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者吧 关注:400贴子:874
  • 0回复贴,共1

男孩公厕离奇失踪,30多年前的警察怎么破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岁的男孩,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上离奇失踪了。
老师和同学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公共厕所的门口。
如果你接到报警,你会怎么做?
赶紧调取公园的监控?在网上扩散寻人启事?但如果,这桩男童失踪案,是发生在1985年呢?、
没有摄像头,没有朋友圈,甚至没办法检验现场可疑的DNA……
你还能怎么办?
欢迎来到蜂鸟的世界。
这个充满挑战的案子,便是法医秦明新书《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中的一个片段。

故事的设定非常有趣。
小警察陶亮,意外从2020年“穿越”回了80年代,成了公安侦查员冯凯。
他本以为自己拥有先进的侦查意识,就像是开了“金手指”,对付这个时代的案子,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没想到,要设备没设备,要条件没条件,连DNA的鉴定都还没普及,他处处碰壁,啥也不是。
倒霉的冯凯,幸好在警队里遇到了靠谱的兄弟顾红星。
这俩人一个脑子灵活却不爱守规矩,一个做事细致却不轻易冒险,即便强强联手,也总磕磕碰碰。
他们真能破解开这些迷案吗?
01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男童失踪案。
失踪的孩子叫小杨,出事前,他正蹲在市民广场旁的小树林里和同学打弹子——一种80年代在孩子中流行的小游戏。

(蹲在地上玩弹子的孩子们。图源:搜狐新闻)
那天,小杨没打多久就去上厕所了。据同学回忆,他去厕所之后就不见了。
市民广场人流密集,但当天却没有一个目击者看到过小杨是怎么失踪的。
就在大家焦急寻找时,小杨的家人收到了一封勒索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两行字:
「你宝在我手上,破财消灾三万元。在家等我传话。
报警宰人,没报警就安全。」
这封信的出现,让案件的性质骤变——失踪案变绑架案!
绑架,就意味着绑匪随时可能撕票,小杨也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破案时间拖得越久,小杨的处境就越危险,这让负责办案的冯凯和顾红星都非常着急,俩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尽早救出孩子!
可在没有先进技术帮忙的80年代,要怎么才能尽快找到小杨呢?
痕迹检验出身的顾红星,自然想到去查指纹。
在刑侦技术还相对落后的上世纪80年代,指纹的识别和鉴定,是帮助警察办案的制胜法宝,也是个体识别、身份确认的唯一金标准。
这件案子中如果能找到可供比对的指纹,一定是个大突破!
遗憾的是,经过仔细查验,信封和信纸上都一无所获。狡猾的绑匪居然懂得隐藏指纹!
顾红星又注意到:绑架信上的两行字迹有些过于工整了,像是被精心伪装过。

(绑匪留下的绑架信。)
他的眉头又一次锁紧了。
直到冯凯的一个提问,给顾红星指了一个新方向:
“伪装过的笔迹,是不是也能做鉴定?”
这个问题撞上了顾红星的知识盲区,他和冯凯上警校学习痕检和侦查技术那会儿,都没有深入研究过文件检验技术。
而在他们所处的年代,想要高效办案不仅要迈得开腿,还必须张得开嘴。
遇见难题的顾红星,决定立刻动身直奔省厅,请求文件检验部门的专家出面帮忙!
02
另一边,观察力异常敏锐的侦查员冯凯对着另一个问题陷入了深思。
“绑匪为什么盯上小杨?又为什么不多不少,索要三万元赎金呢?”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三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普通工人的月均工资才百十来块。
一般家庭,短时间内可凑不够这么多钱。
难道绑匪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钱?
冯凯决定调查一下小杨的家庭情况。
小杨的父亲老杨,以前是个工人,改革开放后,辞职“下海”做起了小老板。
老杨卖的,是非常有时代印记的收录机,大概就长下图这样。

(80年代的收录机,可是好多人稀罕的好玩意。图源:网易新闻)
不过,听说老杨的生意做得平平淡淡,收入只比上班多一点点。
为了确认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冯凯去了老杨家,随口问了一句老杨:
“你们家能拿得出三万元钱吗?”
老杨先是愣了一下,见冯凯盯着他,眼神有些躲闪,说:
“拿不出。”
看到老杨的微表情,冯凯怀疑老杨有所隐瞒——可他隐瞒的动机是什么呢?
冯凯注意到,老杨家有三个房间。其中一间的房门上挂了一把大铜锁。
自家房间挂锁?
冯凯要求老杨打开房门,看看里面的情况。老杨虽不情愿,还是开了门。
只见这个房间的货架上,摆着几十台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收录机。
再细看,这些收录机,都没有正规包装。
结合锁门的情况,冯凯判断,这些收录机来路不正。老杨很可能在做“灰色生意”——帮别人销赃!
这下,似乎绑架案的一些逻辑链条,可以连上了。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实拍图。)
老杨帮人销赃,收入肯定不菲。
而绑架小杨的人,一定是知情者。
接下来,只要能够鉴定出勒索信的笔迹特征,破案就有“抓手”了!
可没想到,还没等到笔迹鉴定结果,绑匪就急吼吼地要求老杨交赎金!
狡猾的绑匪,还想到了不露面就能交易的方法。警方虽去了现场布控,却又扑了个空……
如果被绑匪意识到老杨已报警,小杨危在旦夕!
到底冯凯和顾红星有没有想到办法破局?
这起绑架案又能不能成功侦破呢?
还请大家自行去书中探寻结局~
03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里讲了至少有10个案子,每个案子都有它的离奇之处:
【污水池腐尸案】
造纸厂的污水池中浮起一只可疑的麻袋。警方打开麻袋后,发现里面居然是一具面目全非的女尸。
当他们找到她的住处时,发现她家中的餐桌上还留着饭菜,只是已经发霉了。
空荡荡的卧室里,床边的墙壁上糊着泛黄的旧报纸,一层一层,仿佛枯萎的皮囊。定睛一看,某处可疑的颜色引起了顾红星的注意……
【“大仙儿”横死案】
镇上有个神神秘秘的“大仙儿”,据说能治百病,家里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但这样的一个“大仙儿”,某天却死在了自己的呕吐物里。
坊间传言是他泄露了天机,说得玄乎其玄。也有人说,“大仙儿”死的那天,他家门里站着一个面目不清的女人,难道……那便是他的劫数?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实拍图。)
【煤窑女尸案】
荒郊野岭的废弃煤窑,平时人迹罕至,有人却在那意外发现了一具女尸。死去的女人脸朝下趴着,身上的衣物穿戴整齐,颈部却布满了可疑的伤痕。
警方查明女人的身份后,确认她有精神病史,还常被家暴,因此推测她的家人有作案嫌疑。
但诡异的是,虽然从女人身边的泥地上,找到了200多个脚印,却一直没能排查出一个嫌疑对象……
【养鸡场人血案】
偏远的养鸡场里,一间鸡舍半夜突然塌了,把场主吓了一跳。
更可怕的是,场主定睛一瞧,发现塌了的鸡舍外面,有一大摊来历不明的鲜血——后经警方确认那些都是人血!
而在现场周围,警方还找到了三个可疑的烟头……
鸡舍外的血迹到底怎么来的?三个烟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发现背后,是否藏着命案?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书中彩插实拍图,写满了破案线索的笔记本。)
从上面的插图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所有案件的线索,都贴在了一个笔记本上。
这非常符合故事的设定。陶亮就是在翻看岳父的探案笔记时,不小心“穿越”的。
但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不仅书中的案件都有原型,这个“穿越”的道具笔记本居然也有原型。
这就要从本书的作者法医秦明说起了。
04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是法医秦明笔下的第19部作品。
法医秦明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他写的法医秦明系列,因为改编的网剧大获成功,很多人常把他和张若昀饰演的角色混淆在一起。
但现实中的秦明,不仅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法医,也是一个坚持写作12年的悬疑小说作者。

蜂鸟系列的故事,灵感来自于秦明的父亲。
秦明的父亲从警36年,一开始干的就是痕迹检验的活儿。退休后,他翻阅和整理完自己的上百本办案笔记,撰写了一本九万字的回忆录。秦明连着读了好几个夜晚,感觉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
看到父亲破获一起陈年积案,他兴奋不已;看到父亲退休前脱下警服的不舍,他又热泪盈眶。原来,父亲也曾经有过那样风华正茂的岁月,也有过那样披荆斩棘的辛酸。
所以,这本回忆录就成了书中探案笔记的原型。
蜂鸟系列故事,就此诞生了。
秦明计划将这个系列展开为三部曲,分别讲述两代人跨越70、80和90三个年代的破案追凶故事,《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是系列的第二本书。
三部曲的故事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关联,即便没有读过第一部的读者,也可以从《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垂直入坑。
当然,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故事的设定,在本书的开头,秦明也准备了前情回顾和人物介绍,让大家能毫无顾虑地搭乘上这列充满破案乐趣的蜂鸟时空特快。

(《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样书实拍图,大家有没有看到书中呼啸而来的火车呢?)
05
当然,在《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的纸质书里,你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有趣的细节。









新书《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已全网上线!
文中介绍了好几个书中的案件,你们对哪个最感兴趣呢?


IP属地:四川1楼2024-08-07 13: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