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叫红吧 关注:5贴子:335
  • 2回复贴,共1

有关视觉设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个简单大纲 ,其实都知道,可以回顾下。
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2.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
  和谐 Harmony
  变化 Changes
  冲突 Conflict
  混乱 Confusion
  和谐 Harmony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
  变化 Changes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变化来自和谐基础上局部的外观改变
  冲突 Conflict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不仅仅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而且产生了性质上的改变,与整体中的其他局部“格格不入”。
  冲突来自某个局部与整体其他部分性质的格格不入
  混乱 Confusion 的来源
  整体当中包含太多性质不相关的局部,视觉系统很难判断出整体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混乱”。
  大量局部互不相干,让视觉系统看不懂整体,无法接受整体,你能马上说出图中是什么嘛
  格式塔视觉流程
  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观看这张图的时候,你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
  下面我们举例讲解格式塔视觉原理的具体应用。
格式塔视觉原理的应用
  官方:格式塔学派最基本的规则是
  蕴涵律(prägnanz)
  闭合律Law of Closure
  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相似律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对称律Law of Symmetry
  连续律Law of Continuity
  格式塔原理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包括:删除、贴近、结合、接触、重合、格调与纹理、闭合。下面我们详细举例描述。
  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去掉那些与保留内容无关的设计元素
  简洁来自于删除原理,视觉的删除来自对内容的精选;判断那些是必要内容,哪些是非必要内容,保留与必要内容有关的视觉单元,其他的可以删除。
  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
  海报的设计使用贴近原理,将信息分组,让人感觉通透、有条理、不拥挤。
  将表达同一信息,或者意义相近的设计元素,按照贴近关系进行设计;视觉系统可以非常容易的区分各个部分的内容,突出了整体中的小集合,让重点内容更被关注。设计师根据贴近原理给页面的视觉单元以4个比较大的集合那些老练的视觉设计师非常善于使用辅助线和栅格系统对复杂的设计元素进行分类,最后达到视觉的统一。
  接合
  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
  将熊猫的黑眼圈与狼的脸结合在一起,实现异形同构
  简单的说:“结合”就是把一块嚼过的口香糖用电熨斗熨在衣服上,让它们无法分离。
  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将A的标志性特征嫁接到B上,改变B的非特征性特性。
  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
溅落的饮料与杯子接触,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
  接触与结合的区别是:接触的两个视觉单元仍然是相对独立的,而结合的两个视觉单元再也无法分开。视觉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在视觉上融为一体(而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
  重合
  “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将品牌与各种事物进行了视觉重合
  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
  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种格调叫做“初夏的杨树林”
  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
  这种纹理叫做“濒海红树林”
  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闭合
  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形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简单的说:“闭合”就是不在视场中展现设计的全貌,而只给关键的局部,让人们通过完形去延伸和理解整体,比如“一叶知秋”
  使用了闭合原理的设计总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
  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


IP属地:浙江1楼2024-05-26 03:13回复
    物哀美学是日本文化中一种以“真情流露”为核心的美学理念,强调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刻洞察。它既包含对自然之美与人生百态的细腻感知,又蕴含着超越哀伤的哲思,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精神。
    一、物哀美学的核心内涵
    本居宣长提出物哀是心灵被外界触动时的自然情感流露,这种情感不局限于哀伤,而是包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例如《源氏物语》中,樱花飘落、秋虫低鸣等场景不仅描绘自然景致,更通过景物传递人物内心的怅惘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大西克礼进一步阐释,物哀揭示出美蕴含在事物的脆弱性中,如樱花盛放后凋零的过程,既展现生命的壮丽,也暗示其不可逆转的消逝,这种矛盾性构成了物哀美学的深层张力。
    二、审美体验的多维表达
    物哀在文学中表现为“以景述情”的叙事手法,紫式部笔下人物常因季节更替或景物变迁而触发情感波动,如光源氏目睹藤花凋谢联想到爱人早逝,将自然意象与命运无常紧密交织。艺术领域则通过留白、残破等手法传递物哀,如茶道中残缺的茶碗(侘寂)、枯山水庭院中砂纹模拟的水波,皆以简素形式引发观者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这种审美取向使物哀超越艺术范畴,渗透到日本人对四季流转、饮食起居的日常感知中。
    三、哲学层面的生命观照
    物哀美学本质上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接纳。本居宣长认为“知物哀”意味着理解万物皆有终期的必然性,这种认知并非消极认命,而是通过凝视消逝的过程获得精神超脱。大西克礼提出的“美的崩落”理论,将樱花凋零视为美的巅峰时刻——正是消亡前最后的绚烂,赋予脆弱以崇高的价值。这种哲思引导人们在无常中捕捉永恒,如俳句“蝉声寂,岩石渗水痕”(松尾芭蕉),用瞬间意象凝固时间流逝的苍茫感。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3-27 13:31
    回复
      **物哀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对生命短暂、自然变迁的敏锐感知与深沉感叹,融合了哀愁、静寂、唯美与哲思。它不仅是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世界观和生命态度。
      ### **核心内涵**
      1. **"物"(もの)与"哀"(あわれ)**
      - "物"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哀"是主观的情感共鸣,包含赞叹、怜惜、忧伤等复杂情绪。
      - 组合为"物の哀れ"(物哀),即因外物触发而生的细腻情感波动。
      2. **无常与瞬逝之美**
      - 受佛教"无常观"影响,物哀美学认为美存在于短暂与消逝中,如樱花凋零、秋叶飘落。
      - 强调对"瞬间永恒"的捕捉,比如《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繁华易逝的慨叹。
      3. **自然与人生的共鸣**
      - 自然景象(四季更迭、风雨月光)常作为情感载体,映射人生的孤独、离别或宿命感。
      - 例如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以寂静中的声响传递幽玄之境。
      ### **表现与艺术形式**
      - **文学**:平安时代《源氏物语》开创物哀传统;江户时代本居宣丰在《源氏物语》注释中将其理论化。
      - **和歌与俳句**:短诗形式凝练地表达刹那情感,如"花に染む心のいづこ春の月"(花染春心,明月何处)。
      - **茶道与庭园**:侘寂(wabi-sabi)美学与物哀相通,追求残缺、朴素与时光痕迹。
      - **现代影响**:川端康成《雪国》、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镜头语言,均渗透物哀的静谧与哀感。
      ### **与西方美学的区别**
      - **悲剧美**:西方悲剧强调冲突与救赎(如希腊悲剧),物哀则更注重对宿命的静观与接纳。
      - **唯美主义**: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形式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3-27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