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吧 关注:278贴子:901
  • 4回复贴,共1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九十九、苦阴经(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诵)大意:本经叙述:由于异学说他们也同样的讲说知断欲、断色、断觉,故比丘则以此诃佛报告。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等事。
[註解]
① 少有所為:有些事情要辦。
②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③ 覺:本經中指「受」,即感受。
④ 槊:一種長矛。讀音同「碩」。
⑤ 楯: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通「盾」。
⑥ 鉾:「矛」的異體字。讀音同「矛」。
⑦ 姝:美女。讀音同「書」。
[對應經典]
《增壹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21〉第9經。
南傳《中部尼柯耶》〈師子吼品2〉第13經苦蘊大經。
《苦陰經》。
[讀經拾得]
外道很多人行苦行、斷欲斷色,以取悅神明企求生天,或是認為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能帶來解脫,卻不知道解脫的原理。佛教徒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而不是教條式的禁忌。


IP属地:山东1楼2024-08-08 14:09回复
    佛学无际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8-14 19:25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8-16 16:35
      回复
        一〇〇)中阿含ⓐ因品苦陰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註解]
        ① 釋摩訶男: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佛陀稱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2經等經律則記載,流離王揮兵入釋迦族的城中時,他請求流離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流離王答應後,他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幫許多釋迦族人爭取到逃命的時間。又譯為「釋氏摩訶男」、「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摩訶納釋種」。按:經中有幾位同名為「摩訶男」的不同人,例如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為摩訶男尊者,或《雜阿含經》卷四十六所提到舍衛國極富有但對自己及他人都極吝嗇而墮地獄的摩訶男長者,因此對於這位釋迦族的摩訶男,通常加上「釋」、「釋氏」或「釋種」的描述。
        ② 住在家:對照南傳經文,此處指心態上的在家(而不離欲)。
        ③ 不得捨樂及無上息:不能證得由捨而生的禪定喜樂,以及究竟的解脫。
        ④ 鞞哆邏山: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之一,位於王舍城的東部,和耆闍崛山、廣普山、白善山、仙人掘山環繞王舍城。又譯為「毘婆羅山」、「毗訶羅山」。
        ⑤ 七葉屋:王舍城鞞哆邏山上的一個石窟,因窟前的七葉樹而得名。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又譯為「七葉窟」、「七葉樹窟」、「七葉樹林石室」。
        大意:本经叙述释摩诃男,因生染法与恚法,及痴之法。佛陀乃为说欲之味、欲之患。佛陀说如能如寅而知的话,就不为被染恚痴所覆,而能得无上息。


        IP属地:山东5楼2024-09-05 06:29
        回复
          (一〇一)中阿含ⓐ因品增上心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话,富常常念于五相:1.念相与善相应,21.观念恶患,3.不念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註解]
          ① 增上心:禪定心,是由離欲、惡不善法並提升心的素質所得。例如「第一增上心」即初禪,「第四增上心」即第四禪。
          ② 五相:應常思維以滅不善念而得定的五個相:1) 以善念取代 2)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 3)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 4) 瞭解不善念的動機並思維不善念的止息 5) 強力制止不善念。
          ③ 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心就能維持穩定,不向外攀緣而能寧靜,統一意念而得到定境。
          ④ 念相:專注於某個相。
          ⑤ 念異相善相應:專注於其它善的相。
          ⑥ 墨繩:古代用以測量規矩方直的工具,多用在建築與木工建造。
          ⑦ 絣:古代氐族人用雜線織成的布,讀音「崩」。(?)
          ⑧ 斫: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⑨ 膖脹:(屍體)膨脹。其中「膖」是腫脹的意思,讀音同「乓」。
          ⑩ 思行漸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尋行止息」。有惡念的身語意漸漸減少, 思=打算, 行=惡的身口意, 漸漸減少
          ⑪ 息身麤行:從粗糙的行動,逐漸轉變為較細緻的行動。
          ⑫ 舌逼上齶:舌尖抵住上顎。
          ⑬ 以心修心:用心克制不善念。
          [對應經典]
          《中部》第20經尋之止息經
          [讀經拾得]

          如果要得定,應該時常練習思維於五相,以對治不善念:
          以善念取代:
          例如當生起貪欲心時,專注於不淨相;生起瞋心時,專注於慈心。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
          例如不善念會帶來苦報,無法達到涅槃。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
          就如同不想看到眼前的景色時,閉上眼睛,或轉身看其他的地方。
          以思考逐漸減輕惡念:
          例如瞭解不善念的動機並思維不善念的止息。如同有人快速行走,他想著:「我為什麼要快速行走?我不如慢慢地走。」他開始慢慢地走,然後想著:「我為什麼要慢慢地走?我不如站住不動。」他開始站住不動,然後想著:「我為什麼站住不動?我不如坐下。」於是他坐了下來。他從粗糙的行動,逐漸轉變為較細緻的行動。
          強力制止不善念:
          就如同兩名大力士,捉住一個瘦弱的人,讓他固定不動。
          以這樣的方法,能夠得到自在,專注於想要專注的心念,捨斷不想要專注的心念,達到定心。
          愈前面的方法可能愈直接、輕鬆,然而若直接、輕鬆的方法無法對治不善念,就只能用愈後面的刻意、強制的方法:例如 1) 思維善念,直接就取代了不善念,就不需跟不善念周旋了。但如果仍無法擺脫不善念,只好 2)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畢竟心通常畏懼苦果,因此思維不善念的禍患可能讓心直接跳離不善念。但如果仍無法擺脫不善念,心的執念太深,與此相關的正反念頭都導致一再回到不善念,則 3)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告訴自己:「現在不是處理這問題的時候,等待心平靜、客觀後,較容易處理」,離開這個場域。但如果仍無法脫離不善念,代表這不善念很強大,則 4) 直接面對不善念,瞭解不善念的動機,追本溯源,分析為何這不善念如此強大?瞭解動機後,即可一步步地思維止息不善念。但如果還是失敗,代表心完全被這不善念所把持了,失去了理智,這時只能 5) 強力制止不善念,硬生生地克制不善念,這種壓抑的方式無助於生起智慧,只是最後的手段,以免不善念帶來更多的困擾甚至造成犯戒。


          IP属地:山东6楼2024-09-05 0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