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吧主,吧友,你们好!我也是重庆人,在重庆上的大学,不过已经毕业很久了,现在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不嫌弃的话,给大家介绍一本新书。
本人理工大学的,不过吧务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让发帖……发了帖也给删了。后台问为什么删也不回复。我只能冒昧在贵校平台上交流一下。多年前,我很多同学都在这里。上大学经常来这里玩。毕业了也经常来重大图书馆看书(疫情后貌似不行了),对这里也有感情,所以发在这里。
现在很多传统文学的作家都饿死了,仅剩的都在用爱发电,更何况我这样的无名之辈。虽然很难为情,但现在也只能自己为自己宣传一下了。希望吧主能理解并支持一下,不要删帖,谢谢!
这本书我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不是专业哲学理论,偏向心理学研究,但可以归为哲学大类。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语言质朴流畅,思想不是很深,只要认字儿都能阅读。缺点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到处都是“私货”,带着土腥味儿,不适合用来高谈阔论,没有什么逼格。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压力不大,可以多看看类似的课外书籍,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我是程序员,这本书是工作之余完成的。尽管如此,它耗尽了我青春时代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下班后看书、写作(有时候画插画),直到晚上11点左右,十年如一日。由于这本书和作者的职业(程序员)无关,无法靠它升职加薪。作者对哲学是真诚的。希望有价值的思想能得以传播,希望大家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目前买书的大多都是作者的朋友。我没让他们买,他们自己要买的。我让他们不要评价。不管他们怎么夸,我都不会高兴,因为我总会认为那是虚假的奉承。相反,若他们批评呢,又伤了朋友的感情。我又不是圣人,被朋友批评肯定会不高兴的。干脆让他们都不要评判了。
但是,陌生的朋友,你们作为读者不一样。我很期待听到你们的声音。不管怎么样的评价,或好或坏我都会很高兴,真的很期待!让人心痛的现实是,这本书目前销量极其惨淡。如果这本书的销量不能覆盖出版社的成本,出版社会亏本,合作会终止,这本书会下架。我可能没有机会听到你们的声音,想起来就挺难受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下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本书被认为没有市场价值,不再占用销售渠道。除去已经出售的几十本,已经印出来的都会被收回印刷厂,捣碎做成纸浆,然后印刷成堆积如山却不愁销路的各种教辅。以后你们再也买不到这本书了,再也买不到了。没有粉丝团,没有“特殊的销售渠道”,下架对我来说等于十年心血付诸东流。
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简介,也许会喜欢。即便对哲学不感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休闲书籍,碎片化阅读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书名有点烂俗,请大家忽略书名。
《思考在左,行动在右》这个书名是出版社取的,是为了迎合市场。不是出版社老师取不出更好的名字(原名《文化与心理》就是最合适的名字,但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书,注定卖不出去),关键是类似的书销量更好,没办法。现在纸质书市场非常不好,卖不出去是常态。能否取悦读者,决定了出版社能否生存下去。对我来说这本书赚不赚钱无所谓,但对出版社来说,他们要靠这个吃饭,亏本了他们比我着急。所以即便作者自己也不喜欢这个书名,也不得不妥协。
透视心理文化与人的本质——这个书名副标题其实是出版社几个老师对这本书的印象和评价,不是我自封的(我哪里有本事看透什么本质……)。他们对这本书印象还行,那是他们愿意出版这本书的原因,并不是我砸多少钱。这个副标有点过誉了。一个作者本来不应该如此自夸,但是,出版社老师也有谬赞的权利,如同读者有批评的权利一样,所以我也没有反对。
封面图中间那个大脑形象是我设计的,整个大脑轮廓正好是菲波拉契数列螺旋曲线,代表了理性思维。

本人理工大学的,不过吧务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让发帖……发了帖也给删了。后台问为什么删也不回复。我只能冒昧在贵校平台上交流一下。多年前,我很多同学都在这里。上大学经常来这里玩。毕业了也经常来重大图书馆看书(疫情后貌似不行了),对这里也有感情,所以发在这里。
现在很多传统文学的作家都饿死了,仅剩的都在用爱发电,更何况我这样的无名之辈。虽然很难为情,但现在也只能自己为自己宣传一下了。希望吧主能理解并支持一下,不要删帖,谢谢!
这本书我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成。不是专业哲学理论,偏向心理学研究,但可以归为哲学大类。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语言质朴流畅,思想不是很深,只要认字儿都能阅读。缺点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到处都是“私货”,带着土腥味儿,不适合用来高谈阔论,没有什么逼格。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压力不大,可以多看看类似的课外书籍,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我是程序员,这本书是工作之余完成的。尽管如此,它耗尽了我青春时代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下班后看书、写作(有时候画插画),直到晚上11点左右,十年如一日。由于这本书和作者的职业(程序员)无关,无法靠它升职加薪。作者对哲学是真诚的。希望有价值的思想能得以传播,希望大家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目前买书的大多都是作者的朋友。我没让他们买,他们自己要买的。我让他们不要评价。不管他们怎么夸,我都不会高兴,因为我总会认为那是虚假的奉承。相反,若他们批评呢,又伤了朋友的感情。我又不是圣人,被朋友批评肯定会不高兴的。干脆让他们都不要评判了。
但是,陌生的朋友,你们作为读者不一样。我很期待听到你们的声音。不管怎么样的评价,或好或坏我都会很高兴,真的很期待!让人心痛的现实是,这本书目前销量极其惨淡。如果这本书的销量不能覆盖出版社的成本,出版社会亏本,合作会终止,这本书会下架。我可能没有机会听到你们的声音,想起来就挺难受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下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本书被认为没有市场价值,不再占用销售渠道。除去已经出售的几十本,已经印出来的都会被收回印刷厂,捣碎做成纸浆,然后印刷成堆积如山却不愁销路的各种教辅。以后你们再也买不到这本书了,再也买不到了。没有粉丝团,没有“特殊的销售渠道”,下架对我来说等于十年心血付诸东流。
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简介,也许会喜欢。即便对哲学不感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休闲书籍,碎片化阅读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书名有点烂俗,请大家忽略书名。
《思考在左,行动在右》这个书名是出版社取的,是为了迎合市场。不是出版社老师取不出更好的名字(原名《文化与心理》就是最合适的名字,但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书,注定卖不出去),关键是类似的书销量更好,没办法。现在纸质书市场非常不好,卖不出去是常态。能否取悦读者,决定了出版社能否生存下去。对我来说这本书赚不赚钱无所谓,但对出版社来说,他们要靠这个吃饭,亏本了他们比我着急。所以即便作者自己也不喜欢这个书名,也不得不妥协。
透视心理文化与人的本质——这个书名副标题其实是出版社几个老师对这本书的印象和评价,不是我自封的(我哪里有本事看透什么本质……)。他们对这本书印象还行,那是他们愿意出版这本书的原因,并不是我砸多少钱。这个副标有点过誉了。一个作者本来不应该如此自夸,但是,出版社老师也有谬赞的权利,如同读者有批评的权利一样,所以我也没有反对。
封面图中间那个大脑形象是我设计的,整个大脑轮廓正好是菲波拉契数列螺旋曲线,代表了理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