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沉重的状态,无论做什么事、行动与否,都尽力去思考事情有的没的。这种特性让我像瓮中之鳖一样摸不着头脑,同时也伸不开拳脚。前几天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开始有意的去放纵自己的心情,我像刚升学的孩子一样感受自己的成熟,但又不知道成熟在何处。心情的转变跟一周的结束一样过于突然,我没理清楚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活就变成了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它们跟记忆里的其他时刻堆叠在一起,只是想起它们,就会被扑面而来的古朴陈年的气息熏的难以言表。
以往发现自己的变化,我也许会感到欣喜,现在反而只感到重复。成长带来的变化有很多,但是我却不去期待了,我像是对一次次的、微不足道的变化不满足,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很缓慢、很长久的过程。依稀记得大概是高中的时候,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名言: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继而想到,生活像是一场习惯的洪流,不多找几个好习惯作为标记和落脚点,难免会在洪水中迷失。如今看来,生活的苛刻在于改变,也正是改变督促着我在多不可数、如数家珍的习惯里进行选择。可不得不说,我已然迷失在这场洪涝中了,并且现状也许更残酷——我每找到的一处落脚点,都越来越不知方向何在,存在的意义被挤压的只剩寻找下一处落脚点的迷茫。
但这并不让我悲观,真正让我感到恼怒无力的,反而是自己为何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茫然的乐观,甚至我写这篇文字时还能回顾一下写作的诗性是什么东西。
我感觉到了一种矛盾,像是自己说的下一句话就是反驳上一句话一样,但是除了拌嘴,我还感到了更大的矛盾——大概正因为此,我才想着借拌嘴一展心情——自身的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继续的存在的价值意义的矛盾,也就是人与人的生活的矛盾。有些扯远了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时候,我感到思想的空间被拉大,也能看到更多以往隐藏起来的思考。在这种思考空间里,思考的问题并不让我感到沉重,问题对于我自身的反映更能让我感受到难言的重量。
以前我很相信这样一个想法:现在读过的书,有过的思考,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里与自己再次相遇(我坚信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以前读过的《故事》,跟我教述了对一个故事而言,矛盾的建立有多么重要。这让那时候的我对于小说故事的矛盾非常着迷。但现在这个思考像是甩不掉的低语着的魔鬼,总是告诉生活中的我:这就是矛盾。我对矛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建立在了我的生活上,也正因此,我了解不了自己,于是我无法投身于小说的世界。
写到此刻,文字也成了我不理解的事。我前些天的心情的放纵,更早之前的满不在乎,种种简单又复杂的心绪,为何在写文字的时候变成了一样的重量,无论是哪个字,都让我觉得一样的吃沉。这大概正说明了我没有跳出矛盾的漩涡、变化的洪流吧。
以往发现自己的变化,我也许会感到欣喜,现在反而只感到重复。成长带来的变化有很多,但是我却不去期待了,我像是对一次次的、微不足道的变化不满足,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很缓慢、很长久的过程。依稀记得大概是高中的时候,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名言: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继而想到,生活像是一场习惯的洪流,不多找几个好习惯作为标记和落脚点,难免会在洪水中迷失。如今看来,生活的苛刻在于改变,也正是改变督促着我在多不可数、如数家珍的习惯里进行选择。可不得不说,我已然迷失在这场洪涝中了,并且现状也许更残酷——我每找到的一处落脚点,都越来越不知方向何在,存在的意义被挤压的只剩寻找下一处落脚点的迷茫。
但这并不让我悲观,真正让我感到恼怒无力的,反而是自己为何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茫然的乐观,甚至我写这篇文字时还能回顾一下写作的诗性是什么东西。
我感觉到了一种矛盾,像是自己说的下一句话就是反驳上一句话一样,但是除了拌嘴,我还感到了更大的矛盾——大概正因为此,我才想着借拌嘴一展心情——自身的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继续的存在的价值意义的矛盾,也就是人与人的生活的矛盾。有些扯远了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时候,我感到思想的空间被拉大,也能看到更多以往隐藏起来的思考。在这种思考空间里,思考的问题并不让我感到沉重,问题对于我自身的反映更能让我感受到难言的重量。
以前我很相信这样一个想法:现在读过的书,有过的思考,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里与自己再次相遇(我坚信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以前读过的《故事》,跟我教述了对一个故事而言,矛盾的建立有多么重要。这让那时候的我对于小说故事的矛盾非常着迷。但现在这个思考像是甩不掉的低语着的魔鬼,总是告诉生活中的我:这就是矛盾。我对矛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建立在了我的生活上,也正因此,我了解不了自己,于是我无法投身于小说的世界。
写到此刻,文字也成了我不理解的事。我前些天的心情的放纵,更早之前的满不在乎,种种简单又复杂的心绪,为何在写文字的时候变成了一样的重量,无论是哪个字,都让我觉得一样的吃沉。这大概正说明了我没有跳出矛盾的漩涡、变化的洪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