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旧建新的思想认识误区。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到农村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规划新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2.招商引资急功近利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外商或企业家。要坚持基层组织民主决策,农民群众自愿的原则,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采取招商引资或以小团体组织以盈利为目的的拆旧造房建新,切勿搞企业发财、干部收益、百姓埋单的做法。
3.无资金搞建设慢慢来的误区。财力短缺使新农村建设面临难题,村干部压力加大。存在着“等观望”和“慢慢来”的思想。建设新农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先抓筹划,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目前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急需且最盼解决的热点问题,一件件地抓好落实 4.一哄而上搞运动的误区。建设新农村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应避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一哄而上搞运动。各村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抓好村建规划,适宜旧村改造的就重点抓旧村改造,适宜新村建设的就抓新村建设,需要环境整治的就从“脏、乱、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定推进建设新农村。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看锅吃饭、量体裁衣,懂得量力而行,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学不来,人家有钱,我们可以借鉴同等条件的县里的做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用个五到十年的时间,全方位建设新农村,避免劳民伤财的结果出现,我们的农村经济基础还是很脆弱的,经不起折腾。如果“住着新楼房,两眼泪汪汪,兜里没有钱,望天直骂娘”那样的境地,是和我们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一定要吸取“大跃进”时期的教训。
总之,知民心、顺民意,才是我们的执政之本,强扭的瓜不甜,不能用老百姓的泪水,换来政绩。住房条件是受各方面条件约束的,地区情况不同、家庭条件不同,人们会量力而行确定自己的房子盖与不盖,盖什么样子的。现在绝大部分农民只是徘徊在温饱线上,一项投资--特别是房屋建设这样的投资是要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的大事,它能影响一个农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命运和走向,在大部分人并不需要拆平住楼的情况下强行搞一刀切,那么这些人就失去了发展农业、工副业的机会。对于那些贫穷的农户来说,拆平住楼更不能意味着脱贫,只能变得更加贫穷,一个农舍的运行成本是很低的--没有水我们可以自己去挑、没有电我们点支蜡烛、没有煤气暖气我们把农作物秸秆烧火炕、大锅,拆平住楼后我们还能这样低成本运作吗?紧凑的居住必然使各户间的相互影响得到放大,我们还能叮叮咚咚吗?物业费、水电费等等是我们现在一个农户的收入所承担的了的吗?现在的农舍是松散了些,但这些土地并没有浪费,有的农民用来发展工副业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有的用来种菜、种树,我们可以在院子里晒粮、叮叮咚咚的维修农机具或搞些其他必须的活动,各户互不影响,住楼后再做这些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