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24,184贴子:3,429,064

架空如果当初仿制安-8运输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国内60年代初曾经引进过安-8运输机,作为安-12运输机前型,50年代量产的安-8运输机体型较小,对生产工艺要求较低,更容易仿制成功。机长30米,翼展37米,机身高度10米,翼面积117平方米,空重24吨,载重11吨,最大起飞重量41吨,采用加强版AI-20涡桨发动机,单台高达5180马力,最大速度520公里,航程4400公里。
当初从运五到运八,跨越太大,企图一口气吃成胖子,导致长时间消化不良。
,如果在60年代初仿制安-8,成功后就不需要花费长时间引进仿制安-12。未来以安-8为基础放大,自研开发一款四台5000马力发动机版80吨级运八运输机,将拥有比安-12更大的改造潜力,满足未来几十年的需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14 07:35回复
    中国当时有对某机型放大再设计的能力?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7-14 09:09
    收起回复
      安8诞生比安12晚一点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14 12:15
      收起回复
        中国没进口过安-8。
        1957年12月,中国进口2架安-6(类似安-2),装备航测大队,1976年退役。
        60年代初,本来想仿制伊尔-14,即运-6,后放弃。当时331厂仿制了子爵号的达特涡桨发动机,其实应该修改运-6的设计(减轻空重,加大有效载荷,更换油路)换上仿制的达特涡桨,作为60、70年代运输机主力生产,否则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只有运-5生产。中国60年代有能力成批生产总重20-30吨的运输机的。


        IP属地:广东4楼2024-07-14 13:14
        收起回复
          那你不如进口安8/10/12这一系列呢,反正它们有技术衔接关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14 15:28
          回复
            其实60年代应该先把伊尔-14仿制出来,伊尔-14的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国内还长期大量使用,大修也在国内,所有的仪表、材料、动力等国内都能仿制,确实属于落后机型(苏联、捷克和东德都已停产),但对中国来说还不能算落后,先解决有无问题。1967年几乎要仿制出来了,也花了1000万经费了,就这么下马了,实在可惜。当初331厂仿制达特7涡桨,不排除也是想给运6用,因为子爵号明确不仿制,一共6架,24台发动机,进口罗罗的就行,湘港还有大修厂。
            运-7的仿制看起来很快,但是中间折腾了几次,一会儿军用运输机、一会儿客机,反反复复,等仿制定型了,都快二十年后了,苏联也停产六七年了。运7折腾的时间久,研制费花了3亿多,仅次于运10,有这些经费保障,歼11、歼13等中也能搞出一个平台来,歼-8不算发动机和其他,也才花了1.6亿。
            运输机仿制,最好先按军用运输型,这个内部不需要装修,少了很多设备,干脆就框架蒙皮地板了事,运输型定型后,大量使用,增加寿命,然后再改客机型。
            运7如果一开始按简单的军用运输型来搞,70年代也不用大量进口安-26了。客机不光是运7,连发展的新舟也不行,底子就这样了。当初要是仿制福克27,可能还要好些。


            IP属地:广东6楼2024-07-15 10:53
            收起回复
              我认为我们运输机发展路线应该是 50年代仿制运5 50年代末仿制运6 60年代末仿制运8 70年代参照三叉戟研制运10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25 23:02
              收起回复
                战斗机 j5j6正常引进 j6引进后采用涡喷6研制双发无尾三角翼战斗机 60年代中期服役 米格21引进后可以改为后略翼提高中低空性能替代j6 70年代用斯贝研制单发超音速歼轰机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25 23:27
                回复
                  轰6正常引进 轰5不仿制 哈飞仿制直5 和改进双发涡轴直5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25 23:32
                  回复
                    仿制什么都没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29 02:46
                    回复
                      安24在中国民航的使用就是一场噩梦,一共进口40架,给中国民航34架,结果使用中一等事故坠毁机毁人亡5架,另三等事故2架,一共7架,相当于22%失事率。而且安24不适合高温高原,也就是不适合在中国大半的夏季场景使用,每次高温高原都要减载三成以上,80年代后各民航地方局自主盈亏,根本不敢用这个飞机了。
                      民航跟三机部也是长期不通气,或者决策不能随着事物变化而更改。安24仿了近20年,花的钱比歼8还多,实际上研制运7的研制费如果用来买安24,能买至少120架以上,结果好不容易定型后才硬推给国内20架,其中民航15架,民航用了没几年就赶紧借故全部停飞了。


                      IP属地:广东13楼2024-07-29 09:28
                      回复
                        安8的问题是航发,用的加强功率发动机,比安12难度反而对。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8-01 22:19
                        回复
                          运输机国产化,安2之后应该是伊尔14,甚至安2和伊尔14应该同时研制。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8-01 22:22
                          回复
                            因为安2实际上不是运输机,而是欧美定义的联络机和农业机,根本起不到客货运输任务。
                            只有伊尔14才是真正的运输机和客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8-01 22:24
                            回复
                              50年代和安2同时引进许可生产伊尔14,从技术还是财力都是可行的需求更是有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4-08-01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