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大沁吧 关注:34贴子:1,445
  • 7回复贴,共1

我要如此曲折为哪般呀为哪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受,拿走


1楼2010-10-09 00:25回复
    论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历史真实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的真实,而是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即使在历史事件和细节上真实程度相当高,但如果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是历史真实。而艺术虚构,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是作家想象力的体现,在历史小说中恰当运用能够更深刻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因此,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历史小说特有的艺术魅力。倘若没有了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成为了胡编乱造,与历史小说之名不符;而如果没有了艺术虚构,作品就会缺乏艺术感染力,变成了干巴巴历史资料的堆砌,无法称之为文艺作品。所以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通常都能做到文史的有机结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又能吸引人不断阅读观看下去。虽然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但亦有主次之分。历史真实是作品的基础,是历史作品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优秀的历史小说往往能体现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它所描绘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是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去考量评价的,看它是否推动了历史发展,从中能挖掘出先进的文化精神。有了符合历史本质的历史真实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艺术虚构作为支撑。但这个虚构必须要有适当的度,应该符合当时人物的性格及生活作风,具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亦是如此,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及发展逻辑,只会让人感到歪曲。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上,则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捏造杜撰。像有段时间热播的历史剧《天下粮仓》,虽然有一定的历史真实,但它虚构的成分太多。在重要历史人物乾隆的塑造上,它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而是将他塑造成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一切行为都是正义的,其功劳可谓空前绝后,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大清王朝的伟大。我想这就违背了历史的本质,因为即使封建制度再开明,也掩盖不了它吃人的本质,如果皇权真的这么好,我们又何必去推翻它。所以,只有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历史作品。比如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直到今天都魅力不减,关键就在于它坚持了“七分实、三分虚”的创作原则,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和谐地协调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在历史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依存,是历史作品魅力的来源。


    2楼2010-10-09 00:25
    回复
      简述几种现代历史观念极其对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
      现代历史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即对历史本质及规律的探寻把握,这就使得历史小说的创作讲究真实性,必须符合历史的本质及规律。如果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不能称其为合格的现代历史小说。既然是现代历史观念,就必然得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历史,在不违背起码的史实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知识,给创作主体注入新的生命,使历史被激活,使人物得到再生。
      


      3楼2010-10-09 00:29
      回复
        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五四”新文学的背景下,当时的现代历史观念往往着眼于古,立意于今,强调紧扣时代风云,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而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自然也脱离不了“为人生”的新文学的光荣传统。作家们将历史小说创作与现实斗争相结合,以“借古讽今”为手段,注重现实战斗性。在对历史题材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中,借助古人的躯壳来抒发寄托一种情感愿望,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精神,鲁迅的《不周山》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开篇之作。那时作家们更倾向于利用历史来表现个人的现实处境和心境,带有主观抒情性的特征,比方说郭沫若的《漆园史游梁》,通过表现庄周在窘境中处处碰壁,流露出作者心中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4楼2010-10-09 00:29
        回复
          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jieji矛盾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作家们主观表现的意识被强烈的忧患意识所取代。作家们都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重的危机感。这种观念使他们的创作不再借历史单纯地表现自我,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及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家们成为人民的代言人,通过相似的史实描绘来影射现实政治,如《孔夫子吃饭》揭露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的复古逆流。《秦始皇将死》批判GUO/min/dang当局实行封建fxs专政。


          5楼2010-10-09 00:35
          回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追寻历史的意识变得强烈,于是文坛出现了一批以过去的年代、家族或村落为题材的小说,它们往往不以还原历史真实为目的,不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框架来建构故事,而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状态”中,描述完全虚构和想象中的“历史”,从而表现出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本相,意在抒发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表达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如乔良的《灵旗》,由青果老爹充当历史的叙述者,以他时段时续的回忆带着读者回顾50年前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这种回顾,既是对历史的沟通,又是对历史的隔离,因为它们所呈现的历史,不再是往昔岁月的客体真实,而是青果老爹在现时的心态映照下对那段历史的重新关照与理解,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厚的个人化色彩。


            6楼2010-10-09 00:35
            回复
              而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领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之作。这批长篇历史小说以“正史”为基本线索,维护了“历史真实”。而在非主要人物的塑造、非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生活细节的描绘上,作者适当的发挥独到的艺术重构能力,使作品既具备“史诗”的品格,又呈现出“平民化”的世俗色彩,反映出历史创作观的进展。如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通过对三位帝王政治人生的描绘,表明有为的封建帝王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历史观。


              7楼2010-10-09 0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