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一院吧 关注:457贴子:565
  • 3回复贴,共1

医路前行|我院疼痛科应用脊髓电刺激术“唤醒”偏瘫患者手部功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手终于能自由活动了,我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了!”就在不久前,50岁的沈阳患者鲁明(化名)在脑卒中偏瘫一年后,重新恢复了部分手部活动能力,这建立了他重新生活自理的信心。这得益于一项他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所接受的一项微创手术——脊髓电刺激植入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
据鲁明回忆,一年前他突发脑卒中后,身体失去了大部分运动功能,只能依赖轮椅生活。更令他苦不堪言的是,自己的手始终处于肌肉紧张、无法活动的状态,连最简单的穿衣服、喝水、吃饭都无法独立进行,只能靠家人照顾。为了重获手部的活动能力,鲁明积极寻求前沿疗法。终于,在了解到我院疼痛科开展的脊髓电刺激术后,他看到了希望。疼痛科主任宋涛教授介绍,脊髓电刺激疗法是将电极植入椎管内,利用脉冲电流抑制脊髓神经的痛觉信号传导,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目前在国内,脊髓电刺激疗法多应用于慢性神经根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问题,具有微创、不破坏神经、见效快且疗效确切等优势,是一种神经科和疼痛科的前沿疗法。目前认为,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疼痛患者,在充分考虑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越早采用SCS,病人获益越大。

更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疗法对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也具有治疗和改善的效果。关键在于植入电极的定位,实现精准刺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对鲁明的治疗中,宋涛教授团队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包括病史、疼痛评估、心理状态评估以及充分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宋涛在X线透视引导下采用一根纤细的穿刺针从后背穿入患者脊柱,精确地将电极植入脊髓的特定节段,随后进行临时电刺激测试,评估疼痛缓解效果,测试结果满意后,继续进行脉冲发生器(IPG)的植入。给予脉冲刺激后,鲁明很快就感觉到对应部位“酥酥麻麻的”,并且手部的僵硬状态得到了明显缓解,握力增强了一倍以上。术后,一个简单的“拿起水杯喝水”的动作,都让鲁明和家人激动不已,一家人终于看到了恢复正常生活的曙光。术后,治疗团队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调整,以优化电刺激的效果。
宋涛教授介绍,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三高”的特点,近四分之三的卒中患者存在手臂和手部运动功能障碍。这些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破坏了皮质与控制手臂和手部运动的颈髓回路之间的连接。但这种受损并非完全损毁,仍有部分神经传导功能存在,只是大大减弱了。实施脊髓电刺激术,可以调节病变下颈髓回路兴奋性,增加它们对剩余皮质脊髓束的反应性,从而部分恢复运动功能,使患者自主运动成为可能。
我院疼痛科开展脊髓电刺激术已超过十年,每年通过脊髓电刺激帮助上百例慢性疼痛患者解除病痛,并于2023年起开展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治疗探索,是全国首个开展脊髓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的医疗团队。包括鲁明在内,近期,宋涛教授已通过脊髓电刺激术帮助三名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改善手臂和手部的运动功能,展示出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的巨大潜力。他建议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在发病6个月以上、病情基本稳定且康复训练进入平台期时,考虑进行脊髓电刺激术,与传统的康复治疗相互配合,有效促进上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疼痛科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将保持探索求进、不断创新的奋斗姿态,以解决患者临床需求为目标,积极推进医疗高新技术应用,为我院疑难重症诊治体系建设做出有力贡献。
#沈阳行者陪诊##代挂号##专家号##沈阳行者跑腿##取报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31 17:13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07 10:33
    回复
      只对上肢有改善吗下肢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8 22: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