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是数字表达的问题,而不是现象变化的问题。
一个表达物体长度的数字变小不代表物体在静止坐标系的投影变短,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同一个物体的长度。
一个表达过程长度的数字变小不代表钟表在这个过程中转动的角度变小,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一个相等的钟表转角。
一个表达物体质量的数字变大不代表这个物体的“重力效果”和“惯性效果”发生了变化,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同一个物体的内含。
表达同一物理量的数字之所以会出现两个不等的结果,只因为我们在进行数学推导时为“相对静止系”和“相对运动系”之间加入了一个不等于1的比例系数,这个比例系数的加入相当于事先设定了两个系的“单位”存在一个不等于1的比例,而这使得“相对静止系”和“相对运动系”的“米”不是同一个“投影”,“秒”不是同一个钟表转角,“千克”不是同一种“重力效果”也不是同一种“惯性效果”,以至于“引力”、“动能”、“动量”、“物体密度”、“海水密度”、“大气压强”等等都要出现两套表达数字,但无论这些另类的数字如何离谱,那也仅仅是数字表达的问题,不会对长度投影、钟表转角、地球平稳公转、台球撞击、生命呼吸、鱼儿游泳等等造成任何影响。
试想一个长度200米的飞船,如果它的速度足够接近光速,那么宇航员会发现这飞船“穿透宇宙”吗?如果飞船是从地球出发背离北极星飞行的,那么坐在飞船前端的宇航员会计算到某时自身与北极星的距离不足200米,而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1、难道飞船的尾部跑到了北极星的北面去了?飞船背离北极星飞行那么北极星怎么可能套在飞船上?2、如果那“不足200米”的距离真是如此之短,那么飞船不会被彻底烧化吗?理解这个问题倒也不难,那就是不要把“不足200米”的距离投影在飞船上,尽管那“不足200米长度”作为数字是很小的,可是作为在飞船系的投影却是十分遥远的,北极星不会真的套在飞船的腹部,而飞船也不会被北极星的光芒照射而蒸发。
试想一个高速火箭在月明星稀的子夜于太平洋上垂直上升,算得洛伦兹因子为0.5。于是火箭上的甲旅行者说:太平洋的深度减小了一半,太平洋的质量增大二倍,因此太平洋的水密度增大四倍。乙旅行者说:月地距离减小了一半,月球、地球质量各增大二倍,所以地月引力总共增大16倍。丙旅行者说:地球和月球的“引力质量”不增加,地月距离减小一半,所以地月引力增大4倍,而台球厅里的台球“惯性质量”必然增大二倍。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无非在用另外一套数字进行表达,无论海水密度数字如何更改都不影响海洋生物的自由生活,无论地月引力“增大4倍”或“增大16倍”都不影响大海的正常潮汐,无论“台球的惯性质量”如何“变化”都不影响地球人正常打台球。
总而言之,《相对论》实际讲述的是数字表达问题,而不是长度投影和钟表转角的变化问题,“尺缩钟慢”是物理学家以及通俗大众的错误联想,或者说“尺缩钟慢”是因为人类的愚昧而造成的一个谎言。
推翻“尺缩钟慢”的假解释并不困难,只需要我们有一丝不苟的逻辑精神,也就是说只要有脑子就能证伪“尺缩钟慢”。
可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爱因斯坦恰好懵对了“质能公式”,而且似乎是“质能公式”与《相对论》无法切割,如何实现“质能方程”与“尺缩钟慢”的切割是反相事业的关键问题。
一个表达物体长度的数字变小不代表物体在静止坐标系的投影变短,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同一个物体的长度。
一个表达过程长度的数字变小不代表钟表在这个过程中转动的角度变小,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一个相等的钟表转角。
一个表达物体质量的数字变大不代表这个物体的“重力效果”和“惯性效果”发生了变化,仅仅就是我们在用两个不同的数字来表达同一个物体的内含。
表达同一物理量的数字之所以会出现两个不等的结果,只因为我们在进行数学推导时为“相对静止系”和“相对运动系”之间加入了一个不等于1的比例系数,这个比例系数的加入相当于事先设定了两个系的“单位”存在一个不等于1的比例,而这使得“相对静止系”和“相对运动系”的“米”不是同一个“投影”,“秒”不是同一个钟表转角,“千克”不是同一种“重力效果”也不是同一种“惯性效果”,以至于“引力”、“动能”、“动量”、“物体密度”、“海水密度”、“大气压强”等等都要出现两套表达数字,但无论这些另类的数字如何离谱,那也仅仅是数字表达的问题,不会对长度投影、钟表转角、地球平稳公转、台球撞击、生命呼吸、鱼儿游泳等等造成任何影响。
试想一个长度200米的飞船,如果它的速度足够接近光速,那么宇航员会发现这飞船“穿透宇宙”吗?如果飞船是从地球出发背离北极星飞行的,那么坐在飞船前端的宇航员会计算到某时自身与北极星的距离不足200米,而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1、难道飞船的尾部跑到了北极星的北面去了?飞船背离北极星飞行那么北极星怎么可能套在飞船上?2、如果那“不足200米”的距离真是如此之短,那么飞船不会被彻底烧化吗?理解这个问题倒也不难,那就是不要把“不足200米”的距离投影在飞船上,尽管那“不足200米长度”作为数字是很小的,可是作为在飞船系的投影却是十分遥远的,北极星不会真的套在飞船的腹部,而飞船也不会被北极星的光芒照射而蒸发。
试想一个高速火箭在月明星稀的子夜于太平洋上垂直上升,算得洛伦兹因子为0.5。于是火箭上的甲旅行者说:太平洋的深度减小了一半,太平洋的质量增大二倍,因此太平洋的水密度增大四倍。乙旅行者说:月地距离减小了一半,月球、地球质量各增大二倍,所以地月引力总共增大16倍。丙旅行者说:地球和月球的“引力质量”不增加,地月距离减小一半,所以地月引力增大4倍,而台球厅里的台球“惯性质量”必然增大二倍。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无非在用另外一套数字进行表达,无论海水密度数字如何更改都不影响海洋生物的自由生活,无论地月引力“增大4倍”或“增大16倍”都不影响大海的正常潮汐,无论“台球的惯性质量”如何“变化”都不影响地球人正常打台球。
总而言之,《相对论》实际讲述的是数字表达问题,而不是长度投影和钟表转角的变化问题,“尺缩钟慢”是物理学家以及通俗大众的错误联想,或者说“尺缩钟慢”是因为人类的愚昧而造成的一个谎言。
推翻“尺缩钟慢”的假解释并不困难,只需要我们有一丝不苟的逻辑精神,也就是说只要有脑子就能证伪“尺缩钟慢”。
可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爱因斯坦恰好懵对了“质能公式”,而且似乎是“质能公式”与《相对论》无法切割,如何实现“质能方程”与“尺缩钟慢”的切割是反相事业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