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头抖,你会不会想起那些紧张时说话就不自觉摇头的人? “明明想要镇定自若地表达观点,可那不受控制的脑袋晃悠几下,形象就大打折扣了。” 王大爷没有在公众场合发言的经历,但他的头却抖得相当厉害。为何?因为“ET”,嗯?ET?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不不不,这个ET,是“Essential Tremor,ET”,中文名“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身体部位的不自主颤抖。从细微的、不易被察觉的头部震颤,到明显的、严重干扰日常生活的大幅度颤抖,各种幅度各种抖,都可能出现。74 岁的王奶奶,在17年前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双上肢出现了轻微的震颤。那时的震颤并不明显,只有在活动后才会稍稍加重。王奶奶觉得这可能只是一时的小毛病,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去医院诊治。随着时间的推移,震颤的情况逐渐变得糟糕。震颤慢慢加重,到了 2016 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此时,她去医院被确诊为特发性震颤。尽管开始服用药物,但效果不佳,震颤仍在不断加剧。到了 2023 年,王奶奶的病情已经严重到口周震颤、口齿不清,还出现了双下肢震颤,坐起时尤为明显,日常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她感慨道:“这病太折磨人了,没一点生活质量,我简直受够了!”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也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双上肢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30%~7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有家族史,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发性震颤科普01病因特发性震颤的具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晰,现代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特发性震颤。基本病因特发性震颤主要是由于脑内某些特定神经回路的信号传导异常所致,涉及的区域包括大脑皮层、基底节等。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约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患者有家族病史,且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不过,也有一些没有家族史的患者会患病。诱发因素●有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某些农药,可能增加特发性震颤的发病几率。●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也可能与特发性震颤的发作有关。02症状特发性震颤通常双侧对称地出现,多以手部为起始点,进而影响到头颈部、声音、腿部或者躯干。部分患者可能从头颈部、舌头或声音开始颤抖,但从腿部起始的极为少见。典型症状●如果从手部开始颤抖,往往从拇指之外的手指开始,早期不易被察觉。●震颤会同时影响肢体的屈肌和伸肌,以有规律的往复运动为主。●震颤的频率、振幅以及涉及的肢体分布在数年内可能变化不大,即便有变化,进展也相当缓慢。●当患者进行精细动作,比如拿勺子、系扣子或者刺绣等时,震颤会显著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频率可能降低,但幅度增大,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患者难以控制震颤,从而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03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治疗原则●轻度的震颤,如果对生活影响不大,一般无需治疗。●轻到中度的患者,如果因工作或社交原因需要改善症状,可提前半小时服药以间歇性减轻症状。●中到重度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震颤,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头部或声音震颤明显的患者,可选择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一、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佳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02\二线推荐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劳拉西泮、硝西泮、艾司唑仑等。 03\三线推荐用药主要有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氟西汀、A型肉毒毒素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来颇受关注的脑部磁波刀手术为震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比之前需要开颅、风险性高的手术治疗方式,脑部磁波刀手术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至治疗靶点,在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病灶达到治疗目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全程保持清醒,医生可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患者情况进行治疗特别是术后第5年,震颤改善率依然维持在73.1%。由此可见,磁波刀手术疗效的显著性及持久性。脑部磁波刀手术以其无创、不开颅、无植入物、低风险、术后恢复快预后好等优势,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受到了医生及患者的青睐。我们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每一位特发性震颤患者都能重新回归日常,摆脱不可控的颤抖,重拾高质量生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像王大爷、王奶奶这样的患者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及时发现、正确诊断、科学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也能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