汉江,人文毓秀之水也。
《周南》倡之,《召南》和之,《关睢》启之,《汉广》拓之,汉上咏歌,是有《诗经》,汉诗之始。爱琴海畔,希腊诗神缪斯额手望远,汉江之上,东方诗神汉上游女已踏歌多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孔子沐冠,屈子濯缨,诗家三昧,天机云锦。是为汉江,汉诗生生之水也。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饮水思源,望月怀乡。源亦汉江,乡亦汉江。岂不感恩,日就月将。爱之护之,地久天长。
汉之广矣,可以泳思。
江之永矣,可以方思。
驻足许久,阅览全文。感觉写的很不错,但又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询问阿辉,亦有同感。心中惘惘,沉思细品,恍然大悟,结合近年所见所闻,作文剖析,谨以记之。
汉中汉江三号桥北桥头下这篇《汉江赋》行文工整,用词考究,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我在网上搜索“汉江赋”,作品纷纭,手法不一,但观文采多不及此篇。可见,作者之用心。不过辞采之外,此篇《汉江赋》之手法立意多有可商榷之处。本着文艺评论学术争鸣的态度,不揣冒昧,陈于此处。
首先,文中所涉汉代三帝的称谓问题。在传统史观里,帝王将相都是人中龙凤,明君贤臣更是天纵英才,是带领国家前进民族发展的奇伟人物。其彪炳千古,万代仰慕,无需多言。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里,古代封建专制帝王是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谓明君贤臣不过是欺压人民剥削百姓敲骨吸髓愚弄黔首阻碍社会和历史进步的反动势力代表,势必大加鞭挞严厉批判。此处,观其行文意旨,以有汉一代三位开国雄主来为汉江背书,应该是基于传统史观而引。但是传统史观语境中正式行文对帝王皆以谥号庙号称之,极少直呼名讳。此处行文,却俨然居高临下直呼其名如唤小儿,文义语境,颇显错乱。
其二,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化以其人性蓬勃、文艺奔放、政理开明、哲思深刻而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举目世界,同时代唯有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可相媲美。学术界的一个专有名词“轴心时代”便是缘此而来。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即使在古代被赋予江河淮汉四大河流的地位,但其文化影响力别说对世界,就是在国内也远不能望黄河长江流域之项背。分明是个小家碧玉的质地,却强要去和名门闺秀比对,实在是有点妄自尊大不辨深浅了。
其三,欧洲的莱茵河以其航运繁忙而著称于世,中学地理知识至今犹记。相形之下,曾经水运繁忙的汉江早已随着石泉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建设而丧失长程通航的条件,航运价值几乎为零。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汉江一如既往航运通畅,陕鄂两省偏远一隅之农耕区域水道与串联工业强国的国际黄金水道也不在一个量级上,没得比。
航运上对标欧洲动脉,文化上对标西方灯塔,明面上看是好高骛远自我拔高,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攀洋关系挟洋自重。昭昭之心跃然纸上毫不含蓄。我想说,这不是高屋建瓴胸怀世界提升格局的正确方式。
其实,让我感觉怪异的不止是层次悬殊的比照本身,更是压根没必要去上杆子和谁比。潜心笃行,努力发掘和凝练地域文化元素里的闪光点和优美面,昂然自信浑然率真地展示出来,不就很好么?沉稳平和,淡然自若,用恰到好处的文字从容自然地溢出汉中的质与秀,朴与厚,韵与烈,坦然地领受大众的品鉴与岁月的审视,本身不就是一种上佳的境界么?舍本逐末,谓为可惜。
曾经有文艺评论者喟叹道:作为二战中受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中国为什么就是拍不好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呢?反观犹太人,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的电影佳作层出不穷,叫好又叫座。斑斑血泪深刻痛诉伴随着犹太人的政经影响力,将犹太人的苦难传遍了全世界,整得英语单词“the Holocaust”(大屠杀)几乎成为描述犹太人这段惨痛历史的专属名词。相形之下,同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几乎在国际学术界不能与之并提。没有好的文化作品为根基去伸张历史影响力是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的重要原因!
回首汉中,我们自称天地钟灵人文毓秀,但是恕我寡陋,为什么就见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具有代表性能够走出汉中的本土文作呢?那种具有代表意义的颂扬家乡的名篇也行啊!
作为陕南重镇,以山灵水秀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自诩的汉中人,长期以来在当代陕西文坛汲汲无名敬陪末座,却尤好关起门来“山清水秀”“西北江南”地顾影自怜自娱自乐。不觉得愧对这片青山热土,愧对这里的雄关漫道英豪史迹么?
一个传奇小镇青木川,还是由着一位西安女作家的同名小说而传遍南北,始为人知。每念及此,胸中闷闷,仰天长问,建政已七十载有余,我们大汉中文艺界都搞了些啥?
如果说千年激荡历史厚重的汉中人文题材撑不起一部《白鹿原》,我是不信的。但如果说汉中能有人像路遥一样写到穷困潦倒,像陈忠实一样写得坚忍孤绝,我恐怕也是不信的。看着家乡的各种文作宣传无不扑面而来一种浓烈的浮躁和自我陶醉感,真的是既不屑又失望。
以前,听说作为汉中新地标的天汉楼建好之后,会示出一篇《天汉楼赋》以彰风采。现在天汉楼已经建好了,我特地去了几次,却是既登不了高也觅不见文。那就再等等吧,大概久酝出佳酿,希望它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