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吧 关注:280贴子:901
  • 2回复贴,共1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六一、梵摩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弥萨罗国有一梵志,名梵摩,年老寿高,而极大的富乐,颇受人的尊敬。他遣其弟子优多罗去观察佛陀的三十二相。优多罗最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二相。优多罗见后,一一回禀其师,并请求要就佛陀学道,梵摩乃允许他。其后,梵摩自己也皈依三宝,命终时,佛陀曾记说为证阿那含果。


IP属地:山东1楼2024-09-15 20:43回复
    註解]
    ① 彌薩羅: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國的首都,屬於跋耆族。《中阿含經》卷十四第67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曾於此城的林中作轉輪聖王,之後出家修行但沒有解脫。又譯為「彌梯羅」、「彌絺羅」。
    ②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音譯為「婆羅門」。
    ③ 食邑:古代君主賞賜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稅作為其俸祿。
    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首府是王舍城。另譯為「摩竭提」。
    ⑤ 摩納:少年或少年學生。又譯為「摩那婆」、「摩納磨」。
    ⑥ 四典經:即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
    ⑦ 釋種子:釋迦族血統的人,這裡特指佛陀。
    ⑧ 初妙、中妙、竟亦妙:從開始、中間、到最後都是善的。
    ⑨ 三十二大人之相:古印度相術認為最有福報的人的三十二個形體相貌特徵,相傳有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為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
    ⑩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聖王」。
    ⑪ 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⑫ 汝受持諸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你讀過各種婆羅門經典,裡面就有記載「三十二大人之相」。
    ⑬ 尊:相當的南傳經文為「親愛的梵摩」。在下文當中也見到優多羅多次稱梵摩為「尊」。
    ⑭ 陰馬藏:指男性陰部(根部)像馬一樣隱藏於體內。
    ⑮ 廣長舌:舌頭既廣且長,從口伸出可覆蓋整個臉部直到髮際。
    ⑯ 手足網縵:手、足的指間,有如網絡般交錯的紋路。
    ⑰ 師子頰車:兩頰豐滿,如同獅子頰。
    ⑱ 紺青:顏色青而含赤。
    ⑲ 掁:讀音「成」,碰觸。
    ⑳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㉑ 悒悒:不安。
    ㉒ 摶食:進食。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稱為摶食。「摶」讀音同「團」。
    ㉓ 摶食未至,不豫張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無飯及羹亦不斷碎有餘在口,復內後摶:不在食物還沒送到嘴巴前就先張開嘴巴(嘴饞),食物送入口中後,咀嚼三次才咽下(細嚼慢嚥),等到口中沒有剩飯、剩粥、或其他殘渣時,才會再將食物送到口中(再吃一口食物)。
    ㉔ 用止故疹:因此而止住舊有的疾病。
    ㉕ 八種音聲:形容佛陀說話聲音的八種特色,《一切經音義》解說為「極好、柔軟、和適、尊慧、不女、不誤、深遠、不竭」,南傳作「流暢、明瞭、美妙、和雅、充滿、不亂、甚深、廣博」。
    ㉖ 大天㮈林:大天芒果林,曾為釋迦牟尼佛前世大天轉輪聖王的根據地,詳見《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7經大天㮈林經。
    ㉗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㉘ 不壞二根,眼根及耳根:眼和耳都健康;耳聰目明,
    ㉙ 阿毘曇:為音譯,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㉚ 三達: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又譯為「三明」、「三達明」。以此對照婆羅門的三明:七代(宿世)血統、諸吠陀經典、外貌端正。對照經典有《雜阿含886經》《長阿含三明經》《長部13經》
    ㉛ 明達於過去,見樂及惡道,得盡無明訖:通曉過去世(宿命明),見到未來世往生去處為樂的善道或苦的惡道(天眼明),得以滅盡了無明(漏盡明)。
    ㉜ 第一義:第一的義理;究竟的真理。
    ㉝ 下意:謙卑。
    ㉞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神通。
    ㉟ 咒火第一齋,通音諸音本:祭祀時所供的火(能燒盡一切)是最清淨的,通用的音韻是各種發音的根本。
    ㊱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IP属地:山东2楼2024-09-15 20:44
    回复
      up


      IP属地:山东6楼2024-09-19 0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