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586贴子:10,033,555
  • 18回复贴,共1

也来说索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红友反对红楼梦索隐,认为这种解读方式牵强附会不可取。其实从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视角去看,过去新旧红学所经历的题咏、评点、索隐、考证等都是文学鉴赏的一种方式。一提到索隐我们就盲目排斥不作具体阅读分析,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红楼梦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先辈、后学索隐出的观点结论五花八门,这很正常,但是错不在方法。索隐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阅读文学经典的主流方式,这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
何谓索隐?它指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索就是求索,隐就是隐藏。红楼梦开篇“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既然隐去就有必要求索啊。这就是索隐作为解读红楼梦的一种方式在经历了新旧红学以后,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的根本所在。有隐为什么不能索呢?退一步讲,如果红学考证派、评点派等等解读方式能解决红楼梦中的问题的话,红学索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今天呢,我们抛开红学索隐不谈,通过两篇我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来谈谈索隐对于解读文学作品的必要性合法性问题。
《守株待兔》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小学就学了。这篇文字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为什么是“宋人有耕者”?
索隐:
《守株待兔》的主旨是韩非子讽刺孔子的,孔子就是“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因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所以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这就是在影射孔子。
面对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穷其一生都在呼吁恢复周礼,但是处处碰壁。何也?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在韩非子眼里,他就是个不知变通守株待兔的傻子啊!
《守株待兔》这篇文字如果不用索隐去解读它,何以知道韩非子的真是意图。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9 23:43回复
    像《守株待兔》这样一篇短短的文字都需要索隐这种解读方式才可以正确的理解它才可以正确的理解韩非子的真实意图,红楼梦开宗明义的讲“真事隐去”,何以不能索隐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19 23:51
    回复

      非索隐不能打通紅樓夢的任督二脉。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0 07:18
      回复
        紅樓夢里的“宋玉”是什么内涵?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0 07:22
        收起回复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一,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宋国是祖籍而已未必人人皆知。韩非子要讽刺孔子,直接说鲁人如何如何就行了何必还拐个弯。
          二,而身为宋国笑。孔子为宋国笑了吗?肯定没有啊。因此说守株待兔讽刺孔子,本身就是守株待兔吧。
          三,守株待兔讽刺的是不劳而获侥幸心理,具有普遍意义。索隐专注于某个个体,削弱了寓言的普遍意义。


          IP属地:北京8楼2024-09-20 09:08
          回复
            我怎么觉得你举这个例子更证明了索隐的无聊和无用呢?
            即便不知道守株待兔的典故,也不影响它的使用和对词本身意义的理解,知道与否又有多大意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20 16:19
            收起回复
              索引派就是癸酉本吗?


              IP属地:上海11楼2024-09-20 16:47
              收起回复
                《红楼梦》开篇就说了“真事隐”,反倒被一群文化名人搞得不能“索引”,如果“索引”不可以,那“考证”一部小说岂不是更扯淡?!


                IP属地:陕西12楼2024-09-20 17:04
                收起回复
                  今天我再通过一首诗,谈谈索隐这种解读方式对于理解作者本意的重要作用。本来想说个成语来着,来日方长,以后再陆续推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组诗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索隐:
                  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二首,我们一般解读为作者通过写西湖美景表达出对好友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但是我告诉大家不是的。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告诉林子方不要去福州上任,要留在杭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西湖,在杭州。杭州是当时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六月,四季之中最热的季节。
                  我们看似作者是在写西湖美景,其实是在告诉林子方,毕竟你现在处在政治经济的中心杭州,这是最繁华的地方。你在这里发展与到其它地方发展那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映日。天,就是朝廷就是皇帝;日,也是朝廷也是皇帝啊。我们上面连着朝廷连着皇帝前途无量(无穷碧)啊,在皇城脚下在皇帝身边我们就算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荷花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红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9-21 19:08
                  回复
                    索隐没错,但不要牵强附会,红楼梦开篇是这么说的,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读者索隐必须先明白经历一番梦幻的出处在哪?出自哪部典籍,否则,越索越是糊涂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5-02-07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