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研路吧 关注:138贴子:3,153
  • 6回复贴,共1

硬干货,无水分——贸大431国际金融重点梳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备考贸大431的同学专业课复习的怎么样啦?
国际金融一直是贸大金专考查的重点内容
学姐带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国金部分的重难点
内容可能有点长有点枯燥
但相信大家看完一定能有所收获!
也欢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哦~


IP属地:北京1楼2024-08-13 19:40回复
    一、国际金融特点
    贸大431考试中的国际金融向来是重点内容,相较于其他大部分院校的431考试,贸大的国际金融占比高、难度大,近几年还有占比和难度均不断加大的趋势。在近三年的真题中,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的占比几乎达到了1:1:1的比例,国际金融几乎分布在所有题型中,在分差较大的论述题中,国金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且贸大对于国际金融没有官方指定参考教材,官方教材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和郭红玉《现代货币银行学》中的国金部分对于真题来说覆盖面远远不够,而主流的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难度又较大,因此大多数同学对于国金的复习是存在较大困难的。
    虽然近几年贸大431考试中出现了个别所谓的国金“超纲题”,例如2018年的最适货币区理论,但从整体上来说,国际收支和汇率两大部分依然是国金考察的主流,只要将这两部分学透,国际金融就不会成为431知识体系中的短板。
    国际收支和汇率就相当于国际金融的“量”和“价”,国际收支主要围绕国际收支平衡表展开,国际收支平衡表本身的内容、结构及账户分析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必须烂熟于心。而随后的理论分析、政策搭配以及汇率的理论,在记忆的同时,理解非常重要,在理解到位后建立起完整的框架,会明显感受到难度的降低。同时,国际金融对于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习之前一定要打好基础。对于考察的题型和知识点具有比较明显的重点,例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规则、汇率决定理论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等,因此也要有侧重点地针对性学习和刷题。
    下面主要对国际收支和汇率两大部分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


    IP属地:北京2楼2024-08-13 19:40
    回复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总体上来说,除了定义和特征等一些基础知识以外,主体内容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而调节又有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两种机制,在政策调节中除了要学习调节工具方法以外,还要对政策调节的理论基础进行学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理论和政策搭配理论。

      1.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对国际收支情况进行记录的报表,是流量报表。在郭老师的书上,单独提到了国际收支头寸表,要注意区分并加强记忆,国际收支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说,最主要学习的是表内本身的内容和记账规则
      1)内容

      这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其中,经常账户中的初次收入项下,有一个投资收益项目,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中有一个证券投资项目,这两个账户非常容易混淆且经常进行考察。通常来说,如果在国外购买了股票,买卖股票的本金计入金融账户项下的证券投资,而股票分红则计入初次收入项下的投资收益。
      同时表内的特别提款权(SDR)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着重去记忆相关内容。SDR是IMF在1969年为补充国际储备资产的不足而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在基金组织的范围内,成员国可以用SDR来履行原先必须用黄金才能履行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又可以用SDR充当国际储备资产,还可以用来取代美元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根据一定的组织权重,基金组织每天会公布特别提款权与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以及特别提款权贷款的利率。在充当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方面,SDR与外汇储备作用一致。特别提款权不能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而误差与遗漏账户是一个较生僻的知识点,重视程度普遍不足,但也存在考察可能,需要多加留意。国际收支账户运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因此所有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应相等。但是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记录时间不同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等原因,会造成结账时出现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这就需要人为地设立一个抵消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误差与遗漏净额账户正是这样一个抵销账户,该账户归结了各种统计误差和人为差异,其数值与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以及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相等,方向相反。
      2)记账规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规则在贸大的431考试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已经有很多年在单选题中考察,考查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具体的国际交易的情景,然后提问这些交易应该怎样记账。
      关于记账方法的要点:
      第一,任何一笔交易发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第二,借方记录的是资金的使用和占用,贷方记录的是资金的来源。例如,进口外国商品、购买外国金融资产、在国外存款机构的存款增加,记录在借方;出口本国商品获得的外汇收入、从外国贷款或出售国外金融资产,记录在贷方。
      第三,将各个科目的记录汇总后,正余额意味着该科目的顺差(或盈余),负余额意味着该科目的逆差(或赤字)。
      同时还有具体的每个账户的记账方法: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可以抽象化地进行记忆:“实际资源的增加或债务减少就记在借方,资源减少或债务上升则记贷方。”


      IP属地:北京3楼2024-08-13 19:53
      回复
        2.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
        1)国际收支失衡
        这里所研究的国际收支失衡通常是指私人部门自主性交易的失衡,同时是综合账户的失衡。综合账户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除了储备资产以外其他所有的部分,失衡又包括顺差和逆差两种状态,通常对一国影响较大的是逆差。
        国际收支失衡的种类或者成因又包括六种:临时性失衡、结构性失衡、货币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周期性失衡与预期性失衡。
        2)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可分为金本位下的和纸币本位下的。
        在金本位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大卫•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这个点曾考察过名词解释,所以需要大家多加留意。物价-现金流动机制也叫价格-铸币机制。当一国发生逆差时,意味着该国黄金净输出,而黄金外流导致该国黄金存量下降,货币发行量下降,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下降、该国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导致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从而国际收支逆差逐渐改善至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顺差时,意味着该国黄金内流、货币供给量上升、国内价格上升,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最终使国际收支顺差减少至平衡。
        纸币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考察较少,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两种。而固定汇率制下又包括利率机制、收入机制以及价格机制,但三种不同的机制的底层逻辑大体相同,都是国际收支逆差导致货币存在贬值趋势,随后因为汇率要保持不变所以导致了货币供给下降,进而对三条路径的关键变量造成影响,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情况。而浮动汇率制下,贬值的趋势会造成货币的实际贬值,而货币的贬值所造成的对商品和资产价格的影响以及对于民众预期的影响又会反过来改善国际收支情况。
        3)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包括理论基础和工具两部分,而理论又包括国际收支理论和政策搭配理论,贸大几乎对每一部分都进行过考察,是学习的重点。
        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包括弹性论、货币论、吸收论和结构论。
        弹性论的主要内容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内容是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有利于本国贸易收支的改善。这个知识点贸大进行过主观题的考察,在回答时还要写上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J曲线效应,即使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立刻使得本国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而会存在一定的时滞。在贬值初期,本国的贸易收支甚至可能会恶化。因为贸易收支变化的曲线呈J型,所以称为J曲线效应。而原因主要在于合同的时限、生产调整时滞以及预期三个方面。
        吸收论建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国际收支等于国内的总产出减去国内吸收的部分。因此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就在于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的大小关系对比,这样在调节国际收支时主要调整的就是这两个变量的大小。这里存在几个效应,调节国内产出的属于产出效应,调节国内吸收的属于吸收效应,这是贸大真题曾经考过的点,一定要熟练地区分。产出效应包括闲置资源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而吸收效应包括货币余额效应、货币幻觉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论建立在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基础上,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任何国际收支失衡都是货币市场失衡的体现,是由于中央银行实行了不合理的扩张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储备资产的变动量等于货币需求的变动量减去央行持有的国内资产的变动。
        结构论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该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单一、老化、落后,因此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入手改善国际收支情况。
        ②政策搭配理论
        政策搭配理论相较于国际收支理论更多地考虑了在实现外部均衡的同时如何统筹实现内部均衡。主要包括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最优指派原则、斯旺模型。
        米德冲突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当经济运行到特定区间时,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米德冲突区间具体来说就是国外顺差、国内通胀和国外逆差、国内失业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采用单一的政策去调节国际收支时,必然导致国内情况的恶化。
        丁伯根法则认为想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N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米德冲突就是丁伯根法则的具体体现。
        最优指派原则,也就是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认为在资金流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调控内部均衡、货币政策调控外部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在国内失业率高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胀率高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
        斯旺模型认为在不考虑资金流动情况下,可以用支出增减型政策调节内部均衡、支出转换型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支出增减型政策就是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出转换型主要指汇率的调整。在国际收支逆差时让本币贬值,顺差时升值;在国内通胀率高时紧缩支出,失业率高时扩张支出。
        ③政策调节工具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工具主要包括外汇缓冲政策、供给型政策、支出增减型政策以及支出转换型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以弥补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和供给,通常用来应对临时性失衡。
        供给型政策主要是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支出增减型政策主要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变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
        支出转换型政策指不改变社会需求和支出总量,而改变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
        从政策搭配和汇率制度引申出的IS-LM-BP模型以及三元悖论、二元悖论同样是重要的考点,需要同学们重点去理解和掌握。


        IP属地:北京4楼2024-08-20 19:15
        回复
          三、汇率
          汇率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变量之一,可以类比利率去进行框架结构的记忆,除了例如定义和特征等基础知识以外,可以按照“什么影响汇率,汇率影响什么”的逻辑进行梳理。而这两大块知识点再加上汇率标价和套汇也就是这章的主要重点内容。
          1.汇率标价法
          汇率标价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
          直接标价法以外国货币为基准,指一单位外币能够换多少单位本币。直接标价法下,本币币值的变动与汇率变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汇率下降意味着本币升值。我国使用的就是直接标价法,通常情况下,教材和试题中的汇率在无特别声明的情况下都是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以本国货币为基准,指一单位本币能够换多少单位外币。间接标价法下,本币币值的变动与汇率变动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汇率下降,本币贬值。美国、英国、欧元区等经济体采用间接标价法。
          在计算某种货币的升贬值率时,需要以该货币的间接标价法来计算。这点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贸大曾考察过该知识点。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08-20 19:18
          回复
            2.什么影响汇率
            研究什么影响汇率主要就是汇率的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又分为金本位下的和纸币本位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金币本位下的汇率决定以铸币平价为中心,受供求关系影响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铸币平价是由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决定的,而将货币黄金与商品黄金互相转化的成本决定了黄金输送点,黄金输入点是铸币平价减去成本,黄金输出点是铸币平价加上成本。当本币升值到黄金输入点时,黄金将会输入本国;反之贬值到黄金输出点时,黄金则会向国外输出。而在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下则不再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纸币本位下的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粘性货币价格分析法以及资产组合模型。
            购买力平价的核心假设是一价定律,简单说就是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地区应当具有相同的价格。具体购买力平价可以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考虑一个时点上汇率的决定,认为两国汇率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而实际汇率恒等于1。相对购买力平价考虑一段时间内汇率的变动,认为名义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并且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则本币有贬值的趋势。但整体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一些实证检验困难的问题,无法确定各国的可贸易品篮子。
            利率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同样的本金在不同的国家做相同的投资,最终的回报应该相同。具体包括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套补”和“非套补”的区别在于投资者在不同国家进行投资时,是否同时签订了远期合约。因此套补的利率平价考虑的是当前的远期汇率,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考虑的是我们预期的未来的即期利率。
            国际收支说认为汇率由本国和外国的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对于汇率的预期共同决定。在这里我们要首先建立起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直觉,就是“顺差导致本币升值,逆差导致本币贬值”。拿本国变量进行分析,当本国产出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人们有钱去购买国外商品,从而导致了经常账户逆差,本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上升时,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居民更多购买国外商品,导致经常账户逆差,本币贬值;本国利率水平上升时,吸引外资来投资,资本流入,资本账户顺差,本币升值。若分析对应的国外变量,则情况恰好相反。至于预期,当人们预期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时,人们会更多去投资国外资产,从而资本账户逆差,本币贬值。
            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从货币供求平衡出发进行分析,假设短期总供给不变,价格弹性,货币市场均衡,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最终结论认为货币供给上升,本币贬值;本国收入水平上升,货币升值;利率水平上升,本币贬值。这里再进行记忆时,注意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的结论,弹性价格分析法与国际收支说相反。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叫超调模型,考查频率较高,与弹性价格分析法的核心区别在于认为产品市场短期价格粘性,金融市场价格弹性,购买力平价理论短期不成立。因此当存在变量发生变动时,货币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利率将立刻调整,并使货币市场恢复平衡。由于产品价格短期内的粘性,经济多均衡的恢复完全依赖于利率的变化,导致利率必然超调。与利率的超调相适应,汇率的变动幅度也超过长期的均衡值,表现出超调的特征。这里我们要重点记忆的是超调的原因,考察频率非常高。
            而资产组合模型难度极大,其他院校几乎从未进行考察,贸大考察过一道单选题,但那道单选题不用模型本身的内容也可以做出来,所以学习的性价比极低。对于时间不是非常宽裕的同学来说就不是很建议学习了,想学习的同学可以看着教材自己好好研究一下。
            3.汇率影响什么
            郭老师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资本流动、国际储备、物价水平、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可以按照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和实体经济的分类去进行记忆。中国兑美元的汇率出现了较大变动,也就是“人民币破7”,需要大家去加强记忆。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重点内容,除了这两大主体以外,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在货币的章节进行过学习,主要是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内容。再其他的,可以再去了解一下最适货币区理论,毕竟贸大进行过考察。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08-20 19:19
            回复
              以上就是整贸大431考试中国际金融部分的重点梳理了,虽然不是全部,但也涵盖了90%以上的考点,希望能对大家对于国际金融的学习起到一点帮助~


              IP属地:北京7楼2024-08-20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