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很是赞同:说话是本能,但会说话修养。会说话的人,总能够让人感到舒服。一个人最高级的情商,莫过于以下三点。如果你也可以做到,于人于己都会带来快乐。
01.遭人误解,避而不辩
汉武帝时,有位叫公孙弘的大臣,出身寒微,即使后来做了丞相,也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而时任都尉的汲黯,却看不惯公孙弘这些行为。于是向汉武帝进谏:“弘位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盖,此诈也。”汲黯认为,公孙弘享高官厚禄,却还固守清贫,是沽名钓誉,伪装节约。公孙弘听到后,本想愤怒回击。但转念一想,这样对骂势必会引起一场无谓的朝廷纷争,于是说道:“汲黯说的是事实,臣不多言。”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等大臣议定了一些事情,准备一起上奏。可上奏时,公孙弘却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汲黯当即辱骂公孙弘,虚伪狡诈。而公孙弘依旧不争不辩,不做任何解释。后来,汉武帝问公孙弘:“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澄清呢?”公孙弘淡定地回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由此,对公孙弘刮目相看,此后也更加器重他。古人曾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在遇到争执时,沉默往往比语言更加受用。毕竟,人和人的认知层次是不一样的。若是遇到点分歧,遭受点误解,便要处处解释,事事辩驳。不仅说服不了别人,反而会极大地消耗自己的精气神。唯有保持沉默,你才能屏蔽外界的杂音,心平气和地处理每一次冲突。
02.知人短处,闭而不言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词人,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人物。温庭筠才华横溢,有温八叉之称,但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这和他口无遮拦,乱说话有很大的关系。温庭筠在一首诗中写道:因知此恨人积多,悔读《南华》第二篇。与诗相关,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温庭筠的问题。温庭筠曾在宰相令狐绹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狐绹向温庭筠询问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告诉他说出自《南华经》,也就是《庄子》。本来说完也就完了,但是温庭筠就是管不住他的嘴,又补充了一句:相国大人,《庄子》又不是什么冷僻的书,您在公务之余,还是应该抽时间多读读古书啊。这话看起来中肯,实际上很不得体,不但显摆自己渊博,还要教令狐绹读书做人,等于当面打脸,不给人台阶下。令狐绹听了当然很不高兴,再加上一些其它事情,渐渐疏远了温庭筠。甚至有人认为,温庭筠屡试不第,也与此有关。《礼记·表记》里有一句话: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逞一时口舌之快,即使是舌绽莲花,机锋百出,也不算会说话,早晚是要栽跟头的。看破,是能力;不说破,是智慧。与人交往中,说话要谨慎,留余地,看破不说破。这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03.遇人窘处,善言善语
名嘴窦文涛曾提起过自己一段很窘迫的经历。初中时,他头一回上台演讲,提前好几天就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没想到一上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他吓得大脑一片空白,人都不听使唤了。等讲到一半时,他脑袋嗡地一声,竟然忘词了。整整一分钟,窦文涛和下面几百号人面面相觑,现场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拼命回忆下一句词,可越急就越想不起来。明明没人说话,他却觉得所有人都在偷偷笑话自己。 想着想着,他突然感觉到左裤腿里一阵暖流,下一秒,他就当着全校的面落荒而逃。回到家的窦文涛绝望得不行,第二天甚至不敢去上学。没想到,当时的老师不仅没批评他,还当着同学夸起了他:“没关系的,你就是第一次演讲太紧张了,谁上台不紧张?而且你前两段朗诵得真的特别好,是个演讲的好苗子。”三言两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世界。老师一番善意的安慰,不仅维护了他的自尊,还机缘巧合地成就了他的主持事业。有时,一件尴尬的事,一句嘲笑的话,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疤。如同一棵木桩,钉子拔掉后,窟窿始终无法愈合。因为没有谁愿意伤口一再地被扒开,没有谁喜欢困窘的样子被人反复打量。这个时候,如果你适时地温言暖语来安慰你,势必会温暖你的心扉。▽让人感到舒服,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从张口开始,从闭嘴结束,我们不是不会说话,我们只是还没想好怎么说。
01.遭人误解,避而不辩
汉武帝时,有位叫公孙弘的大臣,出身寒微,即使后来做了丞相,也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而时任都尉的汲黯,却看不惯公孙弘这些行为。于是向汉武帝进谏:“弘位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盖,此诈也。”汲黯认为,公孙弘享高官厚禄,却还固守清贫,是沽名钓誉,伪装节约。公孙弘听到后,本想愤怒回击。但转念一想,这样对骂势必会引起一场无谓的朝廷纷争,于是说道:“汲黯说的是事实,臣不多言。”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等大臣议定了一些事情,准备一起上奏。可上奏时,公孙弘却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汲黯当即辱骂公孙弘,虚伪狡诈。而公孙弘依旧不争不辩,不做任何解释。后来,汉武帝问公孙弘:“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澄清呢?”公孙弘淡定地回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由此,对公孙弘刮目相看,此后也更加器重他。古人曾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在遇到争执时,沉默往往比语言更加受用。毕竟,人和人的认知层次是不一样的。若是遇到点分歧,遭受点误解,便要处处解释,事事辩驳。不仅说服不了别人,反而会极大地消耗自己的精气神。唯有保持沉默,你才能屏蔽外界的杂音,心平气和地处理每一次冲突。
02.知人短处,闭而不言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词人,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人物。温庭筠才华横溢,有温八叉之称,但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这和他口无遮拦,乱说话有很大的关系。温庭筠在一首诗中写道:因知此恨人积多,悔读《南华》第二篇。与诗相关,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温庭筠的问题。温庭筠曾在宰相令狐绹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狐绹向温庭筠询问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告诉他说出自《南华经》,也就是《庄子》。本来说完也就完了,但是温庭筠就是管不住他的嘴,又补充了一句:相国大人,《庄子》又不是什么冷僻的书,您在公务之余,还是应该抽时间多读读古书啊。这话看起来中肯,实际上很不得体,不但显摆自己渊博,还要教令狐绹读书做人,等于当面打脸,不给人台阶下。令狐绹听了当然很不高兴,再加上一些其它事情,渐渐疏远了温庭筠。甚至有人认为,温庭筠屡试不第,也与此有关。《礼记·表记》里有一句话: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逞一时口舌之快,即使是舌绽莲花,机锋百出,也不算会说话,早晚是要栽跟头的。看破,是能力;不说破,是智慧。与人交往中,说话要谨慎,留余地,看破不说破。这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03.遇人窘处,善言善语
名嘴窦文涛曾提起过自己一段很窘迫的经历。初中时,他头一回上台演讲,提前好几天就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没想到一上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他吓得大脑一片空白,人都不听使唤了。等讲到一半时,他脑袋嗡地一声,竟然忘词了。整整一分钟,窦文涛和下面几百号人面面相觑,现场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拼命回忆下一句词,可越急就越想不起来。明明没人说话,他却觉得所有人都在偷偷笑话自己。 想着想着,他突然感觉到左裤腿里一阵暖流,下一秒,他就当着全校的面落荒而逃。回到家的窦文涛绝望得不行,第二天甚至不敢去上学。没想到,当时的老师不仅没批评他,还当着同学夸起了他:“没关系的,你就是第一次演讲太紧张了,谁上台不紧张?而且你前两段朗诵得真的特别好,是个演讲的好苗子。”三言两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世界。老师一番善意的安慰,不仅维护了他的自尊,还机缘巧合地成就了他的主持事业。有时,一件尴尬的事,一句嘲笑的话,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疤。如同一棵木桩,钉子拔掉后,窟窿始终无法愈合。因为没有谁愿意伤口一再地被扒开,没有谁喜欢困窘的样子被人反复打量。这个时候,如果你适时地温言暖语来安慰你,势必会温暖你的心扉。▽让人感到舒服,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修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从张口开始,从闭嘴结束,我们不是不会说话,我们只是还没想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