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不仅是文艺评论,也是文艺推荐,有轻微剧透,是阶级叙事,可跳至最后部分的总结段落。
今天的我们不仅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也可以从中获得在当下创作左翼文艺作品的启发。
正文:
资本主义正陷入深重危机的今天,却还没有听到任何无产阶级的声音,难道要永远缄默?不,今天我们就要去聆听来自1931年,无产阶级前辈们古老的声音。
93年前,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诞生在那个资本主义陷入深重危机的年代,那个处于“1929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美国,无产阶级正忍受超过以往的苦难生活,这就是名叫City Lights的电影诞生背景。
卓别林在本影片中饰演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查尔洛,一日,查尔洛邂逅一名卖花女,他一眼便爱上了卖花女,可这位女孩眼睛却看不见。查尔洛用仅有的钱买了一朵花,晚上他正找到个睡觉的角落时,碰到了一名寻死的醉酒富翁并救下对方,稀里糊涂地被醉酒富翁称为“最好的朋友”,可之后醒酒的富翁忘光了一切...…
影片可以大致分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最为简单,仅占用了开头四分钟,可这短短的四分钟,却在不花费一言二语的情况下将故事的时代背景交代得一清二楚。这完全归功于卓别林巧妙的情节构思和场景语言:富丽威严的雕像、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不怒自威的政府官僚、芬芳沁雅的花园…还有,衣衫褴褛的美睡在雕像怀里的流浪汉。
这个闯入了资产阶级美梦的流浪汉,好像是闯入天堂的撒旦,正蒙受周围一切物地愤慨咒骂,最后,这个闯入者也的确如一切圣经故事所期待的那般,灰溜溜的离开了。然而无产阶级作为世界的缔造者,必然也是资产阶级世界“闯入者”,故事第二段的发展也反映了这一点:
富翁的三次酒醉酒醒,是贯穿第二段的主线。富翁的每一次酒醉,象征着主角查尔洛精神上的一次成长,而每一次酒醒,则象征着主角无产阶级的现实没有变,我们来看看无产阶级的残酷现实与三次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的对立吧:
第一次,查尔洛被富翁邀请去聚会,由于不熟悉资产阶级娱乐,闹了不少笑话,最后被带回家中,由富翁的酒醒结束。
第二次,依旧是被邀请聚会,这次是在富翁家中,有了经验的查尔洛还真是有模有样了,看不出来不是资产阶级的样子,最后在富翁家中睡去,由第二天富翁的酒醒结束。
第三次,这次,无产阶级的查尔洛正在打工为卖花女支付房租,结果仅半天就被老板随意开除,在流浪的路上偶遇走出酒场的富翁,听说了卖花女的故事后,富翁给了流浪汉足以支付房租与治疗眼睛的钱,喜出望外的流浪汉立刻就去卖花女家中,却被误会是窃贼,好不容易逃走后,终于与爱人相见,得到这笔巨款的卖花女被这位绅士感动的哭了起来,可这位看不见的绅士却锒铛入狱。
货币几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代表物,可在人间真善美面前是显得多么的无力,无产阶级的查尔洛短短的这一段经历,便为我们揭露了资产阶级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有多么腐朽与堕落,在人与人质朴纯洁的感情面前多么不值一提。
密西西比河滚滚向前,故事来到第三段,出狱后的查尔洛继续流浪,突然被什么砸了脑袋,原来是当年被从雕像上赶走后,用吹管戏弄过他的两个卖报童,这次又来捣乱了。然而,我们的查尔洛并没有像上次一样斥责卖报童,而是走过去和旧朋友打了招呼,在转身离去时,又被戏弄,惹得路边花店老板娘一阵笑,正当卓别林向那个笑的灿烂的女孩看去时....
最后,两个爱人相认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正如一切故事所期待的那般。
总结:
《城市之光》是一部默剧,剧中人物没有任何对话,但是我们能从这种对当时无产阶级生活的朴素记录中,了解故事的主角——查尔洛,从流浪汉到无产者到一名真正绅士的精神蜕变,剧中人与人感情的真情流露,在无数场景细节中得以体现,无声地说出了真善美是穿越阶级的。
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也在人物与主角的态度变化中凸显出来:富翁的管家从瞧不起查尔洛,到不贪恋富翁钱而是拿去买花支持爱人的欣赏。卖花女对查尔洛物质帮助的感激,到对这位假扮绅士本身品质的爱慕,都在说明善良是人最本真的品质,而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位只有酒醉才能表达自身真情的富翁,也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本身的异化。本文不仅是文艺评论,也是文艺推荐,今天的我们不仅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也可以从中获得在当下创作左翼文艺作品的启发。
参考:
[1]《城市之光》,剧情 / 喜剧 / 爱情,1931年01月30日,87分钟,出演:查理·卓别林、弗吉尼亚·切瑞尔、佛罗伦斯·李、亨利·伯格曼、珍·哈露
[2](苏)科罗利科夫、米德维捷夫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工会运动》,工人出版社,1957
[3]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编,《简明世界史 现代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卓别林 #城市之光 #无产阶级 #资本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