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前半,分布于天山北路广阔草原的卫拉特各部,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起来,统治了中亚一带。清朝与准噶尔围绕蒙古和西藏的统治权连年战事不休,但直到乾隆皇帝继位后的第20年(1755年),清朝才趁准噶尔的内乱进军伊犁,终于打败了这一宿敌。
平定准噶尔时,清朝政府除了讨伐卫拉特外,同时还将位于天山南路,以农业、手工业、商业为主产业的突厥系穆斯林(现今的维吾尔族)所聚居的绿洲地带(回疆,回部),也纳人其征讨的视野。自16世纪后半以后,从布哈拉、撒马尔罕到来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团之领导人,即所谓的“喀什噶尔和卓”一族,在该地区一直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17世纪后半开始不断尖锐化的和卓一族内部间的教派斗争,招致了准噶尔的介入。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于1680年派兵征服了回疆,叶尔羌汗国事实上灭亡了。接着,18世纪前半,准噶尔将两派和卓的首领都绑架到伊犁,随后只将黑山派和卓送还,并建立了傀儡政权。只是,因后来随着准噶尔不断深化的内乱,
1754年黑山派趁机再度建立了独立政权。收服伊犁后,清朝政府随即注意到被软禁于伊犁的白山派大小和卓木兄弟。为达到推翻黑山派政权及收拢人心的目的,清朝将大和卓木波罗泥都随同其军队一同送往回疆。但是,当小和卓木霍集占稍晚些被释放返回回疆之后,他们就立刻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清活动。当时,清朝政府正焦灼于对卫拉特诸部的战事,但仍于1758年向回疆进军,于次年驱逐了白山派势力,平定了回疆全境。
在清军与白山派势力作战时,有一部分人曾协助清军,背后对白山派势力进行过攻击,并对战争趋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即为属于白山派始祖之弟家族的喀拉玛特系统和卓们。
1759年末至1760年初,他们陆续来到北京,纷纷被乾隆皇帝授予爵位,同时享受被称之为“外藩”王公身份的特殊待遇。但是,乾隆皇帝在平定回疆时认识到和卓们在当地的非凡影响力,于是命其留在北京,不允许其返乡。另外,对清朝的回疆统治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势力“伯克”及其家人,也一同被带到了北京。之后,于皇城城墙西南的西长安门外,给他们建立了穆斯林的专属聚居区。
清朝时期的北京内城是旗人的世界,原则上民人被禁止居住。其实,此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突厥系穆斯林。清朝廷让他们居于内城,同时将他们收编为八旗的下属组织牛录,并使其受负责宫廷财政的内务府管理。
1760年初,从回疆被带到北京的突厥系穆斯林共有126名,但之后却增加到 203 名,所以不得不增建或修复房屋。扩建后的西长安门外的穆斯林聚居区,也逐渐被北京人叫做“回子营”。历经250年的北京突厥系穆斯林居住区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回子营居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如上所述,首先应是在回疆当地较有势力的和卓与伯克一族。拥有爵位与官职的他们,在清王朝下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以娶满洲女为妻,而且死后还允许其安葬在故乡。但随着世代的没落,他们与一般穆斯林居民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事实上回子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上面已提到过于宫廷表演舞乐的情况,而实际上,回子营担负过更重要的政治使命,他们参与策划有关清朝统治边疆的行政事务。
1755年平定准噶尔之后,乾隆皇帝建议对新归附的厄鲁特与突厥系穆斯林下诏书时,也应该用其固有的文字来记述。但在当时的北京,会写厄鲁特语和突厥语的人才寥寥无几。于是乾隆皇帝命令将军兆惠,把擅长书写的当地能人及其家人一同带到北京。
对回疆穆斯林来说,清朝皇帝乃是异教徒之王。但是,在回疆穆斯林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将清朝皇帝视为必须通过“圣战”来打倒的对象,更有人认为他是“公正的统治者”,并且需要用自己的忠诚去回报他所赐的恩惠。
19 世纪中叶,长期滞留在中国的俄国东正教神父卡法罗夫,在拜访北京的清真寺老教长时得知,说呼图白(周五做礼拜时的说教)时也会称颂清朝皇帝的名字。另外,根据1920年左右访问过回子营清真寺的伯里登的记述,清朝皇帝对穆斯林的统治,与土耳其以及波斯君主的统治几乎没有区别。
“御制敕建回人礼拜寺碑”上,乾隆皇帝叙述到:
回众以时会聚其下,而轮年入觐之众伯克等无不欢欣瞻拜。诧西域所未曾睹,问:有叨近日之荣,而无擅土风之美,如是举者乎?咸鞠随虞抃曰: 然。
如此这样,不仅是回子营的居民,年班入觐的伯克们亦在这座清真寺里做礼拜。且他们还目睹了用察哈台文刻在石碑上的关于清朝的帝国理念以及统治异民族的方针。于乾隆皇帝敕建的清真寺里祷告,并看到碑文的伯克们,是怀着何等感慨踏上归途的呢。在清朝皇帝树立“公正的统治者”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说回子营中的清真寺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北京“回子营”的250年史——原作者:日•小沼孝博〉》
平定准噶尔时,清朝政府除了讨伐卫拉特外,同时还将位于天山南路,以农业、手工业、商业为主产业的突厥系穆斯林(现今的维吾尔族)所聚居的绿洲地带(回疆,回部),也纳人其征讨的视野。自16世纪后半以后,从布哈拉、撒马尔罕到来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团之领导人,即所谓的“喀什噶尔和卓”一族,在该地区一直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17世纪后半开始不断尖锐化的和卓一族内部间的教派斗争,招致了准噶尔的介入。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于1680年派兵征服了回疆,叶尔羌汗国事实上灭亡了。接着,18世纪前半,准噶尔将两派和卓的首领都绑架到伊犁,随后只将黑山派和卓送还,并建立了傀儡政权。只是,因后来随着准噶尔不断深化的内乱,
1754年黑山派趁机再度建立了独立政权。收服伊犁后,清朝政府随即注意到被软禁于伊犁的白山派大小和卓木兄弟。为达到推翻黑山派政权及收拢人心的目的,清朝将大和卓木波罗泥都随同其军队一同送往回疆。但是,当小和卓木霍集占稍晚些被释放返回回疆之后,他们就立刻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清活动。当时,清朝政府正焦灼于对卫拉特诸部的战事,但仍于1758年向回疆进军,于次年驱逐了白山派势力,平定了回疆全境。
在清军与白山派势力作战时,有一部分人曾协助清军,背后对白山派势力进行过攻击,并对战争趋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即为属于白山派始祖之弟家族的喀拉玛特系统和卓们。
1759年末至1760年初,他们陆续来到北京,纷纷被乾隆皇帝授予爵位,同时享受被称之为“外藩”王公身份的特殊待遇。但是,乾隆皇帝在平定回疆时认识到和卓们在当地的非凡影响力,于是命其留在北京,不允许其返乡。另外,对清朝的回疆统治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势力“伯克”及其家人,也一同被带到了北京。之后,于皇城城墙西南的西长安门外,给他们建立了穆斯林的专属聚居区。
清朝时期的北京内城是旗人的世界,原则上民人被禁止居住。其实,此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突厥系穆斯林。清朝廷让他们居于内城,同时将他们收编为八旗的下属组织牛录,并使其受负责宫廷财政的内务府管理。
1760年初,从回疆被带到北京的突厥系穆斯林共有126名,但之后却增加到 203 名,所以不得不增建或修复房屋。扩建后的西长安门外的穆斯林聚居区,也逐渐被北京人叫做“回子营”。历经250年的北京突厥系穆斯林居住区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回子营居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如上所述,首先应是在回疆当地较有势力的和卓与伯克一族。拥有爵位与官职的他们,在清王朝下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以娶满洲女为妻,而且死后还允许其安葬在故乡。但随着世代的没落,他们与一般穆斯林居民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事实上回子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上面已提到过于宫廷表演舞乐的情况,而实际上,回子营担负过更重要的政治使命,他们参与策划有关清朝统治边疆的行政事务。
1755年平定准噶尔之后,乾隆皇帝建议对新归附的厄鲁特与突厥系穆斯林下诏书时,也应该用其固有的文字来记述。但在当时的北京,会写厄鲁特语和突厥语的人才寥寥无几。于是乾隆皇帝命令将军兆惠,把擅长书写的当地能人及其家人一同带到北京。
对回疆穆斯林来说,清朝皇帝乃是异教徒之王。但是,在回疆穆斯林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将清朝皇帝视为必须通过“圣战”来打倒的对象,更有人认为他是“公正的统治者”,并且需要用自己的忠诚去回报他所赐的恩惠。
19 世纪中叶,长期滞留在中国的俄国东正教神父卡法罗夫,在拜访北京的清真寺老教长时得知,说呼图白(周五做礼拜时的说教)时也会称颂清朝皇帝的名字。另外,根据1920年左右访问过回子营清真寺的伯里登的记述,清朝皇帝对穆斯林的统治,与土耳其以及波斯君主的统治几乎没有区别。
“御制敕建回人礼拜寺碑”上,乾隆皇帝叙述到:
回众以时会聚其下,而轮年入觐之众伯克等无不欢欣瞻拜。诧西域所未曾睹,问:有叨近日之荣,而无擅土风之美,如是举者乎?咸鞠随虞抃曰: 然。
如此这样,不仅是回子营的居民,年班入觐的伯克们亦在这座清真寺里做礼拜。且他们还目睹了用察哈台文刻在石碑上的关于清朝的帝国理念以及统治异民族的方针。于乾隆皇帝敕建的清真寺里祷告,并看到碑文的伯克们,是怀着何等感慨踏上归途的呢。在清朝皇帝树立“公正的统治者”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说回子营中的清真寺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北京“回子营”的250年史——原作者:日•小沼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