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制度是明代翰林院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机制。这一制度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已有六科庶吉士的设置。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庶吉士制度,从第二甲进士中挑选文学优长者进入翰林院学习。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庶吉士的选拔无固定人数,多寡不定,选拔标准逐渐严格,要求新进士提交杂文,经礼部和翰林院共同考核。正德年间开始,教习庶吉士的任务由资深学士承担,万历后则主要由吏、礼部侍郎负责。该制度对明代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著名文人如张居正、申时行均出身庶吉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选拔过程中的不公现象。庶吉士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如嘉靖年间因大臣徇私植党一度暂停,后于嘉靖十一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