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西吧 关注:175贴子:437
  • 6回复贴,共1

【视频】专访《犯罪心理师》艾西: 写作能治疗更多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0年9月2日,《犯罪心理师》作者艾西做客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搜狐直播间。作为心理咨询师和悬疑小说作家,艾西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悬疑小说结合一起,以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多部作品。以下是访谈实录:
http://book.sohu.com/20100902/n274659409.shtml
= =那个,不好意思啊,不知道那个的视频链接咋整呢,但是麻烦各位移步啦~嘿嘿



IP属地:浙江1楼2010-10-06 19:03回复
    2010年9月2日,《犯罪心理师》作者艾西做客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搜狐直播间。作为心理咨询师和悬疑小说作家,艾西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悬疑小说结合一起,以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多部作品。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搜狐直播间,今天作客直播间的是《犯罪心理师》的作者艾西老师。艾西老师是国内著名的悬疑小说作家,也是心理学家。
    艾西:感谢搜狐读书栏目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能跟大家说一些心里话,同时也感谢七年来我的读者朋友对我的支持,谢谢大家。

    《犯罪心理师》作者艾西 (搜狐摄影/刘丹)
     ※美剧《别对我撒谎》夸大了心理学的神奇※
    主持人:一说起心理学人们就肃然起敬,比如通过微动作就能知道人有没有说谎,还有通过作案手法来测写嫌疑人的基本特征、性格等,心理学有那么神奇吗?
    艾西: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做一个比较模棱两可的回答,心理学也神奇也不神奇,通过一些表情微动作看出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一个美剧《别对我撒谎》,经常通过你嘴唇的轻微变化、眼神的方向、小动作来识破你的心理状况。但是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美剧也有它的原著,在八几年的时候在我们国家出版,我推荐给很多朋友看。朋友看了以后觉得很无聊。因为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是一个基础也是通过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基础学科形成的这套东西。如果你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学并不神奇、甚至有些枯燥。但是如果从一些夸张的影视作品来看,可能就很神奇了。
    主持人:我前些日子有看到一条新闻,讲的是如何通过左眼和左眼测定人说谎。
    艾西:一个人如果在回忆的时候,往左下方看是有可能说谎,这个概率是被夸大的。
    主持人:大家称呼您是“心理悬疑第一人”,您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艾西:首先一部书的好与不好,取决于别人而不是作者怎么说,一个作者素质的好与不好也应该取决于读者的评论。所以首先坦诚地说一下我自己从来没有自诩过这样的称号,可能是一些比较喜欢我的读者给的称号。这个称号其实也有很大的限定,不是说我是心理学第一人,因为搞心理学的人很多。写悬疑小说的人也很多,不是说我是心理学第一人,也不是说我是悬疑第一人。说我是心理悬疑第一人,可能跟我的专业有关系。
    主持人:您现在是主要以写作为主还是做心理学咨询?
    艾西:以前是工作、上班,因为一些工作调整,现在是写作加上私人心理医生。
    主持人:您什么时候开始写悬疑小说呢?是对悬疑小说的爱好,还是因为工作性质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结合起来?
    艾西:最开始我学这个学科对这个学科有很大的兴趣,我没有参加工作就已经开始写作了。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作为毕业班的学生被关在家里或者被关在学校,大学基本上是停课的状态,关在家里很无聊,我很早把毕业设计做完了就没有事情做,这个专业是需要服务于大众的,我学心理学就我会这个没有什么意义,应该是为大众获取一些实际的用途,这时候尝试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前想后觉得写作是最直接的表达,所以从2003年开始创作。一直坚持到现在,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第二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别人。这种工作慢慢变成了享受,就坚持了下来。
      ※通过写作能治疗更多的人※
      主持人:看来是非典成就了一个悬疑小说作家。您觉得您小说的优势在哪里?您的特色是什么?我看过您的简介,您曾经参与过尸体的解剖工作。
    


    IP属地:浙江2楼2012-07-10 23: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主持人:有没有同意过又反悔的?
        艾西:很少,因为我会把作品先给他们看,你能不能接受。
        主持人:但是这个工作量可能很大。
        艾西:对,但不是每个案例都能够独立成册的。不方便拿未跟人商量好的东西说事情,举一个人家同意的案例,我做的是私人工作,和坐班不一样,坐班上面有领导,没有什么选择权。我们这行不太需要宣传,有一个人叫中间人,中间人的身份必须保密,是我一个老大哥,一般来讲他要没事就开车过来找我,说咱们出去玩去,我说你肯定有事。有时候他就给我打电话。某天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艾西有个事,你得把病人的情况简单介绍给我,我得看合适不合适,如果不合适咱们不能骗人家钱。他说这是一个女孩,27岁,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硕士毕业。现在这个女孩在XXX医院。他说完就停了。我就很茫然,他说说普通话、听不懂。我说你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27岁的旅美归国的留学生会被送到精神病院去?我对这个状况很难相信。他说当事人的亲属就是这么告诉我的,我只能这么告诉你。我说我很好奇,不一定说这个事情能解决,我需要了解一下。于是我就去了。去了之后就见到家属。家属本身也很奇怪,当事人母亲五十岁,但是坐在我对面我觉得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为什么会把女儿送到精神病院呢?因为她把爷爷家的碗都砸了。人都有发怒的时候,但是每个人发泄渠道不同。也有一些人摔东西。我的中间人每年砸两部手机,你把爷爷家的碗都砸的这是多么大的事吗?但是当事人母亲不这么认为,认为这个事情很严重,她到图书大厦去买了教科书,拿过来看这是什么问题。看了第一页就说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有精神病。
        主持人:是不是父母把这个事情夸大了?
        艾西:严重夸大,心理学和精神类症状有很多相似的。不可能依据教科书就这么定义。父母不了解,就把孩子送进去了。但是到精神病院会吃药,吃药的过程会产生很多很多副作用。她妈说出来之后你能包好吗?我说可能这个东西有六到七成的把握,这也是评估之后得出的推论。她说不行,我说那您把她送到医院就包好吗?但是她说这书上写着呢,25%。我说我有六成把握,但是她说她相信自己的判断。咱们从简单的案例里能看出非常简单的问题,可能是亲属出现了问题。第二个问题,心理学神秘不神秘?人民群众了解这个问题,所以它不神秘。目前在中国没有推开,没有推开有很多原因。因为中国人可能更注重隐私,有一些误区。从电视节目可以看出来存在一些问题,不是说我们要批评人家。现在关于心理类的电视节目,普遍两大类,而且截然相反,一类是专家教授在台上做讲座,说出来的话非常专业,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他们讲的是什么。另外一类是看到的情感类的节目、心灵类的节目,树立心灵导师的形象。不能说这个东西都是假的,是伪科学,但是出于节目的商业利益,可能做一些夸张、编造,甚至是一些噱头的一种东西。心理类的东西非常少。这个活不夸张地说您也能做,作为一个大师,说的都是平常劝别人的话。不管是媒体、图书宣传性的东西非常少,民众对这个东西认知非常低。在西方,很少有通过一本书、一页来确定亲属是不是有病。但是在我国这种事比较多见。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做这种书籍,也有一定程度向大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功能。
        再给给您举一个例子,2007年到2008年期间我给人免费做了一年半咨询,这个情况也是争得家里同意才可以说。孩子父亲是工伤,死了。母亲很着急,得了心血管的病,在主动脉上长了一个瘤,随着瘤的恶化出现了脊柱侧偏的症状。母亲行动很不方便,基本卧床。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受了一个刺激。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刺激,孩子就不正常了。就被送到XXX医院,医院给他开药,开了两年药孩子还是那样。我接触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每天要吃18片半的药,四种。
        主持人:可以这么吃吗?
      


      IP属地:浙江5楼2012-07-10 23:47
      回复

          艾西:可以慢慢吃啊,但是药越吃就产生抗药性,前一段时间说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跟病毒的关系尚且如此,更别说精神类的药了。药的副作用很大,老的时候很容易得早老性痴呆。当时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她也有点奇怪。照片显示是九十多斤的小姑娘,但是我见到她之后非常胖。接触一段时候以后开始减药。我接触她的时候她母亲血管瘤已经爆了,都不能说话了,就指指孩子。我会尽我的努力治愈她。又指一个小盒,说这以后就是给艾西老师的钱。我说这个钱不能要。这以后一年每个礼拜都去治疗,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加起来七八十次的治疗,从18片半的药减到每天四片的药,再也不能减了。这也展现出来一个民众的认识,我们有问题不要马上想到吃药,应该先寻求其他途径的解决方法,然后再说该吃药吃药。这些一些比较基础的关于健康类的东西在作品当中都要有所体现。当时华文天下设计的宣传语是最有用的悬疑小说和最好看的心理读本。悬疑小说经常作为娱乐来说,但是这个作品看完以后能够有所感悟。最好看的心理读本,心理读本很专业,这个看起来很枯燥,甚至产生误解。但是我们的作品有什么好处呢?比心理学读本通俗,贴近生活。
          ※国内图书市场分类太粗糙※
          主持人:又是悬疑又是心理,如果我需要找专业心理方面,可能就找您这本书,因为我会误解是悬疑小说。如果是悬疑小说的读者,可能会参考一下,因为你还加其他类型当中。这个也不是专门,那个也不是专门的。
          艾西:这个涉及到图书市场的分类,有时候分得比较粗糙,比如我的书很难被归类。当出的第一本书的时候,到西单图书大厦去,想买自己的书去送朋友。到小说类去找没有,从四楼下到一楼,一楼有心理学专栏,也没有。我想了半天就查询,结果把我的书放在外国流行小说里!我很诧异。有的书,在三联书店分类比较恰当,叫国内当代流行小说。有时候到另外一家店,把我的书放到心理类。这个东西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家现在的作品是有缺憾的,缺块。比方这个东西是宗教类悬疑小说,这个是心理类悬疑小说。
          主持人:现在没有这方面的。
          艾西:咱们的专栏没有,就是悬疑小说,就完了。不管是中国作者还是外国作者做出来是千差万别的。不做细化分类经常给读者造成误导。我最早的时候非常嫉恨悬疑小说。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人家说我是悬疑小说,我觉得不是。它没有细化的出版,我一个人、一家出版社想做出努力也是杯水车薪的,希望国内的类似作品多一些。
          ※国内悬疑推理读者太少※
          主持人:整体看来悬疑推理,市场的份额是五万多读者群,你觉得读者群为什么那么少呢?本土悬疑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艾西:从影视作品角度来谈,存在一个问题,国外一些演员可能演得很到位、拍摄的经验很丰富,拍起来经验丰富。一些演员老去演,像布拉德皮特等等,人家练习得很到位,角色很入戏。再看咱们这边,国内影视作品是什么赚钱来什么……古装总是要拍的,原因很简单,没有版权的问题。悬疑类小说很麻烦:首先你要买剧本,改编、编剧拍出来,好不好不知道。拍就需要去找演员,中国的演员缺乏这类的表现,我们说从大中国角度讲,我们的演员差很多,拍出来的感觉子比较“土”。电视的角度来讲国外这种电视很多,有十几种剧,回到咱们这边,侦破电视剧也只能说《重案六组》,其他的也没看到。涉于经验不足而且来钱慢,影视作品就不多。
          主持人:悬疑小说呢?
          艾西:小说为什么少呢?写悬疑类小说开始没有非常良好的读者的土壤,也没有非常严格的分类。导致出去买书,买悬疑小说,名字很好,简介也很带劲,但良莠不齐。写作的人很多,他们不做细化分类,出版商也不分类,导致买到的不是你想买的那类。读者就渐渐少了……
          主持人:有它本身的问题吗?想象力,或者专业性不够?
        


        IP属地:浙江6楼2012-07-10 23:47
        回复

            艾西:这个因素也有。很多作者也跟我一样,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自己出自己的书。有时候谈到这个现状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客观一些。有些作品是良莠不齐,导致一个问题,读者很难确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另外创作有思路的匮乏,写作的人跟风比较多——人家红什么你写什么。人家红的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擅长的,不考虑了。我能写就来吧。但是有时候这种作品写出来可能比较牵强,欠缺一种考虑,作品素质本身在下降,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读者群随着他自己素质的下调慢慢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国家这类作品情况不容乐观。
            主持人:有没有比较看好的这方面的作者?比如蔡骏?
            艾西:没大看过他的作品。我比较看好是那多。作为朋友有时候对对方作品提意见的居多。大家也是一种意见、建议上的交流。由于看专业书更多,所以看国内的作品更少。
            ※相信星座学是个人自由※
            主持人:因为我一直不理解星座学,先看星座,再看他是什么样的人。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星座学是有依据的吗?
            艾西:2003年前后的事情,有一个朋友喜欢占星,不仅仅讲星座,还要讲命轮啊……我不懂。他就问:“您是哪一天几点出生的?”然后就算。说:“你大凶。”我说:“什么大凶?“他说:“你2005年的命理,2006年的命理。”我说:“挺好的……”。他说:“这是孙中山的命轮……”。孙先生的命轮办什么事都比较坎坷,他话说在2003年,我当时没当回事,后来看看他当时说得还是比较准确。其实不管是星座也好,其他的也好,都是对未来的推测。这是科学的观点我们不赞成,但是也有一些小概率事件。准过之后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星座巧合也行,如果这就是自己的生活指南,也可以。跟大家的生活方式一样,有点精神寄托也可以。所以觉得还好吧。
            主持人:谢谢艾西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访谈到此结束。请大家关注艾西老师的新作《螳螂》、《替身》。
            艾西:结束了?我还可以再说么?
            主持人:可以。
            艾西:最近在做的事情也不仅仅这两部作品。《替身》是九月份出的。除了作品还在做一些可玩的游戏。这个作品也是最近一段时间赶出来的。现在还是小样阶段。分不同的牌,有些人物来源于作品。主要集中在2010年的作品。这张牌出自《螳螂》,您不需要非要看我的作品才可以玩这个游戏。这个是全球首款讲心理医生、心理治疗的游戏。
            主持人:很期待这款游戏的诞生。
            艾西:谢谢。
          (责任编辑:蔷薇)
          


          IP属地:浙江7楼2012-07-10 23:47
          回复
            这个胖子。。。。好久没有小艾的消息了


            8楼2013-02-26 21:58
            回复
              只能看看以前的东西了……艾大怎么还不回来…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1-24 0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