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一)中阿含ⓐ因品增上心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话,富常常念于五相:1.念相与善相应,21.观念恶患,3.不念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註解]
① 增上心:禪定心,是由離欲、惡不善法並提升心的素質所得。例如「第一增上心」即初禪,「第四增上心」即第四禪。
② 五相:應常思維以滅不善念而得定的五個相:1) 以善念取代 2)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 3)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 4) 瞭解不善念的動機並思維不善念的止息 5) 強力制止不善念。
③ 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心就能維持穩定,不向外攀緣而能寧靜,統一意念而得到定境。
④ 念相:專注於某個相。
⑤ 念異相善相應:專注於其它善的相。
⑥ 墨繩:古代用以測量規矩方直的工具,多用在建築與木工建造。
⑦ 絣:古代氐族人用雜線織成的布,讀音「崩」。(?)
⑧ 斫: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⑨ 膖脹:(屍體)膨脹。其中「膖」是腫脹的意思,讀音同「乓」。
⑩ 思行漸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尋行止息」。有惡念的身語意漸漸減少, 思=打算, 行=惡的身口意, 漸漸減少
⑪ 息身麤行:從粗糙的行動,逐漸轉變為較細緻的行動。
⑫ 舌逼上齶:舌尖抵住上顎。
⑬ 以心修心:用心克制不善念。
[對應經典]
《中部》第20經尋之止息經
[讀經拾得]
如果要得定,應該時常練習思維於五相,以對治不善念:
以善念取代:
例如當生起貪欲心時,專注於不淨相;生起瞋心時,專注於慈心。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
例如不善念會帶來苦報,無法達到涅槃。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
就如同不想看到眼前的景色時,閉上眼睛,或轉身看其他的地方。
以思考逐漸減輕惡念:
例如瞭解不善念的動機並思維不善念的止息。如同有人快速行走,他想著:「我為什麼要快速行走?我不如慢慢地走。」他開始慢慢地走,然後想著:「我為什麼要慢慢地走?我不如站住不動。」他開始站住不動,然後想著:「我為什麼站住不動?我不如坐下。」於是他坐了下來。他從粗糙的行動,逐漸轉變為較細緻的行動。
強力制止不善念:
就如同兩名大力士,捉住一個瘦弱的人,讓他固定不動。
以這樣的方法,能夠得到自在,專注於想要專注的心念,捨斷不想要專注的心念,達到定心。
愈前面的方法可能愈直接、輕鬆,然而若直接、輕鬆的方法無法對治不善念,就只能用愈後面的刻意、強制的方法:例如 1) 思維善念,直接就取代了不善念,就不需跟不善念周旋了。但如果仍無法擺脫不善念,只好 2) 思維不善念的禍患,畢竟心通常畏懼苦果,因此思維不善念的禍患可能讓心直接跳離不善念。但如果仍無法擺脫不善念,心的執念太深,與此相關的正反念頭都導致一再回到不善念,則 3) 不念不善念,擱置問題以防止不善念的相續,告訴自己:「現在不是處理這問題的時候,等待心平靜、客觀後,較容易處理」,離開這個場域。但如果仍無法脫離不善念,代表這不善念很強大,則 4) 直接面對不善念,瞭解不善念的動機,追本溯源,分析為何這不善念如此強大?瞭解動機後,即可一步步地思維止息不善念。但如果還是失敗,代表心完全被這不善念所把持了,失去了理智,這時只能 5) 強力制止不善念,硬生生地克制不善念,這種壓抑的方式無助於生起智慧,只是最後的手段,以免不善念帶來更多的困擾甚至造成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