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蚁总科(Formicoidea)、蚁科 (Formicidae),是一类比较高等的社会群居性昆虫,已经近1亿年的生存历史[1],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蚂蚁与其他昆虫一样,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和腹部明显特化:胸部与腹部的第1节(并胸腹节)愈合成并腹胸;腹部的第2节(或第2,3节)绕缩成腹柄节;腹部的其余部分称为柄后腹[2],所以也可分为头、并腹胸、腹柄和柄后腹4段。一个巢室里通常有有翅的雌、雄生殖蚁和无翅的工蚁和兵蚁,一般以常见的工蚁为研究样本。蚂蚁多挖土筑巢,也有栖息在树枝等处孔穴里。较低等的蚂蚁种类为肉食性或多食性,较高等的种类为植食性。
蚂蚁是现代昆虫区系中的优势类群,在陆地各种环境条件下都有它们的分布,人们所到之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蚂蚁的种类极其丰富,全世界已记述16亚科,据Holldobler等估计,全世界的蚂蚁约有350属,20000种[3],中国约有2000种。《福建昆虫志•第七卷》共整理收录了福建省蚂蚁种类共79种,隶属6亚科33属[4],其中记载的福州地区蚂蚁有5亚科、41种。本文介绍3种福州地区常见蚂蚁。
1.双隆骨铺道蚁(Tetramorium bicarinatum),隶属于切叶蚁亚科(Myrmecinae)、铺道蚁属(Tetramorium)。

图1. 双隆骨铺道蚁的形态特征
A:整体; B:头正面观,近三角形,上有不规则纵长刻纹; C:头腹面观; D:头侧面观,触角着生在唇基后缘; E:并腹胸部背面观; F:柄后腹部侧面观,柄后腹呈卵圆形,颜色较深,立毛丰富,具2腹柄节; G:前足,表面具立毛; H:中足,表面具立毛; I:后足,表面具立毛。
工蚁:体长3.4~4.5mm。头部、并腹胸和腹柄黄褐色,后腹部为深褐色或黑褐色,体表具众多立毛和亚立毛(图1A)。头部复眼至后头缘区间的毛较短,短于复眼的最大直径;上颚纵长刻纹密集;头部纵长刻纹不规则,复眼后部网状刻纹明显;唇基前缘中央具明显的缺切;唇基中部具有3条纵长脊,1根在中央,左右各1根,有时两侧还各有1根纵脊存在,但总是微弱且不完整;额脊粗壮,几乎达到后头缘,其上附有一狭窄、直立且半透明的薄片(图1B)。头腹面具纵长刻纹,中央较稀(图1C)。触角12节,柄节具较多立毛(图1D)。前胸板背面观前缘宽,两肩角较尖锐;中-并胸腹节缝可见痕迹;后胸背板沟存在,有的较微弱;并胸腹节刺粗壮,端部尖锐,中等长度;后侧叶呈长三角形,刺端尖,并向上弯(图1E)。并腹胸和两结节背面具有许多网状刻纹,结节两侧具刻点;第一腹柄节侧面观大致呈长方形,腹柄节前、后角几乎平行,其背面不向后上方倾斜。柄后腹部几乎无刻点,但在第一节基部常有短纵刻纹,其余部分光亮(图1F)。前足较粗,表面具众多立毛;腿节略弯曲;胫节端部具1距,呈栉状(图1G)。中足细长,具众多立毛;胫节端部具1距;基节一端膨大,中央略凹陷(图1H)。后足具1距,细长(图1I)。
分布: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海南、台湾;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各动物地理区。
2.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隶属于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酸臭蚁属(Tapinoma)。

图2. 黑头酸臭蚁的形态特征
A:整体; B:头正面观,近卵圆形; C:头腹面观,后头缘中央有弱的凹陷; D:触角,鞭节11节,细长,末端颜色较深;E:并腹胸部背面观,前缘较宽呈弧形,背缝明显,后-并腹胸部颜色较深; F:柄后腹正面观,呈卵圆形,末端颜色较深; G:前足,基节膨大近三角形; H:中足; I:后足。
工蚁:体长1.5~2.0mm。头(有时包括并腹胸)褐色、暗褐红色或黑色,并腹胸和柄后腹或仅柄后腹部褐黄色或黄白色,上颚、触角、足通常为淡黄色,后腹很少为黑色;头和体背面具有细密网状刻纹;体被一些散生的直立细毛,柔毛短,丰富,在一定光线下看得清楚,柄后腹部末端较明显(图2A)。头卵圆形,长大于宽,后头角圆,后头缘中央有弱的凹陷;上颚三角形,光亮,咀嚼缘具4枚大的端齿及1列细齿;唇基凸,前缘横形或稍呈弧形,中部平直;复眼大,着生于头侧中线之前;触角柄节长,略超过后头缘(图2B、图2C);触角12节,末端颜色较深呈黑色或棕色(图2D)。背缝明显;中-并腹胸节缝处稍缢缩;并腹胸侧面无凹陷;并胸腹节基面平,很短,斜面是基面长的2倍,与基面形成1钝角(图2E)。腹柄节短,柄后腹细长,呈卵圆形(图2F)。前足粗短,胫节端部具2距,基节膨大近三角形(图2G)。中足胫节端部具1距,细长(图2H)。后足较细,胫节端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