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络平台连载一些小说。有人说我写的男主角似乎都是“一个人”,他们名字不同,情节不同,但是气质都是一样的。
我笔下的男主大多数都是阴郁自私的少年,清瘦修长,郁郁寡欢,热烈如樱花玫瑰,凉薄如寒刀冷剑。人本来就是在复述某种命题,从审美角度深处观察自己,我对文学意义上的“少年”是持有某种情结,可能是受到日本小说的影响。
我一度喜欢三岛由纪夫,理由文艺又庸俗。很大原因是他的自杀。我固执地认为没有自杀的作家都不能算好作家。他倾向于描写暴戾和自卑的学生时代,时常出现英俊少年的意象。他们开朗、不拘小节,似乎不会为私密龃龉的事敏感劳心。我认为,相对于日本近代才出现的讨好御宅族的单薄刻板的少女形象,艺术家对少年的想象更接近于“美”。
《金阁寺》里,因口吃而自卑的男主注视着四月的鲜花和白色的芒草。他躺在草坪上,少年接近了他,双手背头,躺在他身边,闲谈几句,让男主内心冒出奇妙的感受:他曾经以为口吃带来的自卑是他的一部分,不可切除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部分,就不是真正的他。他以为这些东西长在他的心里,此刻却觉得只是一层鳞片。他可以刮下来,可以祛除此部分而独立存在。即使没有口吃,他也是他,没有这个标签,他也是他。
这样的体验贯穿我的灵魂,我沉浸在他写的那种释然轻盈的感受中。男主信仰崩塌的起源也是目睹了青葱少年和白发老妪的交配画面,对他来说,美带有毁灭性,于是他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毁灭。犹如作者本人。
最早唤起我性渴望的少年形象是《泡沫之夏》的洛溪和《浮士德》里的季岸。这两个人物概括了我后来所有的小说男主性格——以他们为母体演变。那时我大概才14岁,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跟他们有关的情节。我还记得《泡沫之夏》开篇第一句话给我的震撼:那个少年的眼底有妖娆的雾气。夜里我想象着洛溪如雾如歌的美丽眼睛,白色的鸽子停在塔顶。我也想象着季岸,他是因为家境贫困被迫进行援交的少年。我不明白援交的意思,在网络查询,真相令我大为惊讶,这意味着可以付钱购买季岸的身体,他清冷苍白,他被留下伤痕的身体。这样的幻想让我入迷,我没办法和任何人分享,只默默把这两本书看到卷边并绝不外借。
2010年左右中国流行的青春小说几乎都借鉴了日本轻小说和疼痛电影里的人设。不管是《莉莉周的一切》还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岩井俊二的少年情结是洁净的,北野武的少年情结更加暴烈。在渡边淳一笔下,少年是一种情欲的象征,崭新的生殖器,骨节分明,冒出生命力的热气,洁净柔嫩的皮肤,因欲望而被点亮的眼睛,强壮有力不知疲倦,抵抗死亡,抵抗生命的空虚。许多热血动漫里,少年是希望的寄托,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拯救世界,日本故事里的少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故事和无边无际的能力。
我有段时间迷恋于收集眼神忧郁的日本美少年的图片,比如柏原崇、泷泽秀明......进而了解杰尼斯事务所。我发现中国少有美少年形象的艺人,年轻时的刘烨算一个,但也在几年之后光速油腻。大概根植于庞大儒家体系的男性,习惯性将自己和宏大的家族祖国兴衰秩序链接,使得这份少年形象沉重,带有主流味土气。偶尔一些清爽的少年艺人出现,面临的也是主流审判的抨击。这片土地不允许男性弱,不允许男性珍惜自己敏感自卑的少年时期,如果那时贫穷,男性更多的是充满恨意,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中国文艺史上比较能得到颂赞的少年形象是五花马千金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永远和金灿灿的前途绑定。这和日本式的少年形象也不一样,他们是潮郁而漫无目的的,他们是忧伤而轻薄迷茫的。是花朵也是刀刃。这倒是和菊与刀的叙事内核一致。
这些年我发现了另一种西方式的解释。古希腊神话里望着水仙花死去的以及纳格索斯以及从树木和鲜花中诞生的美神阿多尼斯,同时当地也盛行少年之爱,热衷于让英雄、哲人与美少年结为柏拉图之爱,是时髦的象征。东西方在审美上达成一致,但是细节上颇有不同。西方少年以希腊为代表的是浪漫积极,高大俊美,东方少年以日本为代表的是涣散忧郁,清秀瘦削。
艺术形象和现实差距是很大的。路过高中门口,看到肥胖呆滞、油腻聒噪的、哗众取宠的、神情木讷的、市侩钻营的真正的少年,跟日本文学电影里更符合普遍审美意趣的形象大相径庭。我当然也明白这一点。
我笔下的男主大多数都是阴郁自私的少年,清瘦修长,郁郁寡欢,热烈如樱花玫瑰,凉薄如寒刀冷剑。人本来就是在复述某种命题,从审美角度深处观察自己,我对文学意义上的“少年”是持有某种情结,可能是受到日本小说的影响。
我一度喜欢三岛由纪夫,理由文艺又庸俗。很大原因是他的自杀。我固执地认为没有自杀的作家都不能算好作家。他倾向于描写暴戾和自卑的学生时代,时常出现英俊少年的意象。他们开朗、不拘小节,似乎不会为私密龃龉的事敏感劳心。我认为,相对于日本近代才出现的讨好御宅族的单薄刻板的少女形象,艺术家对少年的想象更接近于“美”。
《金阁寺》里,因口吃而自卑的男主注视着四月的鲜花和白色的芒草。他躺在草坪上,少年接近了他,双手背头,躺在他身边,闲谈几句,让男主内心冒出奇妙的感受:他曾经以为口吃带来的自卑是他的一部分,不可切除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部分,就不是真正的他。他以为这些东西长在他的心里,此刻却觉得只是一层鳞片。他可以刮下来,可以祛除此部分而独立存在。即使没有口吃,他也是他,没有这个标签,他也是他。
这样的体验贯穿我的灵魂,我沉浸在他写的那种释然轻盈的感受中。男主信仰崩塌的起源也是目睹了青葱少年和白发老妪的交配画面,对他来说,美带有毁灭性,于是他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毁灭。犹如作者本人。
最早唤起我性渴望的少年形象是《泡沫之夏》的洛溪和《浮士德》里的季岸。这两个人物概括了我后来所有的小说男主性格——以他们为母体演变。那时我大概才14岁,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跟他们有关的情节。我还记得《泡沫之夏》开篇第一句话给我的震撼:那个少年的眼底有妖娆的雾气。夜里我想象着洛溪如雾如歌的美丽眼睛,白色的鸽子停在塔顶。我也想象着季岸,他是因为家境贫困被迫进行援交的少年。我不明白援交的意思,在网络查询,真相令我大为惊讶,这意味着可以付钱购买季岸的身体,他清冷苍白,他被留下伤痕的身体。这样的幻想让我入迷,我没办法和任何人分享,只默默把这两本书看到卷边并绝不外借。
2010年左右中国流行的青春小说几乎都借鉴了日本轻小说和疼痛电影里的人设。不管是《莉莉周的一切》还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岩井俊二的少年情结是洁净的,北野武的少年情结更加暴烈。在渡边淳一笔下,少年是一种情欲的象征,崭新的生殖器,骨节分明,冒出生命力的热气,洁净柔嫩的皮肤,因欲望而被点亮的眼睛,强壮有力不知疲倦,抵抗死亡,抵抗生命的空虚。许多热血动漫里,少年是希望的寄托,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拯救世界,日本故事里的少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故事和无边无际的能力。
我有段时间迷恋于收集眼神忧郁的日本美少年的图片,比如柏原崇、泷泽秀明......进而了解杰尼斯事务所。我发现中国少有美少年形象的艺人,年轻时的刘烨算一个,但也在几年之后光速油腻。大概根植于庞大儒家体系的男性,习惯性将自己和宏大的家族祖国兴衰秩序链接,使得这份少年形象沉重,带有主流味土气。偶尔一些清爽的少年艺人出现,面临的也是主流审判的抨击。这片土地不允许男性弱,不允许男性珍惜自己敏感自卑的少年时期,如果那时贫穷,男性更多的是充满恨意,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中国文艺史上比较能得到颂赞的少年形象是五花马千金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永远和金灿灿的前途绑定。这和日本式的少年形象也不一样,他们是潮郁而漫无目的的,他们是忧伤而轻薄迷茫的。是花朵也是刀刃。这倒是和菊与刀的叙事内核一致。
这些年我发现了另一种西方式的解释。古希腊神话里望着水仙花死去的以及纳格索斯以及从树木和鲜花中诞生的美神阿多尼斯,同时当地也盛行少年之爱,热衷于让英雄、哲人与美少年结为柏拉图之爱,是时髦的象征。东西方在审美上达成一致,但是细节上颇有不同。西方少年以希腊为代表的是浪漫积极,高大俊美,东方少年以日本为代表的是涣散忧郁,清秀瘦削。
艺术形象和现实差距是很大的。路过高中门口,看到肥胖呆滞、油腻聒噪的、哗众取宠的、神情木讷的、市侩钻营的真正的少年,跟日本文学电影里更符合普遍审美意趣的形象大相径庭。我当然也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