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释吧 关注:6贴子:44
  • 9回复贴,共1
求助

第二章翻译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隋也,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訾:zī 同赀,同资。
(声人)圣人:体道的统治万民之主,体道的王侯。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已。
华夏子民应知:至善行,居善地。而弗知之理者,出而有夭有残,行而有病有祸。人皆因无、有之炁,化而为万形,本无美丑,聚而成形,又因累世之修行课题不一,以至八字不一,长相不一,高矮、胖瘦不一,心性不类,而至视困堵之境万象。故夫当:一日三省,知行合一,正身,自查自明,观性而行。以达谦卑,谨言慎行,至善若水,广而善以至德。德而修道,易也。
世人皆言至善之道,然知易行难,故需时刻反省自身,以正身修德为本。当知人之初生,本是天真无邪,然因受外界环境事物之影响,心性守中之则渐染,善恶斯一思之间,为之私利尔,假我难辨。是以,人当,时刻保持清醒之性,以良知克己之欲,以道德复己之为,方能行稳致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27 20:19回复
    何为善,何为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27 20:21
    回复
      有为何,无为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28 20:30
      回复
        吾人须知,修行之道,非一日之功,须持之以恒,方能渐入佳境。每日三省,非仅言行举止,更于心念之净。君子慎独,此之理也。自省之时,当深入剖析自身之不足,以求改进,而非敷衍塞责,自欺欺人。
        知行合一,乃修行之要义。知者,明理也;行者,实践也。知而不行,非真知也;行而不知,非真行也。故当以明知以践行,以行验知,以其势运其炁也,以至善境。
        正身之道,在于修身养性。身正则心正,心正则行正。当以正直之心,示以万物,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查自明,警醒自审自身之为,明辨是非,不为外物所侵,不为私欲所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01 01:49
        收起回复
          观性而行,以性为本,以行为表。人之性,善恶有分,高低有别。观性而行,明今世自身之性,知本性之善行。如此,方能人人至至善若水,人人善以至德。
          德而修道,易也。德者,人之根本也;道者,天地之万象法则也。有德之人,方能悟道;悟道之人,方能修身。无德者修身,妄为也。故当以德为本,以道为尊,以至易之境。
          修行之道,贵坚持与自省。人当至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也,是以善为表,以至德之境。愿诸君共勉之!
          善,世之善,居高俯下,居上视微,居尊抚卑,此善犹恶。善者,平也,公平、公正也。视万物以如己,存之道,明慧之道皆自显。视人以如己,善心乃出,大善之为,无尊无卑,无高无下,无左无右,乃中,中者自身弗偏也,心正亦稳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02 23:05
          回复
            天下皆知美,唯美不出,美而多妖,多妖多瘴,恶也;天下皆知善,伪善难辨,智者用之,娱乐资本之势,唯利是图,损不足而奉有余。天下不善,斯三千载,误我华夏子民久矣。当世当思当有为矣。
            世之善,非表面之善,深于骨髓,流于血脉。非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恒也。善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恪守道义,秉持公正。视万物,无分贵贱,无分贫富,以公平之心,待之如己,真善也。
            天下皆知善,然,伪善者十之八九。伪善者,表面和,心怀鬼胎,欺世盗名。其行虽似善,无心也,名利所驱,损不足,损国之利也。善者,当明辨是非,警惕伪善,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08 20:58
            回复
              然,天下不善者言不尽矣。或自私自利,或冷漠无情,或欺压弱小,无视道义,只顾个人之得失。此等不善,已误我华夏子民久矣。故当世之华夏,当思当为,以善为本,以恶为戒。
              善者,应以身作则,传播善良之道,引领社会风气。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何种情况,皆应坚守善良之心,秉持公正之道。如此,则天下可安,百姓可宁,华夏可兴。
              误我道统之名:俗道有一,俗僧有二,俗儒有三。(最后讲)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08 20:59
              回复
                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也,高下相倾也,音声相和也,前后相随也,恒也。
                故太极之阴阳之炁,生有返无,有长必短,有高必下,有前必后,音声相合,不召自来,随身返复,相冲以和,以和得一,唯中,恒且久。
                有善未必有恶。自然之法则,何为善?何为恶?唯损有余以补不足。先师之《道德经》,斯有2500载,朝朝代代之历历在目,为何?土地私有耳,农均其田,各有喜乐,长久经营,少则为佃为奴,多则万顷为豪。夫难活于世,久怨而起,故不惜生死奋起而抗之。
                今者农村有其田,亦公共之思想,亦道之思想。然,城市之生计,无根浮萍。集资本于一处,人越多,资本越疯狂。人之思想如无主之心骨,广告越多影响之越大,当公知一出,斯人如无头苍蝇之行,闻其味追其线,何有自身之考量?
                独醒者,孤灯息影,如在如不在,如存如不存。听者稀,闻者疏,存者渺。故,人道之长存在道之兴起,在人性之自觉。
                当世大伪盛行,故大恶紧随,民族之脊梁若存若亡,妖者为君,怪者为王。君者,鼓吹国学者十之八九;王者,鼓吹唯金钱之主张者。
                然,大音希声,薄如雾,轻如羽。华夏之民族,路在何方,当警醒,当警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10 17:46
                回复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当以道之法则治理国家,行道之自然之理,顺应万民之意,斯不足之处加以拨正。圣人以德至道,行不言之教,以身为则,同以万民,体民以需,安民于未兆,然万民淳朴之圣境,乃固乃久。
                  民之圣境,公其法也,平其得也,教其科学也,理其玄学也,尊其规也,守其道也。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无生万物,万物无始无终,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道生万物而弗有,畜之而不恃,生之万物归自然,死之万物亦归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何有功?何有居?顺势而为而已,当不居己为有。道之则显已。
                  功成之则在势理也,其妙在《易经》也,然之境也,趋吉避凶是也。跳之境外观己所之势者甚少,日三省其身者甚少,自明者甚少,故有《易经》也。
                  功成者,顺之势理,扶之势归于其位而已,故功成无需居之。功成居之者贼也。盗自然之功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弗居以功,弗居以名,无为之力,唯惧,唯畏,当不为之。故不居其功成之位也。
                  圣人之境,如有物,如无物。观以自然,习以自然也。自然之为即无为也。然,自然之事尚且有多余者,故自然之为为损有余以补不足也。以万民同万物者,故如刍狗也,以天下之势运其炁,若有物,若无物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10 17: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