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成脑科吧 关注:3贴子:67
  • 0回复贴,共1

震惊!消化科门诊竟然挤满了焦虑和抑郁患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段时间小编看过一篇文章《消化科门诊,挤满了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其中有句话让我深有体会:许多肠胃不适的患者在消化科经历了漫长、反复的求医后,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走进了精神心理科的诊室。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曾指出:据统计,在综合医院看门诊的全部病人中,70%应该同时去看心理医生。然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疾病乃痛苦的最后表达途径在文章的相关介绍中,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景南称:在他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里,近乎三分之一的人,即便做完整套身体检查,依旧无法查明病因,此群体中20-50岁的人占多数。故而李景南表示,大部分肠胃不适之人皆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关联。正如深谙心理学之人所知,胃实则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一旦心理出现不适,最先有不适感的部位便是胃部。比如抑郁症患者会呈现出严重的进食问题、食欲减退等情况。所以,这类患者有时确实会真切地感受到胃部的不舒服,然而却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疾病,这与“疑病症”极为相像。事实上,疑病比真正的疾病更难以处理。对于器质性疾病,如溃疡或肿瘤,通过切除病灶可能会解决问题。但对于疑病的人来说,他们没有明显的器质性问题,却对健康化验单指标不信任,总是怀疑自己患上了尚未被发现的疾病。这种疑心病会导致焦虑,进而加重胃部不适,胃部不适反过来会让患者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这正是森田疗法所提到的 “精神交互作用”。“我们总是太容易活在头脑和认知中,忽略了身体与感觉。身体知道的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在神经科学领域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躯体化”。它指的是个体在面临情绪压力或心理困扰时,以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这些身体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胃痛、肌肉紧张、呼吸困难等,有时甚至会导致真正的生理疾病。躯体化现象是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的一个生动例证,一般来说,焦虑和抑郁这两种状态通常都会带来躯体化的反应。倘若我们仅仅只着眼于身体上的反应,那就如同只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把最为核心的问题给遗漏掉。通常情况下,那些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出现躯体化反应的人,最后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竟然是在精神科得到了改善。这是因为一旦他们能够切实地把过去那些一直被压抑着的情绪释放出来,甚至将内心深处的心理创伤袒露出来后,那些躯体化的症状反而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不见。所以呢,那些在平时被我们压抑下去的情绪,当到了最后实在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的时候,就只能借助让身体生病这种方式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或许可以说是我们身体所具有的一种智慧表现吧,尽管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来重视它,但这也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别再把 “隐忍” 当荣耀了我们的文化自小就教导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懂得隐忍。然而,如果过度忍耐,或者更准确地说,当一个人仅仅只会依靠 “压抑和忍受” 这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时,这个人最终必定会陷入困境。曾经在微博上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叫做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忍耐”。这个话题的流量高达1500万以上。因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足够的人格力量,就容易陷入伪装自己的状态,而这样最终肯定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有一本名为《我们何以不同》的书,书里阐述了一个概念叫“快乐的暴政”。具体而言,当我们将追求快乐、正能量设定为唯一准则时,那些与之相反的感受便会天然地遭到排斥,整个世界仿佛都不允许人有不开心和负能量。但只要人还是人,就必然会存在负面的情绪和状态。如果这些负面的东西一直不能被察觉和正视,最终会爆发出让人始料未及的强大能量,反过来对人造成伤害。在这种所谓正能量的“暴政”环境下,人似乎不能悲伤、不能愤怒、不能痛苦,可这些负面情绪绝不会因为人的否认而消失,它们最终很可能会以疾病的形式来获得表达的“合法性”。毕竟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喜怒哀乐原本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心理学中有句话叫“看见即是疗愈”,更准确地说,就是让那些不被允许和被排斥的东西变得“合法”,能够被摆到台面上,这样一来,这些症状或许就会自然消失,即便不能消失,人们也能对自己更加慈悲,更能接受真实的自己,从而提高对痛苦的忍耐程度。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曾说,治疗的目标是把无限变成有限。这个原则应用于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时,就是要把疾病对人看似无限的影响缩小到有限的程度。声明: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意见;当您有任何不适,请前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疗帮助。文章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撰稿:钟金喜审核:哈力木热提·帕尔哈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博士指导老师:孙伯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https://mp.weixin.qq.com/s/6UH4D-e-DaZkTNV2yOYc4w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9-11 22: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