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犀吧 关注:1,176贴子:17,242
  • 6回复贴,共1

历史文化价值和稀有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评定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往往拥有非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者文化价值。在历史上,一些名贵的古董由于其独特性而被视为无价之宝。艺术价值方面,一些古董可能是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代表了他们的创作巅峰。文化价值方面,可能承载了某种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或者传承。
从发现到研究文献记载,逐渐清晰了解了历史的审美特征也是鉴定特征,发现明清时期的各种审美工艺数量拐点非常突,也明显发现明清以后犀角的变化和明以前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实物的缺乏和时代自适应变迁,代替品进入市场多年以后被误以为真品,现在发现这个问题,将推翻数个朝代上千年的所有相关文献的记载,填补其中断代的认知,理解文献中字句的含义,了解数个时代犀角的审美价值。这其中的文化历史价值不可估量,而且目前是唯一的孤品,他的稀有价值也无法估计,从古至今都稀世珍宝。在新事物的发现上,专家的起点未必就很高,在误导的传承下,更难以接受新观点,这种变革性的权威性也是需要责任背书的,万一误导了也会成了笑话。
从研究特征中发现,现代的犀角只是指甲结构,而古代的犀角具有毛发结构,其毛髓层具有毛髓物质形成的粟纹。内有断断续续中空毛髓层结构,古人认为内中空具有出气通天,胎时见流星或望月而形上于角,粟纹有百物之形。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之一:“文犀亦有通灵角,天上龙彲尽可撄。”其中文犀也是描述具有纹理的犀角。
文献中在西汉,东晋,唐代,北宋,元代,以骇鸡犀,通犀,通天犀为名的文献,史记,诗文记载数不胜数,无一不是稀世珍宝。到了明清时期就开始从审美特征和工艺的转变。数量的突然增多,都表明其特殊性,这是因为真品逐渐稀少甚至没有的情况采用替代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也带来了新时代雕刻工艺的巅峰。
在历史文化上诸多文献记载。
《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於 秦王 。” 王念孙 《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为骇鸡之犀。”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士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鸡羣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
在唐代,关于犀带的文字记载有:《新唐书车服志》:“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
唐 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通天白犀带,照地紫麟袍。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流传千古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驯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新乐府。其旨在“感为政之难终也”。其中的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
南方人称骇鸡犀,其他地方的人叫通犀,也有叫通天犀的,不同的叫法而已。在古人有明确的评级制度,在以前无粟纹的犀角只能作棋子,所以现代中介绍明清时期的犀角,都会自然代入到文献中,等级远远不够,还别说只是代替品,连棋子级别都够不上,这一引导错误可能后世都会错。且看且珍惜吧,文献有限,能有图片一一对应分析,已经比单纯的文字参考性说服力强太多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7 13:17回复
    没钱了?又出来骗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18 01:11
    收起回复
      接着换号来忽悠,继续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9-20 12:07
      回复
        回应大家评论,主张言论自由,注意言辞,看帖也看评论,尤其是小白,看哪些有举证,有解释的,自己再去验证一下,不要被人一句说真就真,说假就假,往往教人的和骗人的都是同一个,自己主动去了解的才有自己的主见。本人拒绝任何自证,点到为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20 19: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