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天津财经学院财务会计系自主招收审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审计学高等教育由此登入历史舞台。
1984年底,审计署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委托办学协议,开设审计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每校每年招收60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
1985年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或自主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或在会计学之下开设专门化方向。
1987年,南京审计学院成立,招收审计学专科学生250人。
1998年,调整后的专业目录将审计学排除在外。
2000年至2012年,仅南京审计学院保留审计学专业,其余高校均撤销审计学专业转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因此长时间以来,审计学被视为会计学下属子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对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人才培养则是处于空白状态。(秦荣生,2019)
审计学科受审计学师资的会计情结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的路径依赖影响,审计学科建设一直依存于会计学科。(陈希晖,2021)
因此,2015年以前,南京审计学院将审计学设于审计与会计学院,培养目标为具备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咨询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专业定位为依托行业背景和国家审计事业的需求,形成了“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存”的专业格局。这阶段的审计学本科定位仍与会计学有强联系。
2015年10月,南京审计学院更名为大学。12月,应审计署建议,南京审计大学成立政府审计学院。
2016年4月16日,“中国首届政府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大学隆重召开。晏维龙校长指出,要构建以审计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并提出了南审黄埔梦—将南京审计大学打造成政府审计的“黄埔军校”。
关于政府审计学科的讨论由此开始,此次会议,中山大学的刘光友副教授认为政府审计应当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理解,应归于法学门类,而社会审计则应当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理解,应归于管理学门类。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区分的观点在2021年3月26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审计学一级学科”论坛中也有体现:兰州大学杨肃昌教授表示:从“小审计观”视角,应延续传统模式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与会计学结合在一起,将国家审计单独设为一级学科归属于法学门类下。山东财经大学王爱国教授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门类下设审计学一级学科;将目前认知下的国家(政府)审计在法学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管理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二级学科;将审计学改造为大数据审计或智能审计,在交叉门类下设为一级学科。关于国家审计学科,谢志华,孙海凤(2017,国家审计学科属性辨析)认为国家审计具有管理学科的属性。金太军,赵军锋(2018,国家审计学科建设论纲)认为国家审计学科应属于交叉学科,虽具有政治属性但不属于政治学科,并应增列审计政治学、审计管理学和国际审计学为国家审计学的三个二级学科。王冬梅(2021)建议将政府审计放在公共管理和审计学一级学科下。
关于政府审计本科设置,张龙平教授认为在人才培养上,政府审计专业可以放在硕士培养阶段,而本科则设置审计专业。叶陈刚教授、李明辉教授、李万福教授、张俊民教授也表示人才培养应当形成梯队,建议保留本科教育,但在专业名称设置上应体现“大审计”,硕士层次聚焦于审计专业硕士,生源中加大在职人员比例。对外经贸大学陈汉文教授(现为南京审计大学院长)认为不应该设置政府审计的本科阶段教育。西南财经大学的唐雪松教授也表示本科教育不宜针对政府审计设置专业,避免学生就业受限。清华大学郝振平教授也表示不同意政府审计本科教育。
但时隔6年,南京审计大学于2022年新增工程审计专业,2023年新增金融审计专业,2024年新增内部审计专业。内部审计专业的设立体现了审计学加速摆脱过去依附于会计学的审计学,逐步构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大审计学。同时学校还在申请财政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专门领域审计专业。2018年,南京审计大学设立审计学(政府审计方向)仅招收转专业学生。2019-2023该方向调整为大数据审计方向,2024年复名为政府审计方向。6年前,有7位发言代表表示本科教育应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强调通识教育,不同意开展政府审计的本科教育。但现在既然有内部审计专业的设立,那么以后政府审计专业也可能登陆专业目录,不过应该在审计学一级学科成功升级后才有可能。
如今,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性审计专业通用人才。说明学校的审计学致力于大审计学,三个审计主体方向综合培养。#审计学##审计一级学科#


1984年底,审计署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委托办学协议,开设审计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每校每年招收60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
1985年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或自主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或在会计学之下开设专门化方向。
1987年,南京审计学院成立,招收审计学专科学生250人。
1998年,调整后的专业目录将审计学排除在外。
2000年至2012年,仅南京审计学院保留审计学专业,其余高校均撤销审计学专业转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因此长时间以来,审计学被视为会计学下属子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对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人才培养则是处于空白状态。(秦荣生,2019)
审计学科受审计学师资的会计情结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的路径依赖影响,审计学科建设一直依存于会计学科。(陈希晖,2021)
因此,2015年以前,南京审计学院将审计学设于审计与会计学院,培养目标为具备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咨询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专业定位为依托行业背景和国家审计事业的需求,形成了“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存”的专业格局。这阶段的审计学本科定位仍与会计学有强联系。
2015年10月,南京审计学院更名为大学。12月,应审计署建议,南京审计大学成立政府审计学院。
2016年4月16日,“中国首届政府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大学隆重召开。晏维龙校长指出,要构建以审计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并提出了南审黄埔梦—将南京审计大学打造成政府审计的“黄埔军校”。

关于政府审计本科设置,张龙平教授认为在人才培养上,政府审计专业可以放在硕士培养阶段,而本科则设置审计专业。叶陈刚教授、李明辉教授、李万福教授、张俊民教授也表示人才培养应当形成梯队,建议保留本科教育,但在专业名称设置上应体现“大审计”,硕士层次聚焦于审计专业硕士,生源中加大在职人员比例。对外经贸大学陈汉文教授(现为南京审计大学院长)认为不应该设置政府审计的本科阶段教育。西南财经大学的唐雪松教授也表示本科教育不宜针对政府审计设置专业,避免学生就业受限。清华大学郝振平教授也表示不同意政府审计本科教育。
但时隔6年,南京审计大学于2022年新增工程审计专业,2023年新增金融审计专业,2024年新增内部审计专业。内部审计专业的设立体现了审计学加速摆脱过去依附于会计学的审计学,逐步构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大审计学。同时学校还在申请财政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专门领域审计专业。2018年,南京审计大学设立审计学(政府审计方向)仅招收转专业学生。2019-2023该方向调整为大数据审计方向,2024年复名为政府审计方向。6年前,有7位发言代表表示本科教育应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强调通识教育,不同意开展政府审计的本科教育。但现在既然有内部审计专业的设立,那么以后政府审计专业也可能登陆专业目录,不过应该在审计学一级学科成功升级后才有可能。
如今,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性审计专业通用人才。说明学校的审计学致力于大审计学,三个审计主体方向综合培养。#审计学##审计一级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