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儒家关于人性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但我觉得,两者观点的不同,源于他们观察的社会样本不同。
孟子幼时随母亲搬迁,最后在学堂附近安家。在战国时期,可以在学堂学习的家庭至少在温饱线以上,且学生皆是男性。幼年孟子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觉得人性本善。
荀子的幼年经历未知,但他曾在多国为官。也许是为官期间见识了太多幕刃的所作所为,就得出了人性本恶的道理。

孟子幼时随母亲搬迁,最后在学堂附近安家。在战国时期,可以在学堂学习的家庭至少在温饱线以上,且学生皆是男性。幼年孟子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觉得人性本善。
荀子的幼年经历未知,但他曾在多国为官。也许是为官期间见识了太多幕刃的所作所为,就得出了人性本恶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