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方苞之后
我本姓方, 安徽桐城人, 因此常常被认为桐城派创始人方
苞的后裔。若在宾筵广座之中, 匆遽应酬之际, 不好鄑嗦解
释, 只好含糊应付; 若是从容相对, 稍有余裕, 我总要这样分
辩一番———
不, 我不是方苞之后。桐城有三个方: 桂林方、鲁..方、
会宫方, 同姓不同宗。方苞是桂林方, 我是鲁.. 方, 不是一
宗。
桂林方之得名, 与广西桂林无关, 而是从成语“ 桂林一
枝” 而来。自明末清初, 桐城方姓出了一系列的名人: 以思想
学术为一代大师的是方以智, 以文章经术得高名的是方苞, 牵
入《南山集》文字狱重案的是方孝标, 做到督抚大官的是方孔
.. , 方观承, 还有称为方氏三诗人的方文、方贞观、方世举,
等等, 都是桂林方。直到清末, 任四川提学使, 落户成都, 成
为四川“ 五老七贤” 之一的方旭, 以及现代著名哲学家故方东
美教授, 也都是桂林方。所以他们真正是桐城望族, 本地人称
第八 卷 99
之为“ 大方” 或“县里方”。桂林方氏宗祠盖得美仑美奂。外
地人“ 话到桐城必数方” (黄苗子兄赠亡友方鸿寿词《鹧鸪天》
中句) , 也是因为桂林方氏人文蔚盛给人印象很深之故。至于
戴名世《南山集》一案牵出方孝标《滇黔纪闻》, 康熙皇帝批
旨中所谓“案内方姓人俱系恶乱之人”, 又曾对大学士等说:
“方氏族人, 若仍在本处, 则为乱阶矣。” 虽然他的论据是把歙
州方光琛与桐城方孝标混为一宗, 但其实在所指的仍是桐城的
桂林方氏, 受到下狱, 流放、编管入旗等处分的方姓人口都是
桂林方氏, 这在辛亥革命以后倒成了桂林方氏的光荣史。方苞
也曾因此案下狱编旗, 得以写出《狱中杂记》那样的文章, 甚
为近世论者所重。方贞观为方苞之从弟, 也曾在编旗之列, 其
《南堂诗抄》中乃有公然引秦始皇坑儒事相比的怨愤不平之句,
其书遂成禁书, 知堂会论之曰: “ 在清朝桐城派虽有名, 不佞
以为方氏之荣誉当不在苞而在贞观耳。” 不论荣誉在谁, 都没
有出桂林方氏的范围。
相对于桂林方之被称为“ 大方”, 我们鲁.. 方则是“ 小
方”, 相对于他们为“ 县里方”, 我们则是鲁.. 山上的。“ ..”
字少见, 音洪, 意思是大壑, 但古书上多用于山川的专名, 我
从小就知道鲁..是我县的山名, 是我族祖先所居之地, (解放
后已简化为“ 鲁洪”, 下文也都从简。) 至今未见过作为“ 大
壑” 之意的普通名词用的。我们祖先在鲁洪山上以打猎为生,
所以又有“ 猎户方” 之称这只是别人背地里叫的, 当面不叫,
因为这样称呼在旧时显然有看不起的意味。我很惭愧始终未去
过鲁洪山, 只听说我们族人的绝大多数在那里聚居, 我们鲁洪
方氏的享堂也一直在那里。我族只有“ 享堂” 而无“ 祠堂”,
其他大姓张、姚、马、左、方( 桂林方) 则皆在县城里有“ 祠
100 舒芜 集
堂”, 这也是我们为小姓的表征, 说起来还是没有面子的事。
清朝乾隆以前桐城方姓大小知名之士, 没有一个是我们鲁洪方
的。鲁洪方氏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算得上知名的, 是方东树
(1772~1851) , 他是姚鼐的学生, 主要活动时间是道光年间,
已经很迟了, 算起家族辈份来他离我并不远, 只是与我的曾祖
同一辈。(他的年龄比我的曾祖大得多, 我的曾祖是他的族弟
同时又是学生, 下文就要说到。) 他也没有什么大名, 一生著
书甚多, 其中《汉学商兑》、《书林扬觯》二书, 以张扬宋学攻
击汉学引人注目, 学术上并无价值; 又有《昭昧詹言》一书,
则可以代表桐城派的诗论, 在科举制度下士子都要做试贴诗的
时代相当盛行, 现在看来在清代文学批评史上倒是可以有一席
之地。鲁洪方氏第二个有些名气的, 就是我的曾祖方宗诚, 他
是方东树的族弟和学生, 是理学家, 与陈澧、朱次琦同受清廷
五品卿衔之赠, 以旌老学, ?
我本姓方, 安徽桐城人, 因此常常被认为桐城派创始人方
苞的后裔。若在宾筵广座之中, 匆遽应酬之际, 不好鄑嗦解
释, 只好含糊应付; 若是从容相对, 稍有余裕, 我总要这样分
辩一番———
不, 我不是方苞之后。桐城有三个方: 桂林方、鲁..方、
会宫方, 同姓不同宗。方苞是桂林方, 我是鲁.. 方, 不是一
宗。
桂林方之得名, 与广西桂林无关, 而是从成语“ 桂林一
枝” 而来。自明末清初, 桐城方姓出了一系列的名人: 以思想
学术为一代大师的是方以智, 以文章经术得高名的是方苞, 牵
入《南山集》文字狱重案的是方孝标, 做到督抚大官的是方孔
.. , 方观承, 还有称为方氏三诗人的方文、方贞观、方世举,
等等, 都是桂林方。直到清末, 任四川提学使, 落户成都, 成
为四川“ 五老七贤” 之一的方旭, 以及现代著名哲学家故方东
美教授, 也都是桂林方。所以他们真正是桐城望族, 本地人称
第八 卷 99
之为“ 大方” 或“县里方”。桂林方氏宗祠盖得美仑美奂。外
地人“ 话到桐城必数方” (黄苗子兄赠亡友方鸿寿词《鹧鸪天》
中句) , 也是因为桂林方氏人文蔚盛给人印象很深之故。至于
戴名世《南山集》一案牵出方孝标《滇黔纪闻》, 康熙皇帝批
旨中所谓“案内方姓人俱系恶乱之人”, 又曾对大学士等说:
“方氏族人, 若仍在本处, 则为乱阶矣。” 虽然他的论据是把歙
州方光琛与桐城方孝标混为一宗, 但其实在所指的仍是桐城的
桂林方氏, 受到下狱, 流放、编管入旗等处分的方姓人口都是
桂林方氏, 这在辛亥革命以后倒成了桂林方氏的光荣史。方苞
也曾因此案下狱编旗, 得以写出《狱中杂记》那样的文章, 甚
为近世论者所重。方贞观为方苞之从弟, 也曾在编旗之列, 其
《南堂诗抄》中乃有公然引秦始皇坑儒事相比的怨愤不平之句,
其书遂成禁书, 知堂会论之曰: “ 在清朝桐城派虽有名, 不佞
以为方氏之荣誉当不在苞而在贞观耳。” 不论荣誉在谁, 都没
有出桂林方氏的范围。
相对于桂林方之被称为“ 大方”, 我们鲁.. 方则是“ 小
方”, 相对于他们为“ 县里方”, 我们则是鲁.. 山上的。“ ..”
字少见, 音洪, 意思是大壑, 但古书上多用于山川的专名, 我
从小就知道鲁..是我县的山名, 是我族祖先所居之地, (解放
后已简化为“ 鲁洪”, 下文也都从简。) 至今未见过作为“ 大
壑” 之意的普通名词用的。我们祖先在鲁洪山上以打猎为生,
所以又有“ 猎户方” 之称这只是别人背地里叫的, 当面不叫,
因为这样称呼在旧时显然有看不起的意味。我很惭愧始终未去
过鲁洪山, 只听说我们族人的绝大多数在那里聚居, 我们鲁洪
方氏的享堂也一直在那里。我族只有“ 享堂” 而无“ 祠堂”,
其他大姓张、姚、马、左、方( 桂林方) 则皆在县城里有“ 祠
100 舒芜 集
堂”, 这也是我们为小姓的表征, 说起来还是没有面子的事。
清朝乾隆以前桐城方姓大小知名之士, 没有一个是我们鲁洪方
的。鲁洪方氏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算得上知名的, 是方东树
(1772~1851) , 他是姚鼐的学生, 主要活动时间是道光年间,
已经很迟了, 算起家族辈份来他离我并不远, 只是与我的曾祖
同一辈。(他的年龄比我的曾祖大得多, 我的曾祖是他的族弟
同时又是学生, 下文就要说到。) 他也没有什么大名, 一生著
书甚多, 其中《汉学商兑》、《书林扬觯》二书, 以张扬宋学攻
击汉学引人注目, 学术上并无价值; 又有《昭昧詹言》一书,
则可以代表桐城派的诗论, 在科举制度下士子都要做试贴诗的
时代相当盛行, 现在看来在清代文学批评史上倒是可以有一席
之地。鲁洪方氏第二个有些名气的, 就是我的曾祖方宗诚, 他
是方东树的族弟和学生, 是理学家, 与陈澧、朱次琦同受清廷
五品卿衔之赠, 以旌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