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册页(叶)制度
卷轴制度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唐代后期开始演进到折叠式样。大约与此 同时或者在此之前,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大大提 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且对册页制度 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因此,谈册页制度首先必须讲到 雕版印刷。
一、雕版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古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张秀民在《中国印刷 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列举了七种,最早的认为始于汉代,最晚的认为 出现于北宋。其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而且有文献或实物证据的说法有三种:
1.五代说
此说在历史上影响最大,自宋至清,代有论者。其主要依据,就是文献 记载后唐明宗宰相冯道、后蜀宰相毋昭裔等人始刻九经。(45)但由于唐代文 献中已有雕版印刷的记载以及唐代印刷品的发现,此说已被彻底推翻。冯道、 毋昭裔等倡刻九经,只不过是首先采用雕版的方法来大规模地、系统地印刷 群经罢了,这已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很久以后的事了。
2.隋代说
这种说法始于明人陆深,其后明胡应麟、方以智、清高士奇、陆凤藻等 人都持此说,解放后也还有人相信。此说的主要依据,是隋费长房《历代三 宝记》卷十二所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49 年)十二月八日的诏令,其中说:
“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但联系下文所说北周武帝灭佛,“毁像残经、慢 僧破寺”之事,原文之意本来很清楚,是指被毁坏的佛像要重新雕造,已残 散的佛经要重新抄撰,正如清人王士禛所说:“详其文义,盖雕者乃像,撰 者乃经。”(46)陆深不详其义,于是以为“此印书之始”。(47)后来胡应麟、 方以智等引用这条资料,“雕撰”又变成了“雕板”,(48)这或者是依据了 讹本,或者是以意改之,与原意相去更远。解放前后,国内外还有人介绍了 几件所谓的隋代印刷品实物,经研究、鉴定,或者是误读了书名,或者误将 抄本当成了印品,也都不足为据。(49)
3.唐代说
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既有文献上的记载,又有实物为证,在今日已成为 公认的事实。不过,唐代历时三百年,雕版印刷发明于哪一时期?有的学者 认为发明于初唐贞观年间,但现在所见涉及雕版印刷的文献资料,却都是中 唐穆宗到晚唐僖宗时的。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825 年 1 月),著名文学家 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作序,说白居易诗“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 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 茗者,处处皆是”。(50)序中自注还说:“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 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所谓“模勒”,即指雕版,这是已知最早涉及雕版 印刷的文献资料。晚唐柳玭《柳氏家训》中的一条资料,因为较详细地叙述 了当时四川一带雕版印书的情况,也经常为人引用:“(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 其书多阴阳、杂志、占梦、相宅、九宫、五讳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
印纸浸染,不可尽晓。”(51)此外,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范摅《云 溪友议》、《旧唐书》、《册府元龟》、宋王谠《唐语林》等书中,也都有 唐代雕版印刷的记载,(52)所言之事都在穆宗至僖宗之间。根据这些资料, 中晚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品大多还是民间常用的历书、字书、宗教迷信书籍以 及诗歌、史传的零散篇章,有的刻印质量还很差;整部的正规书籍,还未见 到雕版刻印的记载,这应该是雕版印刷发明未久,尚未普及的反映。
现已发现的唐代印刷品,也大多是中晚唐时期的。举世闻名的一件《金 刚般若波罗密经》,发现于敦煌莫高窟,是个长 16 尺,高 1 尺的卷子,由 7 张印纸粘连而成,卷首有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座上说法的插图,雕刻刀法纯熟, 线条清晰鲜明,印刷的墨色均匀,是唐代印刷物中的精品。卷末有“咸通九 年(868 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款,现藏伦敦大英博物 院图书馆。当时还发现两件历日残片,一件止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年), 一件题中和二年(882 年),后者开端有“剑南四川成都府樊赏家历”一行, 现均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另外,四川成都还发现了有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 坊卞家”字样的《陀罗尼经咒》,(53)具体刻印时间虽难确定,但成都是在 唐肃宗以后改为府的。这里有“成都府”三字,所以也应是中晚唐的印品。 这些印刷品实物连同文献中的记载,确凿地证明,至迟在中晚唐时期, 已出现雕版印刷的多种物品,那么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应当在此之前就已发 明。至于早到什么时候,这还有待发现新的实物来确定。据说韩国 1966 年在 东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一部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咒》,国外有专家研究认为刻印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 年)至玄宗天宝十 年(751 年)间。(54)如果这一事实无误,那么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