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者,粱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境。庞子攻卫,将军忌子救与卫。救卫是失令。」田忌曰:「若不救卫,将何为?」
白话文翻译:
过去,魏国国君梁惠王准备攻打邯郸,他派遣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士兵到达茬丘这个地方。齐国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将军田忌也带领八万士兵抵达齐魏两国的边境。然而庞涓转而攻打了卫国,田忌将军得知后决定出兵救援卫国。但有人指出,这样做是违背了原先的命令。田忌问:“如果我们不救卫国,那我们该怎么办?”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粱君:指魏国的国君,因迁都大梁,所以又称为梁惠王。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
茬丘:地名,位于魏国的领土上。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
卫:指卫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失令:违背命令。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纷争和战略考量。庞涓作为魏国的将领,原本奉命攻打邯郸,却突然改变策略攻打卫国,可能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齐国将领田忌在得知庞涓攻打卫国后,面临一个战略选择:是按照原计划行事,还是改变计划去救援卫国?这既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关系,也展示了军事将领在战场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的智慧。
原文:
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智。」于是徙舍而走平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示之都横卷四达环涂所陈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白话文翻译:
孙膑说:“我建议您向南攻打平陵。平陵城虽小,但管辖的县却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是东阳地区的军事要地,因此难以攻打。我们将故意暴露一些破绽给敌人。我们选择攻打平陵,南边有宋国,北边有卫国,途中还要经过市丘,这样我们的粮道就很容易被切断。我们将通过这种方式展现我们的‘不明智’。”于是,他们转移营地,向平陵进军。田忌召见孙膑并问道:“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孙膑回答:“您认为哪两位都大夫比较不懂军事呢?”田忌说:“齐城和高唐的两位都大夫。”孙膑建议:“请允许派兵这两位都大夫去攻打敌人的营地,以此向敌人展示我们的兵力和布阵。当敌人看到我们的布局后,必定会出兵追击。届时,我们可以用精锐部队攻击敌人的后方,这样就有机会牺牲这两位都大夫。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都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某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环涂:指环绕城邑的道路,也指军阵名。
甲兵:指披甲的士兵和他们的武器。
横卷四达:形容军队布阵广阔,四面都可以迅速出击。
核心内涵:
孙膑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意图迷惑敌人并创造战机。他选择了难以攻打的平陵作为目标,表面上看似不明智,实际上是为了引诱敌人出击。通过故意暴露粮道等弱点,他计划引诱敌军出击,然后利用伏兵和精锐部队在关键时刻发动攻击,以达到消灭敌军重要将领的目的。这体现了孙膑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思维。
原文: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傅平陵。挟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蹶。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粱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白话文翻译:
孙膑将齐城、高唐的军队分为两队,像蚂蚁一样密集地进攻平陵。同时,他派出军队从两侧夹击,攻击敌军的后方。结果,齐城和高唐的军队在进攻途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田忌将军召见孙膑,问道:“我们攻打平陵没有成功,反而丢失了齐城和高唐,军队在进攻过程中也遭受了重创。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孙膑回答说:“请允许我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疾驰到魏国的郊外,去激怒他们,让他们出兵追击。同时,我们分兵跟随在这些战车的后面,给敌人造成我们兵力薄弱的假象。”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庞涓果然中计,丢下了辎重,带着轻装急行军追击齐军。孙膑则趁机在桂陵设下埋伏,最终成功擒获了庞涓。因此可以说,孙膑的智谋和策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蚁傅:像蚂蚁一样密集地进攻。
辎重:军队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禽擒:捕获、擒拿。这里指擒获庞涓。
核心内涵:
孙膑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和心理战术,成功诱导敌军主将庞涓中计,最终将其擒获。这体现了孙膑高超的智谋和战术水平,也展示了战争中策略和心理战的重要性。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除了直接的武力对抗外,智谋和心理战术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运用智谋和心理战术,往往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
昔者,粱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境。庞子攻卫,将军忌子救与卫。救卫是失令。」田忌曰:「若不救卫,将何为?」
白话文翻译:
过去,魏国国君梁惠王准备攻打邯郸,他派遣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士兵到达茬丘这个地方。齐国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将军田忌也带领八万士兵抵达齐魏两国的边境。然而庞涓转而攻打了卫国,田忌将军得知后决定出兵救援卫国。但有人指出,这样做是违背了原先的命令。田忌问:“如果我们不救卫国,那我们该怎么办?”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粱君:指魏国的国君,因迁都大梁,所以又称为梁惠王。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
茬丘:地名,位于魏国的领土上。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
卫:指卫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失令:违背命令。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纷争和战略考量。庞涓作为魏国的将领,原本奉命攻打邯郸,却突然改变策略攻打卫国,可能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齐国将领田忌在得知庞涓攻打卫国后,面临一个战略选择:是按照原计划行事,还是改变计划去救援卫国?这既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关系,也展示了军事将领在战场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的智慧。
原文:
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智。」于是徙舍而走平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示之都横卷四达环涂所陈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白话文翻译:
孙膑说:“我建议您向南攻打平陵。平陵城虽小,但管辖的县却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是东阳地区的军事要地,因此难以攻打。我们将故意暴露一些破绽给敌人。我们选择攻打平陵,南边有宋国,北边有卫国,途中还要经过市丘,这样我们的粮道就很容易被切断。我们将通过这种方式展现我们的‘不明智’。”于是,他们转移营地,向平陵进军。田忌召见孙膑并问道:“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孙膑回答:“您认为哪两位都大夫比较不懂军事呢?”田忌说:“齐城和高唐的两位都大夫。”孙膑建议:“请允许派兵这两位都大夫去攻打敌人的营地,以此向敌人展示我们的兵力和布阵。当敌人看到我们的布局后,必定会出兵追击。届时,我们可以用精锐部队攻击敌人的后方,这样就有机会牺牲这两位都大夫。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都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某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环涂:指环绕城邑的道路,也指军阵名。
甲兵:指披甲的士兵和他们的武器。
横卷四达:形容军队布阵广阔,四面都可以迅速出击。
核心内涵:
孙膑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意图迷惑敌人并创造战机。他选择了难以攻打的平陵作为目标,表面上看似不明智,实际上是为了引诱敌人出击。通过故意暴露粮道等弱点,他计划引诱敌军出击,然后利用伏兵和精锐部队在关键时刻发动攻击,以达到消灭敌军重要将领的目的。这体现了孙膑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思维。
原文: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傅平陵。挟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蹶。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粱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白话文翻译:
孙膑将齐城、高唐的军队分为两队,像蚂蚁一样密集地进攻平陵。同时,他派出军队从两侧夹击,攻击敌军的后方。结果,齐城和高唐的军队在进攻途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田忌将军召见孙膑,问道:“我们攻打平陵没有成功,反而丢失了齐城和高唐,军队在进攻过程中也遭受了重创。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孙膑回答说:“请允许我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疾驰到魏国的郊外,去激怒他们,让他们出兵追击。同时,我们分兵跟随在这些战车的后面,给敌人造成我们兵力薄弱的假象。”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庞涓果然中计,丢下了辎重,带着轻装急行军追击齐军。孙膑则趁机在桂陵设下埋伏,最终成功擒获了庞涓。因此可以说,孙膑的智谋和策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蚁傅:像蚂蚁一样密集地进攻。
辎重:军队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禽擒:捕获、擒拿。这里指擒获庞涓。
核心内涵:
孙膑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和心理战术,成功诱导敌军主将庞涓中计,最终将其擒获。这体现了孙膑高超的智谋和战术水平,也展示了战争中策略和心理战的重要性。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除了直接的武力对抗外,智谋和心理战术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运用智谋和心理战术,往往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