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教各位大佬们一个问题:Fe3+与铁氰根(绿褐色沉淀),Fe2+与亚铁氰根(白色沉淀)的反应产物,是不是按照普通复分解反应的产物,也就是Fe[lbk]Fe(CN)6[rbk]和Fe2[lbk]Fe(CN)6[rbk]?如果是,那是不是可以写成Fe(CN)3和Fe(CN)2?我在维基里也见到了关于Fe(CN)2的描述,制法是320℃下分解(NH4)4[lbk]Fe(CN)6[rbk]得到NH4CN和氰化亚铁,其中NH4CN立即分解为HCN和NH3,且百科声称该产物可能具有Fe2[lbk]Fe(CN)6[rbk]的结构,于是我又想到了这个实验(Fe(CN)2的制法是来自一个国内的大学无机教材)。据百科所说,Fe(CN)2是绿色固体,这又与“白色沉淀”不同。我觉得它们的差异可能就在于晶体结构,Fe(CN)2中的Fe可能每一个Fe周围的氰根取向都是相似的(比如都是3个以C朝向3个以N朝向之类的),而Fe2[lbk]Fe(CN)6[rbk]可能在晶体中保留了亚铁氰根的结构(即会出现有Fe四周的6个氰根都以N朝向,其余的Fe原子四周的氰根6个都以C朝向这样的不对称结构),所以才导致了各种性质的不同(比如Fe(CN)2的绿色,应来自于亚铁离子的特征性颜色,亚铁氰化亚铁则因配位问题没有)。如果Fe(CN)3能用类似方法制得的话,应该也会有这种差异吧?请问各位大佬们怎么看?有没有可能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普鲁士蓝和滕氏蓝的问题,有文献表明滕氏蓝可能是普鲁士蓝的激发态,我没有找到具体文献,但是他们是依据穆斯堡尔谱判断的。我这两天才知道有这个谱,不甚了解,但是浅浅地知道与原子核有关,那么有没有可能也是因为晶体结构中分别保留了铁氰根和亚铁氰根的结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