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所有的士人都会聚集在太学,因为那里设有五经博士,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有着深厚的学问基础,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士人前来学习。完成学业的人会被授为郎及文学掌故,这些都是由太学来选拔的。其他如郡国推举的孝廉、有道之士,以及辟署掾史、功曹等职位,大多数也是由太学出身的人担任。到了东汉末年,游学的士人数量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人。而在唐代,唐太宗建立了千三百区的广大学舍,吸引了四方的才子和蛮夷的子弟,总共有八千余人。之后,参加礼部考试的士人需要先经过两监的选拔,然后才能参加乡贡。京兆所录的两监十名以上,小宗伯通常会选择他们,而登进士第的人大约有十之七八。宋代的太学有一种积分制度,分为上舍、中舍、下舍,通过这种制度来逐级升降,学生人数也达到了数千人。在成均试中,太学生有机会成为状元。《癸辛杂识》记载了褐舍法的具体内容:下等上舍生先是免去乡试,然后是会试,三年后直接参加殿试;中等上舍生则直接参加殿试,或者通过特旨直接解褐。释褐恩数较多的被称为状元。会在崇化堂敲鼓集结诸生,按照顺序坐在两廊下,状元则穿着特定的服饰站在同舍班的前方,等待揖礼结束后,前往香案前望阙谢恩。明代继承了宋代的制度,命令天下挑选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子监学习,以培养他们的才能。那些会试未中的举人也可以入监学习。例如,贾三俊、练钢、姚显都是以乡试举人的身份进入国学的;杨守险以乡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国学;杨继盛在举乡试后在国学完成了学业。洪武年间,监生还需要负责采访民事、平理讼狱等任务,甚至有直接被任命为布政使、按察使等情况(洪武二十六年选择了六十四位国子监生担任布政使等职务;第二年又派遣监生分组巡查全国,督促官吏和民众修建水利)。而纳粟入监的制度是从景泰年间开始实行的。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提到,最近民众通过纳粟的方式进入国子监有些被轻视,但罗圭峰七次考试未中,通过纳粟进入了北京国子监,之后却考中了解元、会元。这说明即使通过这种方式就试,人才也能从中涌现,因此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