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尚珺大火之前,我就看了《高十》。最初对他是带点钦佩的,觉得他对清华有执念,不肯放弃梦想。
时间长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他并不刻苦,行为举止也没有对成绩原地踏步的焦虑。
我也复读过,当时班里面也有高考四五年无法上岸的大龄考生,他们是一门心思想冲更好的学校,他们那种“想上名牌而不得”的焦虑压抑状态是藏不住的。
按理说,一个复读十几年的人,若一门心思想冲更好学校,他只会杀红了眼,整个人都活在“我必须上名校”的世界里。但是,我在唐尚珺身上看不到这种状态。他很可能已经接受了“不可能上清华”的命运,才有那种漫不经心。
高三,对别人来说是炼狱,对他却是另类的“舒适区”。
他早已习惯了边假装上学边赚点钱维持基本生计,这个工种叫做“假装高考”。坐在教室里偶尔做做题,不用风吹日晒,没有勾心斗角,甚至睡到自然醒,这种“做题一天阔以玩三天”的“工作”何乐而不为。
他最初的想法肯定是想考个好大学出人头地,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沉沦了,默认了,开始逐渐适应并离不开这种生活,这种另类的“三和大神”
状态。
对他来说,“真去上大学”是“失业”,他害怕“失业”。
他也不知道如何结束这一切,只能熬一年算一年。
反正“这些年存款还有5万”。
时间长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他并不刻苦,行为举止也没有对成绩原地踏步的焦虑。
我也复读过,当时班里面也有高考四五年无法上岸的大龄考生,他们是一门心思想冲更好的学校,他们那种“想上名牌而不得”的焦虑压抑状态是藏不住的。
按理说,一个复读十几年的人,若一门心思想冲更好学校,他只会杀红了眼,整个人都活在“我必须上名校”的世界里。但是,我在唐尚珺身上看不到这种状态。他很可能已经接受了“不可能上清华”的命运,才有那种漫不经心。
高三,对别人来说是炼狱,对他却是另类的“舒适区”。
他早已习惯了边假装上学边赚点钱维持基本生计,这个工种叫做“假装高考”。坐在教室里偶尔做做题,不用风吹日晒,没有勾心斗角,甚至睡到自然醒,这种“做题一天阔以玩三天”的“工作”何乐而不为。
他最初的想法肯定是想考个好大学出人头地,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沉沦了,默认了,开始逐渐适应并离不开这种生活,这种另类的“三和大神”
状态。
对他来说,“真去上大学”是“失业”,他害怕“失业”。
他也不知道如何结束这一切,只能熬一年算一年。
反正“这些年存款还有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