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11,325贴子:9,651,528
  • 11回复贴,共1

【杂谈】衷中参西:中西医争论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个学习中医的都会遇到这个老问题。
然而很少人真正去了解两者的区别,为什么呢?一方面是阅读数量不够,另一方面是先入为主;再者,是对这个世界以及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只采用一种观点,就是偏还原分析论证的观点。在一些科普者眼中,科学是大于这个世界的,死理大于活理,不容置疑推翻!是比较主张唯科学主义的一类人,并没有认识当前科学认知的有限线和局限性!迷信已有认知,抱残守缺,不思改进突破!
与此相反,有些中医粉,是比较感性的,就认为中医远比西医好,让他讲讲道理,他也讲不出啥,感情用事,很容易成为科普眼中抱残守缺的笑话。
要想真正了解二者的区别,还得多听听那些懂理工科的人学中医的体会,当然有些人会说,理工科还学中医,肯定理工科学的不好,这明显就是一种偏见,偏见是科学态度吗?显然不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21 07:19回复
    思维区别
    要想真正了解二者为何争论不休,就得要了解二者的思维区别,这是认识疾病的本质问题。
    科普者认为:
    自己是科学思维
    认识疾病要讲究统计学
    同病同治是必然
    讲究实验数据
    (看似严谨实际有其片面性)
    中医学者体会与认识:
    整体观认识疾病
    朴素的天人合一思维
    朴素的功效反应思维
    朴素的四季反应思维
    朴素的阴阳寒热思维
    (看着认识挺对挺简单,但是太主观很难客观外在量化)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21 07:19
    收起回复
      2025-05-10 21:19:12
      广告
      矛盾的关键之一:取效方式
      科学数据与辨证是否准确
      同病同治、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科普者认为药物取效关键在于严格的统计和数据表达,否则很难服众。其实,这个理论的前提是天下人人的病都是一样的病,这样的统计才能算严格,假如不是一样的病,统计是无效的,就是将疾病机械化的认识!
      与此相反,中医学者从来不认为中药的取效与表达有问题,都是非常朴素的功效反应,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和配伍是否得当,看似一样的病却有不同治法,这让科普者很难理解,很不“科学”,这就是不同前提的认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1 07:20
      回复
        思维辩论问题:复杂与简单,简单与复杂
        国人的中西医思维争论问题很严重,如果不能详细了解二者区别,则在争论舆论过程中很容易吃亏,容易影响以后的医学发展,尤其是对中西论点认识不够,过于感性的争论。
        中医的认识本质是非常朴素的自然哲学体系,大多数都是直接观察感知的而非论证还原,就像春暖夏炎,秋凉冬寒,引申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很难大篇幅去论证,学过小学自然课本的大概都能弄懂,这个是自然常识,不需要博士教授来长篇论证还原。再引申到寒主收引,热主驰张。这个也可用用初中的热胀冷缩来解释,关键是这样解释用处不大,估计有些人还是想去继续论证还原。就像饭能止饿,水能止渴,西瓜既能消暑又能解渴,这些都是非常朴素的功效常识。都知道饮食能够滋养四肢百骸补充体能,你可以用较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来还原,那是因为有碳水有水分子等等诸如此类。关键这样解释,科普者答应吗?肯定还会怀疑,这个还是需要双盲实验进行论证饭和水到底有没有断饥止渴的效果。这些都不是矛盾,矛盾的关键是中西方的思维问题,东方思维是非常朴素的自然哲学思维,而西方思维是非常还原分裂的思维,这是问题关键。如果非要从西方的认识论来区别二者,一个是偏实证分析还原的认识,一个是偏现象学的认识,这就不细说了,有兴趣可去了解不同的认识论问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21 07:20
        回复
          感受思维差异:现代气象学与传统二十四节气
          看似精细,未必准确,但有用
          看似大条,却有指导,但不精细
          认识区别还体现在现代气象学和二十四节气上,不懂二十四节气的人,肯定会说二十四节气一点也不科学,说是小雪却不下雪,这个二十四节气根本不科学,誓要从气象学论证二十四节气是不科学的,要是这样想,书也就白读了,科学就成了讲死理硬抬杠。
          硬抬杠可以试着从气象学来论证二十四节气不科学,比如:雪的形成气象条件是有低温冰晶核,有充分的低温水汽,两者相合才能形成降雪,但小雪节气我国多地很多都没有这个气象条件,所以可以证明二十四节气不具有科学性,对吧?这么科学分析非常有道理。但是,有没有一种白读书的感觉?争论这个问题,能不能体验到一种极大的思维差异与认识差异?这是争论的关键!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21 07:21
          回复
            最后的结果取向
            不仅仅是疾病认识问题,就是简单的饮食健康问题也是如此。中餐和西餐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基本理论也有部分医学观的参与,像中餐在其理论上是比较注重多种搭配和五味调和的,而西餐的一些理论是现代营养学,但是过于机械的看待和运用碳水、脂肪和蛋白质了,所以西餐的特点有点像其医学有点单一和机械,很难有复杂的调和,这也能侧面体现出思维的差异。过于单一机械的饮食,容易出现极端问题,不知英国还是哪国,有一档食谱交换的真人节目,就是说让超重量级大胖子和瘦子交换食谱,他们的食谱就是较为单一,以及极端过量或极端过少,常见非常多的碳水饮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其单一机械观导致的饮食特点。
            最后,回归正题,好的医生一定不排斥好的方法,如果方法好,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其特性特点,完全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就像对天气的观察一样,现代气象学和二十四节气都可以参考!只有故步自封,沉浸在感觉良好中不可自拔才不利于医学发展!
            话说,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可以骄傲自大吗?这和那些晚清的瞀儒又有何区别?只不过是把迷信“仁义道德”变成了迷信“理工课本”罢了!其实,在医学问题上,唯有博采众长,解决实际难题才能有长足的进步,才能造福人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21 17:58
            回复
              中医如何发展现代化
              正如前面所讲,好医生一定不会排斥好的方法,中医也要进步,也要借用现代的一些细化知识,让未来中医更好学,更易学,更少走弯路。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医学了很多年,都不得门径,就是因为中医需要太多实践经验和一些必要的尝试。
              那中医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呢?这里个人有一些想法,可能有些人不认同,这里只谈谈个人浅见。
              如前所说,中医是偏整体观的,不像西医那么割裂,但是中医有些不够客观化,初学者容易成为一个猜测者,这是发展的一个瓶颈。前面说,中医取效关键在于辨证与药方,古人也说认证贵在有实据,中医也可以运用统计学来发展自己的数据,只是不是西式的。
              现代中医也是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分科,然后就是需要大量的中医人体数据收集,通过用药效用不断确定证型和中药关系,拥有体征主证——主方——主药大数据,拥有这些数据,也可开发一些较为精确的诊断仪器,即可极大的提高诊断用药水平,这是真正有所助益的!
              个人认为这种经验统计数据化,不是简单的书本数据化,那样准确率太低,这是当前中医现代化所需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失眠:
              关于失眠的方子很多,不同证型就会有不同方剂,像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等等,方子是好方,但是这些人体的特征及数据太少了,治失眠往往成了猜证猜药的,为什么呢?就是缺乏统计数据,要是有足够统计数据,或借用足够数据化的诊断仪器,那就方便多了,至少不用乱猜,会有更精确的辨证用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23 17:06
              回复
                支持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24 12:10
                回复
                  2025-05-10 21:13:12
                  广告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本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19 22:19
                  回复
                    吧友给开的你看对我的症状吗老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20 00: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