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吧 关注:15贴子:3,623

心理路径更新list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7-21 06:43回复
    酥酥kb41、、喰鬼噬狩.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突然间的领悟,某些你一直想不通的事情也许某一天就想通了,基于这个心情,我总是在想,那些我带着情感体验和甚深觉知的东西如何才能分享出去,如何才能让ta人知晓这种体验。
    我唯一能够确信的是当另一个人有过同样的经历和心情时,ta一定会瞬间明白,而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则会等待那样一次际遇的出现。其实这个世间的很多道理都是被以这样的方式纳入的,你听闻过一些话,直到这些言语和某一刻的经验突然重合,所谓对境起心,我们获得了一种被诠释的感觉,无论它是喜悦还是伤痛,这些经验都有了依归之地。
    我想真正重要的不是它能被所有人经验性地共鸣,它可以先行,先于理解,先于诠释,它甚至可以毫无意义,毫无用处,直到不同时间的你我在某个看不见经纬线上相汇,那时的我们相互印证,共同见证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7-21 06:43
    回复
      对于曾经共鸣的人,不管留下或离开都没有关系,那些曾经热烈的瞬间,那些彼此共鸣的碎片,亦或者震颤灵魂的箴言,都不会为时光所暗淡和泯灭。 我知道今后无论山高水长,江湖路远,就算是我一个人像虫豸一样踽踽独行,也能听见从生命脉络中传来的悠悠回声。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7-21 06:45
      回复
        有一些情感的给予,是未来的给予。当我体会到那些早已不属于此刻的包容和耐心时,常热泪盈盈,但这股温柔且磅礴的力量,会由我,再次传递出去。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7-21 06:46
        回复
          对于一个认真的表达者来说,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旨核心,任何孤立的句子都会暂时偏离原有的位置并被这个核心赋予新的含义,这便是语境和诠释的作用。想要把握这个主旨,我们就需要用一种观得全貌后的滞后感去逼近它,任何孤立且不能映射核心的句子都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它惊悚或荒谬,令人拍案叫绝或流芳百世,否则连误解也会变成一种永恒。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7-21 06:50
          回复
            分享林俊杰的单曲《对的时间点 (The Right Time)》网页链接 (@网易云音乐)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7-21 06:58
            回复
              人的经验就像河流,此时此刻的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总是源自于过去同样性质的经验流的延续。在主体间学派看来,保持自体经验的连续性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动机,即便我们延续的是痛苦或抑郁,更大的威胁也不是更大的痛苦,而是人格连续性的中断。所以一个人快乐或者不快乐,都存在一个更早期的版本,也许它们在流经了一些不同地貌后稍微改变了一些形态,但体验的核心不曾变过,源头不曾变过。
              这并不是说一个日常感觉到痛苦的人不会快乐,实际上可能会有很多快乐,我们依然会有很丰富的情绪体验,但在更为基底的感受层面,我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层更为幽深的情绪,它就像是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不去体验什么时所感受到的东西,是明显的情绪淡出后浮现出来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人的心理底色。
              就像有人曾给我分享过这样一句话:“我可能活得比大多数人都健康,也比大多数人更有生命力,可我还是觉得生命好残酷,为什么仅仅活着就这么难,要承受那么多痛苦,这是我从小到大就有的感觉。”同样的,在听完这句话的同一天,我又在另一个人那里听到这样一句话:“生活真的好有意思,一想到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好有盼头。”
              这是两个看起来非常有生命活力的人对于生命的截然不同的体验,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太可能把一个人变成另一种,人不可能逆流而行,这和你的行为无关,和你怎么去想无关,如果你今天是抑郁的,那几乎没有什么能让你开心起来,抑郁的人寻求的并不是抑郁经验的相反面。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布隆伯格的一句话:“一个抑郁的人需要的并不是快乐的经验,甚至不是活力,而是需要把这个经验世界扩展到超出ta以外的地方,扩展到有其他人也存在的地方。”就像有人能闯入这个世界,和ta体验相同的无助和死寂,这并不是说要找到另一个抑郁的人,而是一个愿意消灭自身活力孤身前往的人,同时ta还有着安全离开的能力和再次访问的意愿。
              上述条件简直就是对于偶然和幸运的另一种描述。
              人类的所有精神痛苦,本质上需要的都是一种真正的自体客体经验,而困难在于痛苦的经验修饰了一种过于特别的情感频率,它很难被另一个人所同步和匹配,这也是为什么人在真正的痛苦中什么都不想说,不想对任何人说。
              逆转源流没有那么容易,但也没那么困难,它需要的是另一股活生生的经验流汇入其中,甚至是汇入到源头。就像我前面所讲的匹配,我们需要那种和我们旧的经验有所同频,但性质却又不那么相同的新东西,无限次的,无穷多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8-27 22:34
              回复
                我们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河流汇入到潜意识的深层湖泊之中,关于自我的信念就由这无数个经历所生发出来的链条与枝干组成,最后生长为一棵影响自己去认知世界与自我的树。只能汇入新的经历流,才能让自我的信念长出新的枝叶,最终拓展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8-27 22:35
                回复
                  人总是在不断寻找一个同频的人,一个能够将自己拖出深渊的人,最后发现那个人大概率只能是自己,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契机,让我们脱离自己一贯的做事方式,重新思考,挣脱桎梏。但是改变的第一步往往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学会和自我厌恶感共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8-27 22:35
                  回复
                    最近几年越来越能体会到心理底色的不同,而我这种逐渐认识到的过程其实就是另一个同频不同质的人陪我来来回回在同一类问题上反复走过多遍而收获的。
                    “同频不同质”。就是某个东西能和我们自身的属性对接,却又朝向新的地方。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8-27 22:37
                    回复
                      交互的顺畅感来自于两个人以最小的心理成本完成了对彼此的同步,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己的频率,你变频的程度和频次越少,你越接近于真正的你自己,你的主体性就越完整,对方也是。当两个人都能以这种状态交互时,关系中任意一方压抑和折损的部分就很少,这种互动于彼此而言都是正反馈,也更容易维持和展开。
                      当然,事情也没有绝对,还有一种关系存在一种延迟的匹配性,比如两个人一开始非常对不上频率,但是发展一段时间后却非常同步,这可能和一开始过多隐藏了真实的自我有关,和安全不足有关,但由于某一次的交互突破了这一限制而实现了真实自我的解放。这也可能和彼此后续的调频成功有关,这个类似于我之前说过的第三主体,两个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共同频率。
                      亲密关系里存在一切的可能性,它有足够的周期和时间去找寻频率和包容差异。而那种只有一面之缘的关系,或者普通的工作关系和社交关系里,一开始的频率匹配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和一个人展开一段舒适的交互,决定了你们能不能快速建立信任和安全,能不能实现建立在这之上的目标。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8-27 22:40
                      回复
                        多次阅读同一个作者的理论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概念,无论你多么精准地描述它,定义它,当你把它从那个完整的叙述情境下摘取出来的时候,它的含义就已经丧失了。我想很多心理学概念之所以被滥用和误解,就是因为它不再是情境性的,它从脉络变成了切片,即便我们给它寻找很多新的场景,寻找很多丰满的体验,它都不再是最初的样子。或许它依然有用,但和那种你知晓它诞生的世界,并以那种世界感和你的世界发生交融时的感觉完全不同。
                        体验无法被复刻就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转变。要看到它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变化的的系统。而且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是无法完全和另一个人感同身受的。我们能做的应该只是吸收当中普遍的共性特点,加上自我的特征来形成一种新的感受。它们大体上相同,但绝不可能完全相同。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8-27 22:45
                        回复
                          缘起时彼此映照交集,缘灭后跨入新的经验世界。在这里,理解和不被理解都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见闻和际遇在变,时间线上总会有同频和错位,但都是暂时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8-27 22:48
                          回复
                            什么是爱人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精准定义为对另一个人主体性的识别能力。就好比当你在一段关系里时,另一个人自然感知到了你的频率和意图,并能有所响应。心理学家本杰明甚至将对另一个人主体性的识别能力视作心理治愈的最终目标。
                            这种感觉很微妙,它不是基于一种心理推导去揣测另一个人,因此它不可能是技巧性的,它接近于一种无需反思的情感功能。所谓的假性共情就是没有情感体验的正确推测,所谓过度共情就是用自己的体验去覆盖对方的世界且严重偏离对方的真实体验,这两者中都不包括识别。
                            “识别”是比共情还要靠前的位置,是心智活动介入前的那种体验,因此爱人的能力不仅仅是付出和表达情感,只要识别不存在,那忽视就必然存在,无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
                            爱上一个人,要先主动拿掉对方身上的滤镜,还要破除自己投射出的期待,然后再看能否接受对方的任何面目。若都能接受,也没有强求和期待,那爱就爱了。对他人都能这样,对自己又何尝不可呢?所以到最后我们会发现,通过爱别人学会的还是如何爱自己,而爱过的那你、我、他,终究构筑了我们对世界的爱。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8-27 22:50
                            回复
                              识别是用自己的主体性去识别另一个人的主体性,它的性质接近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呼应“什么样的你”,这是双方交互感知的体验。因此只要识别存在,“在场性”的体验就会存在。打个比方,你情绪不好,和另一个人交流,对方虽然回应了你很多,但你丝毫没有被安慰的感觉,反而越来越趋向于不愿多说。也就是说,即便是出于善意的态度,当识别不存在时,在场性的体验就不存在,因此我们无法被调谐和安慰。反过来讲,当识别存在时,哪怕另一个人没有说什么,你也愿意继续敞开,你能体验到自己正在一个有关联的场中,这里有情感温度,也有分享的许可,还有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正在被呼应着的体验,因此识别中必然包含着在场性,无论它表现为那种形式。
                              形成一个“轭”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8-27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