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字碑》
唐·吕洞宾
阎子龙(阎玄泰)道长讲授
《百字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吕祖先天百字铭》又叫《开示经》。一个就叫《吕祖百字铭》
《吕祖先天百字铭》原文:
父母未生前,与母共相连。十月胎在腹,能动不能言。
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无情生有情,虚灵彻洞天。
剪断脐带子,一点落根源。性命归真土,此处觅真铅。
迷失当来路,轮回苦万千。若遇明师指,撒透妙中玄。
时时栓意马,刻刻锁心猿。都来二十句,端坐上青天。
“父母未生前,与母共相连”是什么意思呢?胎儿在没有落胎之前,与母体是相连在一起的。
“父母未生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先天没有入胎的时候,也就是禅宗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道家说的“道”,儒家说的“明德”,佛家说的“佛性”“法性”“自性”。这里着重说的是“在胎里”,“业识为因,精血为缘”,也就构成了生命。“业识”是什么呢?“业”就是业力,“识”就是神识。神识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同时带着人多世累劫以来的业力,然后入胎。当然还需要一个前提,一个外在的条件就是父精和母血,精血和合,加上“业识入胎”,这才称之为胎儿,一个活的胎儿。如果仅有父精母血那不成,那是个死胎。
“父母未生前”第二层含义是指“精血”,这就与“业识”没关系。“精血”是根本,加上“业识”,才构成胎儿,即这儿说的“父母未生前,与母共相连”。从道家来说,父精和母血在胎里头十个月便充足。满多少数呢?满一斤之数。古代的一斤是多少呢?半斤是八两,两个八两就十六两,古代一斤就是十六两。精血充盈了之后,十月怀胎足了以后,这个孩子才能生出来。所以“父母未生前,与母共相连”。
“十月胎在腹,能动不能言”。母亲怀胎十月,胎儿在母体当中,只能动不能言语,其实胎儿在母体当中很痛苦,当然母亲怀胎十月也很辛苦。胎儿在胎中,如果孕妇喝一口凉水,胎儿感觉就是冰,喝一口热水,胎儿感觉就和火一样,是很痛苦的,而且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能动不能言语”,动幅度也非常的小,非常的难受。菩萨都有“隔阴之迷”,“入胎之迷”,入胎之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不是说胎儿什么都清楚,他什么都不知道,糊糊涂涂的,蒙蒙昧昧的。
“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昼夜就是说一天。胎儿是没有自主呼吸的,母亲呼吸,带动胎儿呼吸,从道家讲也一样。母亲怀胎时,胎儿最先生长的是“与脐带相连”的地方,然后再生长出两肾,因此肾是“先天之本”,有两肾之后又生长出来两个眼睛。人身体上都有六个球体,两肾为两球,两眼为两球,男的两睾丸为两球,女的两乳房为两球。
凡是这两球之间,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个球就是一个圈,两球就是两个圈,这两个圈中间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知道,两眼之间叫山根祖窍,张至顺道长讲《太乙金华宗旨》时,就提倡守这个窍。两乳之间是膻中。两肾之间是什么呢?脐后肾前,就是丹田。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三田”,都是在两球之间,当然,男的还有一个是两睾丸中间,那个地方才是真正“生精”的所在。
练功下手的时候,从两眼、两乳、两肾三个地方的中间位置,任选一个都可以,练的时候是由下往上,位置也是相对要转化的。往大里说,不是说两眼相交、两肾相交、两乳相交、两睾丸相交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阴阳相交”。
“阴阳相交”是“理”,具体到两眼、两肾、两乳、两睾丸相交这是“事”,有“理”才有“事”。由于“阴阳相交”才是真正的“玄关窍”,在生理结构上也是如此,往往两个相交的地方都是最关键的所在。具体的说,两眼相交处藏什么呢?藏神。两乳相交处藏什么呢?男藏气,女的藏血。两肾相交处藏什么呢?藏精。人身的“精、气、神”三宝所在,都在这“两两相交”之处。
“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胎儿是最先长出“与脐带相连”的地方。胎儿是靠哪里呼吸呢?是靠脐带传送。营养靠什么传送呢?还是靠脐带传送,所以“往来通我玄”。
“剪断脐带子,一点落根源”。十个月时间,孩子长成了,脐带被剪断了,孩子就出生了。孩子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在胞胎里,是乾坤正位,上为乾,下为坤。孩子一出胎,脐带一剪断,乾卦中的一阳就要下落。下落到哪里呢?坤卦中。坤卦就变成了坎卦。坤卦中一阴落到了乾卦上,乾卦就变成了离卦,这样就“颠倒”了,先天就变成了后天。先天变成后天之后,根在哪?就在于出了胎这儿的一剪,与母亲一分开,乾坤就易位了,先天变成后天了。反回来说,后天要想返回先天,核心在哪里呢?还是在于这儿。“剪断脐带子,一点落根源”,“根源”就是先天的一点“真阳之气”落在孩子的脐内,也就是丹田。所以脐内这个地方很重要。
有些人没有真正弄明白这点,还教人练“胎息法”。先鼓肚子吸气,鼓起来之后再憋气,然后再呼气,肚子往回缩。这都不对,不能这么练!这都是后天在造作,在瞎练,练的时间长了会造成“中气下陷”。那会出现问题的,特别是女人,会出现血崩。
“胎息”是什么?“胎息”是“结果”,但不是“方法”。很多人错误的把丹经很多话都当成了“方法”,其实丹经中的很多话,告诉人们的多是“结果”和“原理”,而不是“方法”。
“胎息”是形容胎儿在母体当中的呼吸。母体当中的胎儿是自己在呼吸呢?当然不是啊,他是“被动”的呼吸,自然的呼吸。真正形成“胎息”之后,是不借助“口鼻呼吸”的,那才是真正的“胎息”,而不是你在那鼓肚子。
出生后婴儿的呼吸是“腹式呼吸”。婴儿躺着的时候,小腹在鼓动,这是“腹式呼吸”。返回来说,婴儿的“腹式呼吸”那也是“现象”,而不是“方法”。你不能直接去学小孩鼓肚子的呼吸方式,只要有合理的姿势,加上放松,加上恰当的意念的导引,自然会形成“腹式呼吸”。站桩也好,打坐也罢,姿势合理了,身体放松,意念恰当的导引,这也就是所谓的“火候”,就会形成“腹式呼吸”,而不是直接去鼓肚子呼吸。错误的修练方法是会修炼出问题来的,但很多人往往就要犯这样的错误。
这中间还有一段话叫“天华母,送性往天门。地华母,送命往地户”。道家常说的两个字叫“性”和“命”。“天华母”从哪进?天门。“天门”是哪?就是囟门。“天华母”从囟门进。“地华母”,从哪进呢?地户。“地户”在哪?就在会阴,这就叫“安身立命”。出生以后,阴阳就颠倒了,性为阳,命为阴,“性在前头走,命在后头跟”,性命一交,阴阳颠倒,“阴在上、阳在下”。
什么叫“阴在上、阳在下”呢?前文中说过,就是乾坤卦变成坎离卦之后,坎卦在下,坎卦是阴;离卦在上,离卦是阳;上为阳,下为阴。这里的“阴阳”并不是“真阴”、“真阳”。“阴中之阳”才是“真阳”,“阳中之阴”才是“真阴”,“真阴”、“真阳”是藏在假阴、假阳里面的。
我们修炼是依靠什么“方法”呢?先把坎卦“真阳”(即“坎中之实”)逼出来,让“真阳”上行,补离中之虚,补上之后离卦就变成乾卦了。“离中之虚”也就是“阳中之阴”,也就是“真阴”,这个“真阴”被逼出来后,就去补上了坎卦中被逼出的“真阳”,这样坎卦就变成坤卦了。
大家认为这个太虚幻、太抽象了,往根本上说,什么是“性”?“性”就是主宰我们言语造作、行为举止的,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性”。简单地说是意识,当然,再细分就是心、意、识、精、神、魂、魄,各有各的含义,都不相同。简单的说就是常人认为的那个意识。“命”是什么呢?“命”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具体的行为就叫做“命”。
“真性,散在内,五脏六腑,知饥知饱”,人会感到饥饿,吃多了会感觉撑。这个“能”知道饿的,“能”知道饱的就是“性”。
“散在外,皮毛筋骨,识痛识痒,皆是先天道性”,这都是“性”的“作用”。这个“性”其实就是真正的“玄关处”,“真玄关”,“阴阳相交处”。“玄关”人人都有,走路,之所以“能”走路,就是“性”的作用,也是“玄关”的作用。但是“能”走,不代表你就认识“玄关”。走的时候,如果“心”和“走”当下是“相合”的,这就是“玄关”的作用。
“玄关”在哪呢?说话的时候,“玄关”就在“能”说和“所”说处,“能”说的和“所”说的“相合处”,心口相应的地方,就是“玄关”所在。所以,“真玄关”不在身体外,也不在身体内,不是天上的某个星星,也不是身体里的某个窍位,那就太狭隘了。
比如说讲课,老师在讲课,学生在听课。学生“能”听的是什么?“能”听的是心,“所”听的是“老师讲的话”。当下没有二念,就这样听,没有分别的去听,当下就是“玄关”的作用,“玄关”就在听这一瞬间,一旦去考虑,思前想后的时候,“玄关”就已经不在了。
“玄关”就是“当下”,说是“当下”也是“强名”,如果执着于“当下”的时候,就又不对了。说到“当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前”和“后”了,这里需要好好理解。
“性命归净土,此处觅真铅”,“真铅”是什么?“真铅”也叫“真元”,古人是拿这个“铅”比喻药物,“炼丹”其实也是个比喻,不是真的练个什么丹。炼丹道,丹头也叫“丹母”,就像做药一样,首先必须有原材料,这个原材料就叫丹头或者“丹母”。这里原材料是指的“铅”,“铅”就是“阴中之阳”。坎中的一点真阳就谓之“真铅”,也是“阴中之阳”。
什么又是“阴中之阳”呢?“阴中之阳”就是“水中之金”,“水中之金”才是真正的“阴中之阳”,也就是“真铅”。
药物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叫“铅”,一个叫“汞”。“铅”性偏沉重,“汞”性轻浮。正是因为“铅”沉重,所以需要“汞”来点化它,让“铅”变得不那么沉滞。为什么“铅”沉呢?因为“铅”偏阴,外阴内阳,需要“汞”来点化的“铅”才叫真铅,单纯的“铅”是沉的,就是阴的。
“阴”是什么?阴是指静的、不动的,就是“性”。如果不和“命”相合,它就是死的,昏沉的,昏昧的,就像是“脑子发懵”的时候,就是它的显现。比如有的人打坐,坐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不想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一个念头也起不来,这个时候对不对?不对,那你和死人一样,和木石一般,就失去“灵知”了,失去“觉照”了。所以“铅”喜沉,需要“汞”来点化它。也就是说“静”当中一定要有一个“觉照”,是“伺机而动”。而常人则是妄动,瞎动,乱动,念头一直乱跑,这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应该是“伺机而动”。
什么是“机”呢?一“觉”而动。比如说话的时候,心和话是同步的。又比如打坐时候的念头,不是不让起念头,也不是念头来了不管它,而是要有“觉照”,知道念头起,不被念头带跑。常人犯的毛病无非就是念头来了自己不知道,然后跟着这个念头一直跑,由一念而生二念,二念生三念,然后无穷无尽的念头就出来了,这是常人都最容易犯的。如果是这样,那你练什么功也没有用!!
儒家说要“慎独”?就是因为这个。“戒慎、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自己的妄心和杂念啊。
还有一种人错误犯在哪呢?念头来了,就是使劲的想和念头抗争,不让它来,这往往适得其反,越是抗争,念头反而会越来越多。就像是生活中面对烦恼一样,是要面对它、解决它,而不是抗拒它。即使你现在抗拒的劲儿比它大,暂时把它打压下去了,但是它一定会卷土重来的,到时候就会更厉害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去面对它。
“不迎不拒”,“迎”就是欢迎,“拒”就是拒绝,既不欢迎它也不拒绝它,既不“擒”它也不“纵”它,把握好这个度,才是真正的“性命”。所以说“此处觅真铅”。
“迷失当来路,轮回苦万千”,“当来路”就是本来的那条路,来时的路。怎么来的呢?谁入的胎呢?前文中就说到了,“业识为因”。人和天本来就是“同体无二”的,你就是天,天就是你。
也有人会说,人是一个“小天”,天为一个“大天”,这个说法也不对,应该是“你本来就是天,天本来就是你”。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狭隘呢?就是因为人们执着后天的身体。可是,人不用这个后天的身体行不行呢?也不行。所谓“借假修真”,离开这个假的,不可能,我们先得“降服”这个假的,不能叫“降服”,是“调伏”,是“调”而不是“降”,由“有形有质”,化为“无形无相”。
“道”是什么?“道”能不能看得见呢?“道”既看不见又看得见。人周围的一切都是“道”的“作用”,但是“道”的“本体”是看不见的。正因为看不见,它没有固定的形相,“道”才能遍及一切处。如果“道”具体化了,是某一个事物了,那么,当它是这样子的时候,就一定不会变成那个样子了。正因为“道”没有形相,才能变化出万千形相,正因为它什么都没有,才能够包含一切的“万有”,种种的“有”才能含藏其中。人要想回归那个状态,就是“借假修真”。
由“有”而变成“无”,道家说“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才能合“道”。《道德经》里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想求长生,恰恰都是在找死,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人执着于这个肉身。那么,又有人问了,“是不是不需要保养了呢?”那就要看保养的目的是什么了。如果就是保养这个肉身,那就越保养越差,因为当有一个“养”的心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害”在其中。所以,常人都是犯了这个错误。执着于“有”,要牢牢的抓住一个东西,但是,能不能抓得住呢?抓不住。比如去抓沙子一样,抓的越紧,沙子漏的越多。那么抓多少合适呢?一把抓住不漏就可以了,那这就是“应得的”。
“应得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养住这个“假”的,而修那个“真”的。这就又有些人会犯错误,犯更极端的错误,既然要“修真”,那么“假”的我不要了,行不行?也不行,离开这个“假”的还是不行,没有这个“假”的就没有了“下手的地方”了。人都容易走两个极端。
“轮回苦万千”,“轮回”指的是“六道”,“六道”是哪六道呢?天道、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道就是要脱离轮回。
有人觉得“天道”挺好呀,但是,“天人不究竟”,天人寿命终了的时候,要现“五衰相”,最后还要再堕落。而且天人有个不好的地方是什么呢?天人太逍遥了,过得太舒服了,就没有“向道之心”了,到堕落的时候,就不一定到了哪一道了。
“畜生道”那天天挨宰的,有时候还是瞬生瞬死,朝生暮死。
“地狱道”,种种的苦恼,地狱,无间狱,什么叫无间狱?简单的说,时间上是无穷无尽的。比如上吊吧,吊死了,死完了,然后再死一次,不停的死。比如拔舌地狱,对长舌妇的惩罚是割舌头。舌头拽出来,一刀切了,然后再长,再切,那个痛苦是无休无止的。
“饿鬼道”饿鬼的咽喉和针眼一样细,它吃不进东西,但是“腹大如鼓”,还能“口吐焰火”,所以叫焰口。施食的时候叫瑜伽焰口,焰口就是形容恶鬼“口吐火焰,腹大如鼓,喉如针尖”,那也很痛苦的。
六道当中“人道”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人有苦,有乐,当然苦多乐少,所以人要修行。动物成精,先得要幻化一个人形,它得先变成人,所以人是根本。这六道当中的众生都是谁变的呢?都是人变的!
得一个人身究竟有多难?佛经上就说,得人身就好比是“盲龟遇浮木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眼睛瞎了的乌龟在海里漂泊,同时,海上还有一块烂木板儿,木板上有个窟窿,结果这个瞎了眼的乌龟漂着漂着,头正好钻进这个窟窿里去了。这个概率是极低极低的。得一个人身就这么难。有的人就说了,“这世界上人这么多啊”。那么你再看看蚂蚁有多少,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多少,看不见而已。当然,人才是核心,所以“轮回苦万千”都是自找苦吃。
“六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现实当中就有“六道”。贪心重就已经在饿鬼道了;嗔恨心重已经就在修罗道了;痴心重就已经在畜生道了;五逆十恶的就已经在地狱道了;违反伦常,就已经在畜生道了。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面色暗淡,应人接物时,鬼鬼祟祟,眼神游离,那也是鬼道当中。
“若遇明师指,撒透妙中玄”,如果遇到了老师,给指出来什么是其中的玄妙,就是把这个“窍”给你找到。具体怎么做呢?
“时时栓意马,刻刻锁心猿”,就是心猿意马。《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是“心猿”,白龙马就是“意马”,拴住心猿和意马。古本的《吕祖先天百字铭》当中,不叫“锁心猿”,叫“镇心猿”,“时时栓意马,刻刻镇心猿”,为什么呢?“意”可以降服。心之所发为“意”,也就是所谓的“意念”。想这个,想那个,都是“意”的作用。心是什么呢?心是本体。不用锁住它,锁住心之后,还能不能用了呢?锁住就不能用了,好事儿也办不了了,所以是要“镇心猿”,调伏它,让它往好的方面去转化。
“心猿”之心,有人说是妄心,有人说是真心,“真”也好,“妄”也罢,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它是“既真既妄”。此处说的“心猿”既是真也是妄,也就是“真妄合一”的心,就是本心。比如看人、看物,就看了一眼,这个时候是谁的作用呢?“真心”的作用。又多看某个人或物一眼,看看他好不好看,那这就是“妄心”的作用。有了分别就是“妄心”的作用,分别什么?无非就是阴阳两个又分开了。没有分别就是“真心”的作用,再比如喝水,口渴了正巧旁边有水,就拿起来喝水,这就是“真心”的作用。喝的时候,觉得这个水不好喝,这就是“妄心”的作用,其实很简单。
“都来二十句,端坐上青天”,把这二十句搞明白了,慢慢的就能够“上青天”了。“端坐”是什么意思呢?端坐”就是的的确确地、稳稳地。所谓的“上青天”就是与天相合、与道合真,融为一体。“都来二十句,端坐上青天”不是说听懂了这二十句,马上就要上天了。而是指虽然就坐在这个地方,当下已经就“上青天”了,“上青天”或者叫“上天梯”。就是指把握住了天人相合的路径,就是知道路该怎么走了,“上青天”就是已经天人合一了。
以上就是第一个版本“百字碑”,也叫《开示经》,很重要。
《吕祖百字铭》谁写的呢?就是吕洞宾,吕祖爷。吕祖对于南宗也好,北宗也罢,都是一个核心的纽带性的人物。从北宗来说,西王母传于东王公,东王公传于钟离权,钟离权传于吕洞宾,吕洞宾又传王重阳,这是从北宗来说。从南宗也一样,都离不开吕洞宾。吕祖爷,他首先是一个儒生,是一个读书人,后来又变成了一个道士,而且他又在黄龙禅师座下开悟,又成为禅宗的护法。所以吕祖对于儒、释、道三家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在中国“所谓的神仙体系”当中,吕祖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吕祖的事迹也都是非常生动的,到处随缘应化,济世度人。

阎子龙(阎玄泰)道长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