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铠指的是铁铠,甲指的是马甲。不过玄甲指的是甲片亮黑色的铁甲,东汉末三国魏晋时期改称为黑光铠。《史记》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正义】:属国即上分置边五郡者也。玄甲,铁甲也。)
汉朝时,作为重型马甲的全身马甲从皮甲变为铁甲,战马皮甲则占据了轻型马甲的生态位,防护面积逐渐变少。
《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预注:“介,甲也。”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里就挖出马甲了,战车用的,如下,埋葬时马甲有花纹。秦兵马俑里也有马铠,用石头雕刻表现的(考虑到石质重甲是模仿铁甲的样式,兵马俑里的石质马铠应该也是铁制)。骑文马(有纹饰马甲的战马)的骑兵被称为文骑。《七国考》卷十一兵志“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 《左传-宣公二年》中“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记载: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就是这种马甲。由于有匈奴的威胁,文景之治后,大汉北方铁甲钢刀化,居延汉简里人手一副铁甲。南方的东海武库仍然是西汉初期的画风,仍然是皮甲和青铜武器。
《汉书》:“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颜师古注:“突骑,其言骁锐,可冲突敌人也。”李贤注:“突骑,言能冲突军阵”,从西汉开始,出现突骑,不同于骑纹饰皮甲战马的文骑,突骑用的是铁甲战马。幽州突骑为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感叹“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见其战,乐可言邪?”
作为大汉对手的匈奴是有铁甲战马的。这是俄国根据墓葬复原的里海东侧的游牧民族贵族具装骑兵,月氏、匈奴中里海东侧的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东汉时反映汉军大战匈奴的胡汉交战图

骑着皮制前半身马甲的汉军骑兵,全身马甲的生态位已经让位给铁甲。
《后汉书·窦何列传》“中平五年(188年) ……礼毕,(汉灵)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 ”介马:给战马披甲
东汉未三国魏晋时期:
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公后日复与遂等会语,诸将曰:“公与虏交语,不宜轻脱,可为木行马以为防遏。”公然之。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曹植表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三国志》: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
《晋书·桓伊传》:“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铠五百领,并在寻阳,请勒所属领受。”
皮质马甲面积进一步缩小,这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公元4世纪初中国陶鞍马。

汉朝时,作为重型马甲的全身马甲从皮甲变为铁甲,战马皮甲则占据了轻型马甲的生态位,防护面积逐渐变少。
《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杜预注:“介,甲也。”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里就挖出马甲了,战车用的,如下,埋葬时马甲有花纹。秦兵马俑里也有马铠,用石头雕刻表现的(考虑到石质重甲是模仿铁甲的样式,兵马俑里的石质马铠应该也是铁制)。骑文马(有纹饰马甲的战马)的骑兵被称为文骑。《七国考》卷十一兵志“孙子笺云齐宣王以文骑六百匹伐燕” 《左传-宣公二年》中“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记载: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就是这种马甲。由于有匈奴的威胁,文景之治后,大汉北方铁甲钢刀化,居延汉简里人手一副铁甲。南方的东海武库仍然是西汉初期的画风,仍然是皮甲和青铜武器。
《汉书》:“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颜师古注:“突骑,其言骁锐,可冲突敌人也。”李贤注:“突骑,言能冲突军阵”,从西汉开始,出现突骑,不同于骑纹饰皮甲战马的文骑,突骑用的是铁甲战马。幽州突骑为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感叹“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见其战,乐可言邪?”
作为大汉对手的匈奴是有铁甲战马的。这是俄国根据墓葬复原的里海东侧的游牧民族贵族具装骑兵,月氏、匈奴中里海东侧的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东汉时反映汉军大战匈奴的胡汉交战图

骑着皮制前半身马甲的汉军骑兵,全身马甲的生态位已经让位给铁甲。
《后汉书·窦何列传》“中平五年(188年) ……礼毕,(汉灵)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 ”介马:给战马披甲
东汉未三国魏晋时期:
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公后日复与遂等会语,诸将曰:“公与虏交语,不宜轻脱,可为木行马以为防遏。”公然之。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曹植表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三国志》: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
《晋书·桓伊传》:“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铠五百领,并在寻阳,请勒所属领受。”
皮质马甲面积进一步缩小,这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公元4世纪初中国陶鞍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