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是一套比较冷门的扭蛋模型了,整体质量对于蛇类爱好者来说还是不错的,可以尝试入下。
虽然知道可能没多少人看,但还是想认真写下内容,毕竟是本命动物~
本套扭蛋所有物种均为眼镜蛇科的成员,此科都为前沟牙毒蛇,旗下有三个亚科以及多个属,包含了著名的眼镜蛇属、眼镜王蛇属、海蛇属等等。几乎都为剧毒蛇,同时排名世界前十几名的毒蛇都属于本科物种。
1.灰蓝扁尾海蛇(Laticaudacolubrina)
蛇亚目 眼镜蛇科 扁尾海蛇亚科 扁尾海蛇属


别名黄唇青斑海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与其他海蛇不同,该物种拥有发达的腹鳞,在陆地上也可以灵活自如。平均长度1.42米,最长超过1.95米,雄性体型小于雌性。
大部分海蛇毒液中都含有长链神经毒与短链神经毒,这也是海蛇家族强烈神经毒的来源。同时毒液中还含有碱性磷脂酶A2,内含的肌肉毒可有效针对他们的主要食物——鱼类,在它们咬住猎物时,肌肉毒素会令猎物瞬间瘫痪无力,从而提高捕猎成功率。
若被海蛇咬伤,其毒液中的成分会使受害者出现急性肾衰竭和呼吸衰竭,有很高的死亡率,好在海蛇大部分成员性格温顺,受害者通常都是作业渔民。
PS:该模型底座的拉丁学名为贝尔彻海蛇(Hydrophis belcheri),与实物造型不符。可能因为早期贝尔彻海蛇的资料少之又少,网页上搜索贝尔彻海蛇图片时显示均是灰蓝扁尾海蛇,再加上各种营销号对此海蛇毒性过大吹捧,导致灰蓝扁尾海蛇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 “背锅侠 ” 。但此现象却出现在量产的科普模型上,个人感觉是个很严重的错误。
下图为灰蓝扁尾海蛇


2.内陆太攀蛇(Oxyuranus micrelepidotus)
蛇亚目 眼镜蛇科 海蛇亚科 太攀蛇属


别名细鳞太攀蛇,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其毒液中含有突出前神经毒、突出后神经毒和凝血酶原激活物,神经毒占据了毒液成分80%位置,使得毒性极其强烈,远超世界第二毒蛇以及其亲戚海岸太攀蛇(Oxyuranusscutellatus)。
内陆太攀蛇几乎只捕食啮齿类动物,其毒液中的凝血毒素会使得老鼠体内形成血栓而快速死亡。虽然排毒量不大,但该毒素会对人类产生消耗性凝血病,并有很大概率出现急性肾损伤。
至今只有十几人被内陆太攀蛇咬伤,主要原因归功于其生活在渺无人烟的澳洲荒漠,再者其性格温顺。受害者几乎都为科研人员,大多都出现了严重的神经毒症状,好在及时注射了抗毒血清得以救治,因此至今内陆太攀蛇的咬伤死亡率为零。
下图为内陆太攀蛇

3.特立尼达珊瑚蛇(Micruruscircinalis)
蛇亚目 眼镜蛇科 眼镜蛇亚科 珊瑚蛇属


珊瑚蛇属的成员都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
该属因绚丽多彩的体色而闻名,但体表花纹与无毒的王蛇属(Lampropeltis)下成员相似,因此很难分辨。
因为咬伤人数较少,因此关于珊瑚蛇家族的研究十分稀少,对其毒性研究也较为罕见,该属成员的突触后神经毒含量极高,仅次于中陆太攀蛇(Oxyuranus temporalis)。
地区往北的物种的毒液以磷脂酶为主,往南的物种以三指蛋白为主,而分布中美地峡的珊瑚蛇既有以磷脂酶为主的也有以三指蛋白为主。因为捕食对象的关系会使得毒液蛋白质成分不一样,主要以针对各种被捕食的动物。
下图为特立尼达珊瑚蛇

4.黑曼巴(Dendroaspispolylepis)
蛇亚目 眼镜蛇科 眼镜蛇亚科 曼巴蛇属


别名黑树眼镜蛇,但不属于眼镜蛇。分布于非洲东南部与中南部,是非洲体型最长的毒蛇,也是世界第二长的毒蛇,体长一般在2.1-2.7米,最长可达3.5米。
是移动速度最快的蛇之一,但想要跑过人类绝对不可。属于昼行蛇类,主食为各种啮齿类动物,也会爬树捕食鸟类。
毒液主要有突触后神经毒,包括短链神经毒和其他阿尔法神经毒,会导致肌肉麻痹瘫痪和呼吸衰竭,是毒液中最厉害的致死成分。并且还拥有曼巴蛇家族独有的树毒素(Dendrotxin)属于突触前神经毒,该毒素效果会导致肌肉抽搐痉挛来抑制呼吸。
黑曼巴是非洲大陆最危险的蛇之一,也是致死速度最快的毒蛇,享有绰号“非洲死神”。头部为棺材状,身体修长,虽然名字带黑,但并不是说明体色为黑,而是描述其乌黑如墨的口腔。
PS:该模型很好地刻画出了黑曼巴威吓对手时的形象特征。它会竖起前三分之一的身体,将颈部肋骨扩大,如同眼镜蛇般撑开皮褶,同时张开漆黑的嘴巴露出毒牙。
如下图所示


5.沙漠棘蛇(Acanthophis pyrrhus)
蛇亚目 眼镜蛇科 海蛇亚科 棘蛇属


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与中部干旱地区,体长为50-75厘米。
棘蛇属成员的毒液组成并没有公布,资料很稀缺,咬伤症状主要以神经毒为主,很少出现血循毒症状。
早期棘蛇属归类于蝰科(viperidae),后面才分于眼镜蛇科(Elapidae)。三角形的头部与短而粗的身体,与大部分眼镜蛇科成员形象差别过大。棘蛇属的成员很多长相都十分相似,
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南棘蛇(Acanthophis antarcticus),别名死亡蝰蛇。在繁殖方面南棘蛇却与一般眼镜蛇类大有不同,它们是卵胎生蛇类。
南棘蛇是优秀的潜伏伪装大师,凭借其特色斑纹可将自身完美融合于枯叶和草丛之中而不被发觉。这种蛇对于捕猎极有耐心,它们会潜伏在某个区域静待猎物送上门来,有时甚至会等待数日,通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伪装来麻痹猎物。当猎物靠近时,它们会不断摆动自己那像蠕虫一般的尾部作为诱饵,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起致命一击,只需毒素发作使猎物身亡后南棘蛇即可享用美餐。
下图为沙漠棘蛇

下图为南棘蛇

6.土龙(隐藏款 双色)


日语槌の子、ツチノコ,为日本传说中一种类似于蛇的神秘生物,又叫野槌蛇。
外形似槌子,约一米,在日本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击者都声称,野槌蛇和普通蛇类或者地面爬行动物相比,爬行,翻滚,跳跃的时候都非常与众不同。有怀疑者说,这些蛇可能只是幼小的蛇在消化一顿大餐,或者是巨大的蜥蜴被误认为蛇。

#扭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