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最恶性的亚型。TP53突变是肿瘤常见的抑癌转促癌突变。在TNBC患者中,TP53突变率高达80%,其突变会导致化疗耐药或免疫治疗效果差等临床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阐明分子机制并确定TNBC进展的新靶点。
2024年7月,山东大学杨其峰团队在Adv Sci(IF=14.3)上,发表“CircCFL1 Promotes TNBC Stemness and Immunoescape via Deacetylation-Mediated c-Myc Deubiquitylation to Facilitate Mutant TP53 Transcription”的研究成果,提示了TNBC中突变TP53调控的新机制,并为TNBC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图形摘要:
Highlights如下:
1)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
2)circCFL1通过促进PD-L1的表达,抑制CD8 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促进TNBC细胞的免疫逃逸。
3)机制上,circCFL1作为支架分子,增强HDAC1与c-Myc之间的互作,进而促进HDAC1介导的Myc去乙酰化,进一步阻止其K48泛素化降解,最终促进Myc蛋白稳定性积累。Myc蛋白直接结合TP53启动子促进突变TP53的表达,增强TNBC细胞干性增殖转移和免疫逃逸。
临床相关性:circCFL1在TNBC中表达上调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功能研究: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
机制研究:
(1)circCFL1直接与HDAC1互作
第一步,初步筛选出与circCFL1的互作蛋白分子HDAC1为了阐明circCFL1对TNBC影响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RNA pull down实验,对显著富集的55 kD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图1a),发现HDAC1是circCFL1的高潜蛋白(图1b)。分子对接显示circCFL1与HDAC1蛋白存在物理结合(图1c)。
第二步,确定circCFL1与HDAC1存在互作
FISH和IF检测发现circCFL1和HDAC1在细胞核中共定位(图1d)。RNA pull down-WB实验证实circCFL1和HDAC1相互作用(图1e)。
第三步,确定circCFL1与HDAC1结合的特定区域
首先,基于RNAfold预测的circCFL1茎环结构构建两个截断的同工型circCFL1,RNA pull down-WB实验发现两个亚型都可以与HDAC1相互作用(图1f-g)。进一步的HDAC1抗体RIP-qPCR实验,再次证实HDAC1与circCFL1相互作用(图1h)。随后的HDAC1截断体RIP-qPCR实验显示:circCFL1主要与HDAC1的去乙酰化结构域相互作用(图1i-j)。
第四步,探索circCFL1是否可以调节HDAC1的表达
circCFL1敲低和过表达不影响HDAC1的RNA或蛋白质水平,表明circCFL1不影响HDAC1的蛋白水平(图1k-l)。但HDAC1敲减表达能够有效抑制circCFL1的促癌功能(增殖、迁移、侵袭和干性)(图1m-o)。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主要是通过影响HDAC1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促癌功能。
图1 circCFL1通过结合影响HDAC1的功能发挥促癌作用(Ref. Fig 4/S4)
(2)circCFL1/HDAC1结合靶蛋白c-Myc
第一步,circCFL1/HDAC1可能调控靶蛋白c-Myc
circCFL1如何影响HDAC1的分子功能,需要进一步探究。鉴定circCFL1和HDAC1的结合蛋白谱,有助于揭示潜在的调控机制。HDAC1抗体的IP-MS与circCFL1的pulldown-MS的互作谱分析结果显示:c-Myc蛋白可能是circCFL1/HDAC1调控的关键靶蛋白(图2a-b)。
第二步,确定circCFL1/c-Myc/HDAC1复合体
IF结果显示circCFL1和c-Myc具有相似的亚细胞定位(图2c)。进一步的RNA pull-down和RIP实验证实circCFL1与c-Myc互作(图2d-e)。Co-IP实验显示,HDAC1与c-Myc互作(图2f)。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HDAC1和c-Myc蛋白形成复合体。
第三步,circCFL1增强HDAC1与c-Myc的互作
IF检测显示,在正常情况下,HDAC1和c-Myc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而当circCFL1被敲低时,部分c-Myc会转移到细胞质中(图2g)。Co-IP分析显示circCFL1促进HDAC1与c-Myc的互作(图2h)。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具有增强c-Myc细胞核功能的作用。
第四步,确定HDAC1的去乙酰化结构域与c-Myc互作
HDAC1和c-Myc截断Co-IP检测显示:c-Myc的中心区域与HDAC1互作(图2i-j);而HDAC1的去乙酰化酶结构域和c-Myc蛋白结合(图2k)。这些结果暗示HDAC1可能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调控。
第五步,HDAC1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促进c-Myc蛋白积累
HDAC I类抑制剂MS275处理,发现c-Myc的乙酰化水平可以显著改变(图2m);敲低或过表达HDAC1可增强或抑制c-Myc蛋白的乙酰化(图2n),这些结果表明HDAC1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进一步的表达相关性研究发现HDAC1促进c-Myc的蛋白表达(图2l)。这些结果暗示HDAC1可能通过调控c-Myc蛋白的去乙酰化修饰,促进c-Myc蛋白的积累。
图2 circCFL1/HDAC1调控靶蛋白c-Myc(Ref. Fig 5/6)
(3)circCFL1/HDAC1通过K148位点去乙酰化c-Myc,通过抑制K48连接的多泛素化保护c-Myc免受降解
第一步,证明HDAC1的去乙酰化活性调控c-Myc的乙酰化水平构建HDAC1-H141A突变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突变体对c-Myc的乙酰化水平没有影响(图3a),再次证实HDAC1的去乙酰化活性可以调节c-Myc的乙酰化水平。
第二步,circCFL1调控c-My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
circCFL1被沉默或过表达,检测c-My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结果发现circCFL1参与c-Myc的乙酰化水平调节(图3b)。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可能通过HDAC1调节c-Myc蛋白的乙酰化修饰。
第三步,证实circCFL1/HDAC1诱导K148位点c-Myc去乙酰化
利用MusiteDeep (https://www.musite.net/)预测c-Myc蛋白有7个赖氨酸残基(K143、K148、K157、K275、K317、K323和K371) 可能发生乙酰化修饰(图3c)。分别构建K-to-R突变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HDAC1过表达对c-Myc的K148R突变无显著影响,表明HDAC1对c-Myc的K148位点进行去乙酰化修饰(图3d)。进一步使用circCFL1和HDAC1敲减模型,通过Co-IP 乙酰化检测分析证实circCFL1/HDAC1参与调控c-MycK148位点的去乙酰化修饰(图3e-h)。
第四步,circCFL1/HDAC1诱导的c-Myc去乙酰化可能通过去泛素化来稳定c-Myc蛋白
检测发现,circCFL1/HDAC1轴促进c-Myc蛋白表达(图3i)。MS275处理细胞,显示c-Myc的高乙酰化水平不利于c-Myc蛋白水平的积累,表明c-Myc的乙酰化不利于蛋白的稳定(图3j)。环己亚胺(CHX)处理细胞表明,敲低HDAC1加速c-Myc蛋白的降解,表明HDAC1诱导的c-Myc去乙酰化可以稳定其表达(图3k)。此外,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表明HDAC1敲低诱导的c-Myc降解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图3l)。Co-IP分析显示MS275处理后,c-Myc的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证明抑制去乙酰化酶活性增强了c-Myc的泛素化水平(图3m)。同时,Co-IP实验发现,HDAC1和circCFL1的敲低或过表达也表明circCFL1/HDAC1轴抑制c-Myc的泛素化(图3n)。此外,Co-IP检测显示HDAC1的H141A突变对泛素化c-Myc的水平没有影响(图3o)。最后,Co-IP实验显示,HDAC1过表达后,c-Myc中K48相关的多泛素水平降低,而K63不降低(图3p)。
结果表明circCFL1/HDAC1轴可以通过c-Myc K148的去乙酰化,从而抑制c-Myc的K48多泛素化降解,从而促进c-
Myc蛋白积累。
图3 circCFL1/HDAC1轴在K148位点去乙酰化c-Myc,通过抑制K48链接的多泛素化保护c-Myc免受降解(Ref. Fig 6/7/S6)
(4)circCFL1/HDAC1/c-Myc轴促进突变体TP53的转录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circCFL1的功能与突变型TP53相关。JASPAR分析显示TP53启动子有4个潜在的c-myc结合基序(图3q)。ChIP实验证实所有四个基序都可以结合c-Myc,表明c-Myc与突变体TP53启动子互作(图3r)。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circCFL1和HDAC1也可以加速TP53的转录,而TP53可以被c-Myc siRNA抑制(图3s)。证明circCFL1/HDAC1/c-Myc轴控制TP53突变细胞中TP53的转录。
结论:该研究中发现,circCFL1在TNB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预后潜力。在功能上,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在机制上,circCFL1作为支架分子增强HDAC1与c-Myc互作,通过去乙酰化介导的K48泛素化修饰抑制,进一步增加c-Myc的稳定性。稳定表达的c-Myc直接结合TP53启动子进一步增强mutp53的表达,促进TNBC进展。该研究揭示了circCFL1通过促进HDAC1/c-Myc/mutp53轴发挥致瘤作用,可作为TP53突变TNBC患者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4年7月,山东大学杨其峰团队在Adv Sci(IF=14.3)上,发表“CircCFL1 Promotes TNBC Stemness and Immunoescape via Deacetylation-Mediated c-Myc Deubiquitylation to Facilitate Mutant TP53 Transcription”的研究成果,提示了TNBC中突变TP53调控的新机制,并为TNBC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图形摘要:
Highlights如下:
1)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
2)circCFL1通过促进PD-L1的表达,抑制CD8 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促进TNBC细胞的免疫逃逸。
3)机制上,circCFL1作为支架分子,增强HDAC1与c-Myc之间的互作,进而促进HDAC1介导的Myc去乙酰化,进一步阻止其K48泛素化降解,最终促进Myc蛋白稳定性积累。Myc蛋白直接结合TP53启动子促进突变TP53的表达,增强TNBC细胞干性增殖转移和免疫逃逸。
临床相关性:circCFL1在TNBC中表达上调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功能研究: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
机制研究:
(1)circCFL1直接与HDAC1互作
第一步,初步筛选出与circCFL1的互作蛋白分子HDAC1为了阐明circCFL1对TNBC影响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RNA pull down实验,对显著富集的55 kD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图1a),发现HDAC1是circCFL1的高潜蛋白(图1b)。分子对接显示circCFL1与HDAC1蛋白存在物理结合(图1c)。
第二步,确定circCFL1与HDAC1存在互作
FISH和IF检测发现circCFL1和HDAC1在细胞核中共定位(图1d)。RNA pull down-WB实验证实circCFL1和HDAC1相互作用(图1e)。
第三步,确定circCFL1与HDAC1结合的特定区域
首先,基于RNAfold预测的circCFL1茎环结构构建两个截断的同工型circCFL1,RNA pull down-WB实验发现两个亚型都可以与HDAC1相互作用(图1f-g)。进一步的HDAC1抗体RIP-qPCR实验,再次证实HDAC1与circCFL1相互作用(图1h)。随后的HDAC1截断体RIP-qPCR实验显示:circCFL1主要与HDAC1的去乙酰化结构域相互作用(图1i-j)。
第四步,探索circCFL1是否可以调节HDAC1的表达
circCFL1敲低和过表达不影响HDAC1的RNA或蛋白质水平,表明circCFL1不影响HDAC1的蛋白水平(图1k-l)。但HDAC1敲减表达能够有效抑制circCFL1的促癌功能(增殖、迁移、侵袭和干性)(图1m-o)。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主要是通过影响HDAC1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促癌功能。
图1 circCFL1通过结合影响HDAC1的功能发挥促癌作用(Ref. Fig 4/S4)
(2)circCFL1/HDAC1结合靶蛋白c-Myc
第一步,circCFL1/HDAC1可能调控靶蛋白c-Myc
circCFL1如何影响HDAC1的分子功能,需要进一步探究。鉴定circCFL1和HDAC1的结合蛋白谱,有助于揭示潜在的调控机制。HDAC1抗体的IP-MS与circCFL1的pulldown-MS的互作谱分析结果显示:c-Myc蛋白可能是circCFL1/HDAC1调控的关键靶蛋白(图2a-b)。
第二步,确定circCFL1/c-Myc/HDAC1复合体
IF结果显示circCFL1和c-Myc具有相似的亚细胞定位(图2c)。进一步的RNA pull-down和RIP实验证实circCFL1与c-Myc互作(图2d-e)。Co-IP实验显示,HDAC1与c-Myc互作(图2f)。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HDAC1和c-Myc蛋白形成复合体。
第三步,circCFL1增强HDAC1与c-Myc的互作
IF检测显示,在正常情况下,HDAC1和c-Myc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而当circCFL1被敲低时,部分c-Myc会转移到细胞质中(图2g)。Co-IP分析显示circCFL1促进HDAC1与c-Myc的互作(图2h)。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具有增强c-Myc细胞核功能的作用。
第四步,确定HDAC1的去乙酰化结构域与c-Myc互作
HDAC1和c-Myc截断Co-IP检测显示:c-Myc的中心区域与HDAC1互作(图2i-j);而HDAC1的去乙酰化酶结构域和c-Myc蛋白结合(图2k)。这些结果暗示HDAC1可能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调控。
第五步,HDAC1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促进c-Myc蛋白积累
HDAC I类抑制剂MS275处理,发现c-Myc的乙酰化水平可以显著改变(图2m);敲低或过表达HDAC1可增强或抑制c-Myc蛋白的乙酰化(图2n),这些结果表明HDAC1参与c-Myc的乙酰化修饰。进一步的表达相关性研究发现HDAC1促进c-Myc的蛋白表达(图2l)。这些结果暗示HDAC1可能通过调控c-Myc蛋白的去乙酰化修饰,促进c-Myc蛋白的积累。
图2 circCFL1/HDAC1调控靶蛋白c-Myc(Ref. Fig 5/6)
(3)circCFL1/HDAC1通过K148位点去乙酰化c-Myc,通过抑制K48连接的多泛素化保护c-Myc免受降解
第一步,证明HDAC1的去乙酰化活性调控c-Myc的乙酰化水平构建HDAC1-H141A突变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突变体对c-Myc的乙酰化水平没有影响(图3a),再次证实HDAC1的去乙酰化活性可以调节c-Myc的乙酰化水平。
第二步,circCFL1调控c-My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
circCFL1被沉默或过表达,检测c-My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结果发现circCFL1参与c-Myc的乙酰化水平调节(图3b)。这些结果表明circCFL1可能通过HDAC1调节c-Myc蛋白的乙酰化修饰。
第三步,证实circCFL1/HDAC1诱导K148位点c-Myc去乙酰化
利用MusiteDeep (https://www.musite.net/)预测c-Myc蛋白有7个赖氨酸残基(K143、K148、K157、K275、K317、K323和K371) 可能发生乙酰化修饰(图3c)。分别构建K-to-R突变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HDAC1过表达对c-Myc的K148R突变无显著影响,表明HDAC1对c-Myc的K148位点进行去乙酰化修饰(图3d)。进一步使用circCFL1和HDAC1敲减模型,通过Co-IP 乙酰化检测分析证实circCFL1/HDAC1参与调控c-MycK148位点的去乙酰化修饰(图3e-h)。
第四步,circCFL1/HDAC1诱导的c-Myc去乙酰化可能通过去泛素化来稳定c-Myc蛋白
检测发现,circCFL1/HDAC1轴促进c-Myc蛋白表达(图3i)。MS275处理细胞,显示c-Myc的高乙酰化水平不利于c-Myc蛋白水平的积累,表明c-Myc的乙酰化不利于蛋白的稳定(图3j)。环己亚胺(CHX)处理细胞表明,敲低HDAC1加速c-Myc蛋白的降解,表明HDAC1诱导的c-Myc去乙酰化可以稳定其表达(图3k)。此外,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细胞,表明HDAC1敲低诱导的c-Myc降解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图3l)。Co-IP分析显示MS275处理后,c-Myc的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证明抑制去乙酰化酶活性增强了c-Myc的泛素化水平(图3m)。同时,Co-IP实验发现,HDAC1和circCFL1的敲低或过表达也表明circCFL1/HDAC1轴抑制c-Myc的泛素化(图3n)。此外,Co-IP检测显示HDAC1的H141A突变对泛素化c-Myc的水平没有影响(图3o)。最后,Co-IP实验显示,HDAC1过表达后,c-Myc中K48相关的多泛素水平降低,而K63不降低(图3p)。
结果表明circCFL1/HDAC1轴可以通过c-Myc K148的去乙酰化,从而抑制c-Myc的K48多泛素化降解,从而促进c-
Myc蛋白积累。
图3 circCFL1/HDAC1轴在K148位点去乙酰化c-Myc,通过抑制K48链接的多泛素化保护c-Myc免受降解(Ref. Fig 6/7/S6)
(4)circCFL1/HDAC1/c-Myc轴促进突变体TP53的转录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circCFL1的功能与突变型TP53相关。JASPAR分析显示TP53启动子有4个潜在的c-myc结合基序(图3q)。ChIP实验证实所有四个基序都可以结合c-Myc,表明c-Myc与突变体TP53启动子互作(图3r)。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circCFL1和HDAC1也可以加速TP53的转录,而TP53可以被c-Myc siRNA抑制(图3s)。证明circCFL1/HDAC1/c-Myc轴控制TP53突变细胞中TP53的转录。
结论:该研究中发现,circCFL1在TNB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预后潜力。在功能上,circCFL1促进TNB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干性。在机制上,circCFL1作为支架分子增强HDAC1与c-Myc互作,通过去乙酰化介导的K48泛素化修饰抑制,进一步增加c-Myc的稳定性。稳定表达的c-Myc直接结合TP53启动子进一步增强mutp53的表达,促进TNBC进展。该研究揭示了circCFL1通过促进HDAC1/c-Myc/mutp53轴发挥致瘤作用,可作为TP53突变TNBC患者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