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b9e6a1ed513b07ebdbd50003cd79113/f76e70cd7b899e517fdfd72b04a7d933c9950dd5.jpg?tbpicau=2025-02-20-05_de592b02d33ecb56b3021989105f0308)
17、张一元
过去的人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北京人一提起茶,嘴边上常挂的就有“张一元”。“张一元”是京城的老字号茶庄,位居前门大栅栏商业街路南22号。自创建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不负创业的愿望,成为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
“张一元”的创始人张文卿,安徽安徽歙县人,清朝光绪年间来北京开办茶庄,因茶好汤清、经营有方,因而一举扬名。“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来自最初的“张玉元”茶店,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吧,这张一元茶庄算是在老北京人的心中结下了念、扎下了根。
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光绪二十六年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南购房开设了一间门脸的店铺,取名为“张一元”茶庄。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亦即“开市大吉、日新月异”之意。不久迁至观音寺街路北一处三间门脸的店铺营业。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字表示为张文卿所开,三个茶庄以张一元文记为主。茶庄开业后,由于店址优越、经营得法,以质量上乘而声名远扬。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26ee2266bf5e0feee1889096c6034e5/631f11d6277f9e2fa579f0375930e924b999f3d3.jpg?tbpicau=2025-02-20-05_9945caacce4f7ff54bdcae5909254db9)
18、同仁堂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439091c35f082022d9291377bfbfb8a/55493744ad3459824bc508ad4af431adcaef84dc.jpg?tbpicau=2025-02-20-05_a4bd08ebfa40ca909d212d3a4a40db74)
19、同仁堂
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在同仁堂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众多的故事。
品牌历史
一六六九年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一七零二年 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一七零六年 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一七二三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零七年,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乐达聪在济南魏家庄创建宏济堂,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药店”。
一九四八年 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
一九五四年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一九五五年 同仁堂经理乐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历任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一九七九年 同仁堂厂、店 牌号得以恢复。
"同仁堂"商标的设计意图: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北京同仁堂数百年的制药精华与特色是: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因而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本商标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同仁堂”作为主要图案是药品质量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标志着北京同仁堂是国之瑰宝,在继承传统制药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更多的新药造福人民。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0ae2adc112c11dfded1bf2b53276255/50cc4709b3de9c82e32f14b02a81800a18d843d8.jpg?tbpicau=2025-02-20-05_14ac5ed719211189325f4a1f160e57a9)
20、内联升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称“丁大将军”的贵人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
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利用人脉关系,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aaa492cd1dda144da096cba82b6d009/80334f33c895d143db36091c35f082025baf07e6.jpg?tbpicau=2025-02-20-05_9754dee7850f4601c652f591ad9c753b)
21、大观楼
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据报载该戏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国片《麻疯女》,当时观众很踊跃,场场爆满,但因年代较早,设备较简陋,影片尺寸甚短,片源短缺,除滑稽片外仅有外洋风光片,放映声光质量无法与现在的影片相媲美。
这种状况直到中国人自己拍片子才有所改观。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商专营影像与摄像机器材的祁罗福洋行购置了一家法国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40卷,便开始了摄影的业务。他所摄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此时的谭先生已是六十高龄,是当时的“京剧大王”,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极大,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当时的影响巨大,大观楼戏园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大观楼影院早年曾上映过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绝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三星伴月》;袁美云主演的《日出》、《情天血泪》、《女少爷》;尤光照主演的《济公活佛》等等,还映出过《六十年代上海滩》、《四个潘金莲》、《四郎探母》、《女财神》、《哪吒闹海》、《火烧红莲寺》等伟大巨片。影星李香兰也曾前往大观楼观看《群鸟乱飞》影片;影星白玫曾前往大观楼观看《战地笙歌》影片……
1941年2月7日,大观楼再次开张,并经过改建成为南城一家较好的影院,使有的设备为法国百代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并于1945年3月晋升为头轮影院。
1960年11月3日作为北京第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正式开幕,映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立体风光片《漓江游记》、《杂技表演》场场爆满,登记出去的团体票长达半年之久,创造了历史最好纪录。
1961年11月-1966年6月连续上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由陈强、程之、孙景璐主演的《魔术师奇遇》,放映了一万多场,观众达四百万人次,其中每年接待外宾二千多人次这是大观楼成立以来最值得纪念的时期之一。
大观楼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子,上书七个大字:“中国电影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