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吧 关注:1,046贴子:4,652
  • 6回复贴,共1

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克思把社会分工定义为“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资本论》第1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英文版)。接着他又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劳动行为,市场上就不可能有彼此可进行交换的商品。但是反过来说就不对了,因为商品生产并不是社会分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古代公社就有分工,但其品并不成为商品。同样,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工厂内部的分工也不是工人交换他们个人产品的结果。这表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分工要加以探讨。第一,存在着一种由私人生产者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的社会分工,这是在各个个体的、独立的、竞争的资本家之间进行交换的分工(资本主义)。第二,存在着工人之间的分工,每个工人完成一部分工序,所有的工序同时进行,生产出来的东西是集体工人的社会产品;这是生产中的分工,即生产过程内部的资本与劳动的分工,虽然它同交换中的分工是相互联系的,但这两种分工的起因和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参看资本;商品;交换;价值条目)。
  首先考察一下社会分工。这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社会之中,而且是由人的生理差异造成的,用以推动特定社会目标的这种差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特定社会关系,此外,不同的共同体可以使用自己自然环境中的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当这些不同的共同体彼此接触时,这些差异就推动了相互的产品交换。因此,各个社会单位(家庭、部落、村社、社团或其他)内部或之间的交换,就为生产的专业化提供了动力,从而导致了分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品逐渐变成了商品,生产过程内部也出现了分工,但这种分工是资本主义的特定产物,它按以下方式与社会分工相互作用。寻求保值并从而寻求剩余价值把先前独立的手工业者融入了一个受资本控制的单一配置的生产过程之中(参看积累条目)。这样,生产中的分工就以牺牲社会分工而得到了发展。同时,各个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又分成了若干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变成了一个单独的生产工序;这样,社会分工又以牺牲生产中的分工得到了发展。但是,靠资本扩大的生产力增加得很快以致这两种分工都发展了,彼此之间不断划分界限又不断加以修正。因此,正是这种积累的动力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分工,而不是市场施加的限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分工(参看协作;劳动过程;工场手工业条目)。
  尽管存在着这种不断的相互作用,生产中出现的受资本控制的专业化在性质上也完全不同于各个不同资本之间交换中出现的那种专业化。首先,交换中的分工只把一切不同的生产过程(只要这些过程生产商品它们就存在)联结在一起;不同的劳动只是通过作为商品的那些劳动产品而联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只有在买卖活动中才能实现。相反,在生产的分工中,一个单独的工人并不能生产商品,每个工人只是集体工人即一切专业化活动总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唯一发生的买卖活动则是资本家对所需数量的工人劳动力的购买。
  其次,社会的分工需要在大量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广泛地分配生产资料。但生产内部的分工则是以作为资本家独占的私有财产的生产资料的集中为前提的。
  再次,用以组织这两种分工的方式也不相同。关于社会的分工,马克思所说的“偶然性与任意性的作用”(《资本论》第1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起着支配作用,使资本在各个不同的劳动部门之间的分配带有明显的任意性。虽然每个资本家受生产使用价值的必然性制约,并最终受利润考虑的制约,但这些制约只是通过价格波动来冲击资本家的;因此,社会分工是由竞争过程从经验的角度来推行的。相反,“偶然性和任意性”在生产过程中则根本不起支配作用;每个工人有一定的职责,按一定的比例同其他工人以及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中的分工是由资本家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的,因为它是从属于作为资本家私有财产的资本的一种机制;因此,它是由资本的强制力量先验地推行的。马克思总结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的专制是相互制约的”(《资本论》第1卷,第39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适用于工场手工业的情况更适用于机器大工业,在机器大工业中使劳动从属于生产资料的过程达到了顶点。(参看机器和大工业条目)。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0 13:21回复
    最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剧了“无产政府状态”与“专制”之间这种差异。生产内部的有组织的分工被赞美为是提高资本生产能力的机制,而阻碍并扭曲人的能力使工人终生局限于局部工序的现象却被轻易地忽略了。任何根据社会公认的标准去管理、控制和规划失调了的社会分工的有意识的努力,全都被谴责为是对个人自由、私人财产权和资本家个人独创性中企业精神的危险侵犯。于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往往把分工看作是根据偏好和技艺(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来获得的)来分配个人的工作,把专业化赞美为增进发展和提高生产能力的源泉,而且一般都倾向于不承认分工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历史的具体范畴和制度,不是被看作是暂时的,而被当作是永恒的;因为个人的爱好和生产技艺将永远存在,这就易于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下述思想嘲弄为无希望的乌托邦的空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20 13:23
    回复
      2025-05-30 01:48:02
      广告
      然而,这咱批判完全曲解了这段话。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人的劳动产品如何和为什么会支配生产者本身,以资本为其存在形式的物化劳动如何通过表面上的供求客观上规律支配着活劳动的。而且这种情况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人本身创造的社会却把分工强加给各个个人。生产当然总是把劳动体现于产品的一种活动,但在其中实现这种体现的阶级关系对决定下述论述却是十分重要的:“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已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0 13:24
      回复
        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颠倒,正是由于这种颠倒,主体才被当作客体,而客体则被当作主体。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消灭分工看作是消灭私有财产关系的同义语;只有当人们支配生产和交换并自觉规划它们时,他们才是自由的。随着商品形态的消灭,劳动的社会特征就不再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客观的特征了;不再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其运动支配着生产者本身的社会关系了;更确切地说,情况恰恰相反;随着基于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分工的消灭,上述真正的颠倒也就消失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20 13:24
        回复
          显然,为了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能继续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某些形式的分工仍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有在实际生产领域之处,真正的自由才是可能的。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们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20 13:24
          回复
            因此,不是“专制”支配生产中的分工,而是由生产者本身的民主规划来支配分工,不是“无政府状态”支配社会分工,而是“正象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20 13:25
            回复
              在社会化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机器特别是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的潜力,将使生产中的这样一种经济时代成为可能,即第一次在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创造也“真正的自由王国”,包括“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于是,我们将会看到: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底,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219页)。这样,分工就消灭了(参看共产主义条目)。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20 1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