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家族吧 关注:149贴子:341
  • 0回复贴,共1

龙亢“汤、邵、王”排序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怀远宫、宋、杨、林,龙亢汤、邵、王”,这是当地人对以上姓氏的排序,在怀远县流传甚广。
说起龙亢汤姓、邵姓、王姓的排序,不能不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问题。
先说汤姓。龙亢的汤氏家族,其始祖汤和(公元1326年一1395年),字鼎臣,凤阳人。明朝的开国元勋,历任统军元帅、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封中山侯、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汤氏迁人龙亢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汤和六世孙汤涡溪携子及家眷自沫河口迁人龙亢后,在龙亢发展很快,但毕竟是客籍,当地一些大户也想找茬欺侮这外来户,汤氏由于户门小,为生存发展,他们团结较紧,对敢于欺负他们的人,他们决不示弱,往往是继承祖上遗风,动辄刀枪相迎,要和对方拼命。对方见此架势,生怕祸及己身,未交手便畏怯三分,退避三舍。久而久之,汤氏好动刀、敢拼命便在龙亢流传下来。一些大户尚不敢小觑汤氏,其他小户就更不必说了。汤氏善于操刀这倒是真的,不过他们操刀不是对人,而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现今龙亢街道的屠户大多为汤姓,便是这个缘故。在文的方面,汤涡溪的五代孙汤敬,字慎仅,仁厚好施。史载,曾“于涡南官路旁到茶庵以施浆粥,于龙亢街道东首建文昌阁以振儒风”。汤敬之孙汤璐,宇佩莲,清乾隆年间任江苏宝应训导,为官清廉,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著有诗集若干卷。汤敬另一孙汤珏,字葆莲,号蓉村,著有《蓉村诗集》若干卷。汤璐之子汤若苟,晚清举人,相传为寿县状元孙家鼐(1827—1909)之塾师。
龙亢汤氏,武承汤和遗风,文有状元之塾师,还有仁厚好施的汤敬,文武兼备,所以,龙亢人提起当地姓氏,首先想到的是汤姓,于是汤姓便赖汤敬、汤璐、汤珏、汤若荀而出名。
再说邵姓。邵姓于明朝迁入龙亢,发展很快,人丁兴旺,尤以称道的是清末民国初,邵姓有不少勤学苦读,取得功名之人。在这些人中首推邵凤朝,字紫阳,民国11年(1922年)考入安徽皖江师范,1923年曹锟贿选大总统,以5000两白银贿赂驻安庆军阀马联甲,引起皖江师范进步学生的愤慨,部分学生推选邵凤朝为首,主持会议,谴责曹贿选和马受贿的卑劣行径。会后邵凤朝带领学生趁夜砸了马联甲公馆。因此受处分离校回乡。后在家乡创办学校,从事教育活动,在当地颇有影响。十年后,邵嶙峥(1914—1946年)又于民国21年(1932年)考入省立蚌埠第二乡村师范学校,邵嶙峥民族正义感强,“九一八”事变后,邵常在学校发表抗日救亡文章,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邵嶙峥积极组织声援。1938年9月,邵奔赴延安,进人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参加冀中军区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邵随部队挺进东北与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斗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而牺牲。
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当推邵瑞西(1894—1938年),名锡琛,其父邵雨臣,在龙亢经营京货、杂货、药店三项生意,颇有家资。此人仁义待人,高不攀,矮不踩,当地人统称“隆爷”,外地人到龙亢,第一要拜的便是他,来人带的礼品,他照单全收,然后盛情款待,如果是穷困潦倒之人找到他,他一样热情招待,临了,还给予一定的资助,被江湖上称为“小老大”。邵雨臣在当地的势力和影响,也造就其子邵瑞西。邵幼年读私塾,毕业于省立五师(凤阳师范),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进步,热心教育事业,先在自家客厅开办务真学堂和志成小学,1919年在乡绅邵鹏九的支持下创办私立河南小学(今项桥小学),他自任校长,不但不取报酬,每年还补贴学校200银元。1925年,私立河南小学被批准为怀远县第五国民小学,邵被任命为校长。邵在家排行老大,当地人自此开始称他为“大校长”,后当了区长后,仍亲切称他“大校长”,直到今天,龙亢人还是这样称呼他。
邵瑞西在学校提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曾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爱国思想,抵制日货。他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在学校实行男女同校,还带领学生将三皇庙和祖师庙内的泥菩萨扒掉用于办学。
邵瑞西重视师资,爱惜人才,聘请思想进步,德才兼备的人任教。当时主要教师有杜仲和、陈雨田(曾任滁县地委书记)、殷亚龙等人。杜仲和是当时被国民党通缉的中共党员(于大革命时期参加共产党,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脱党,建国后曾任蚌埠一中校长,蚌埠市副市长),因而该校进步思想浓厚.培养了一些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的进步学生,革命先烈邵嶙峥、张寿天和革命前辈汪冰石等都是该校的学生。
邵瑞西关心教师疾苦,对有困难者能解囊相助,以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教学;对学生一视而仁,对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免费优待,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05 01: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