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吧 关注:278贴子:901
  • 1回复贴,共1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一二、一切智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罗大将,听佛来游化的消息后,就往诣佛所,问佛有关于下列的问题:1.一切智,2.四种姓的胜如,3.四种姓后世的差别,4.断行之胜如,5.四种姓的求得真理之胜如,6.天之存否?7.三十三天之有无?8.梵之有无?佛陀和阿难,均以方便回答他。就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阿难尊者的问答。阿难并受大王的称叹。
[註解]
① 十一經:指卷第五十九第二一二經至卷第六十第二二二經兩卷之經文,計有:一切智經、法莊嚴經、鞞訶提經、第一得經、愛生經、八城經、阿那律陀經、阿那律陀經、見經、箭喻經、例經,共十一經。
② 問訊:問候請安。
③ 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問候語,相當於「波斯匿王好!大家都好!」。「揵沓和」義譯為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④ 開窗閉戶,住彼密處:打開窗戶、關上大門,停留在室內隱密有保護的地方。
⑤ 拂:拂塵,是拂拭塵埃、蚊蟲的用具。
⑥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⑦ 賢及月姊妹:波斯匿王的王妃賢、月二位姊妹,後來皈依佛成為優婆夷。
⑧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⑨ 更無人使耶:沒有別的使者了嗎?
⑩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⑪ 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其中「任何一位修行人」中文字面也可解為「除了佛陀外任何一位修行人」,但這樣解讀則意義不同於南傳對應經文。對應的南傳經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是不可能的。」
⑫ 鞞留羅:波斯匿王與摩利夫人的兒子,後篡位、弒兄,並殲滅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參閱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二九九經(佛光三‧九八三)。又譯為「琉璃」、「惡生王」。
⑬ 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有沒有您所曾說給別人聽的話,和此不同,但有人可能會如此誤解的呢?姓瞿曇的出家人(即佛陀)記得當時所說的是什麼嗎?
⑭ 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同一時間知道一切、同一時間看見一切。
⑮ 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的四個階級,即四種姓。其中「梵志」是貴族階級,又譯為婆羅門,「居士」為中產階級,又譯為毘舍,「工師」為工人、農奴,是奴隸階級,又譯為首陀羅。
⑯ 勝如:優劣。
⑰ 五斷支: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勤奮支」(按:四正「勤」又譯為四正「斷」,巴利文讀音極為相似,可能為雙關語。)此經中「五斷支」可能是「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通俗化變形。
⑱ 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一定能好好地向佛陀學習。其中「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是如來十號的其中三個,指佛陀。
⑲ 等食道:消化順暢。
⑳ 食飲消、正安隱消:飲食都能消化,正確安穩的消化。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多一句「中間而能夠勤奮」。
㉑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對佛陀及各修行人如實、不自誇。
㉒ 觀興衰法:又譯為「觀察生滅」、「觀法生滅」。
㉓ 斷行:指上一段「五斷支」的實踐行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勤奮」。
㉔ 應來此間:「此間」指輪回的狀態,「應來此間」意指天人福報享盡,墮入輪回。
㉕ 我是世尊子:我是佛弟子。阿難是佛陀的俗家堂弟,而不是佛陀的俗家兒子,因此這點是指阿難身為佛弟子而言。


IP属地:山东1楼2024-10-05 09:39回复
    二一五、第一得经第四(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一切均为是爱易有异之法,从人,乃至于十一切处.多闻的圣弟子均不欲之,何况是**之法呢?唯应广布八正道耳。
    [注解]
    ① 弗于逮洲:为须弥四大部洲之一,意译为东胜身洲,在须弥山东方咸海中,其地人身殊胜,故以胜身名之。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州品(大一‧一一五中):「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佛光大辞典)
    ② 阎浮洲:佛经所载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於此。另译为「阎浮提」、「阎浮里」、「南赡部洲」。
    ③ 郁单越州:又作北俱卢州,四大洲之一,位於须弥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
    ④ 别梵:大梵天以外的其余梵天众,例如梵身天、梵辅天的天众。按:色界初禅层次的天界有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其中梵身天是大梵天所带领的子民,梵辅天是辅佐大梵天的大臣,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
    ⑤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禅天中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
    ⑥ 八除处:发起胜知胜见以征服对色的贪爱的八种禅定方法。通常前四除处可用不净观来修,后四除处则转换为净观。又译为「八除入」、「八胜处」。
    ⑦ 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仍会认知到自身内的色,对自身以外的色则作少量的观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坏,已知道、已见到自己征服了对这些色的执著。按:八除处可以用不同的禅修方法来实行,以修不净观应用於第一除处为例,不净观是观想自身体内不净以对治对於自己身体的执著,这时仍有对身体的认知,因此「内有色想」,接著观想外界的他人身体也不净,只是为定力还不够,只能观想到某些人身体也不净,因此「外观色少」。
    ⑧ 内有色想,外观色无量,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仍会认知到自身内的色,对自身以外无边无际的一切色观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坏,已知道、已见到自己征服了对这些色的执著。按:以修不净观为例,在定力增进后,能够观想外界所有众生的身体都不净,因此「外观色无量」。
    ⑨ 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已不认知到自身内的色,对自身以外的色则作少量的观想,不管外境的色是好或坏,已知道、已见到自己征服了对这些色的执著。按:以修不净观为例,修习熟练、定境增进到不再认知到身体、对身内已没有了执著,因此「内无色想」,接著观想外界的他人身体也不净,但只能观想到某些人身体也不净,因此「外观色少」。
    ⑩ 十一切处:即以无量「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所缘)的修定。又译为「十遍处」。
    ⑪ 是谓第一清净说,施设最第一,谓我无、我不有,及为彼证故,施设於道:有所谓世俗间最清净的说法,世俗所安立的第一的说法,表示「我不存在、我没有拥有的」,并且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安立修行的方法。按:这是断灭论的看法,认为我等於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是异学恶见的第一,即:『我不会存在以及我的不会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我的将不存在。』比丘们!这样见者,这能被预期:『这位对有之不厌逆性,他将会没有,这位对有灭之厌逆性,他将会没有。』比丘们!有这样见的众生,比丘们!这样见的众生也有变异、变易。比丘们!当这样看时,有听闻的圣弟子对那个厌;当对那个厌时,对第一离染,更何况对下劣的。」
    ⑫ 外依见处:外道依止所见的地方。按:这是指外道最高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并视此境界为终极的目标、真理。
    ⑬ 四断:断尽烦恼而得涅盘的四种模式:(1)有断苦迟(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盘)、(2)有断苦速(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盘)、(3)有断乐迟(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盘)、(4)有断乐速(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盘)。又译为「四道」、「四通行」。
    ⑭ 於中若有断苦速者,此断苦速故,此断非广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称广布:对照相当的南传经文和《阿毘昙毘婆沙论》,这里的「苦速」疑为「乐速」的讹误。这句是指一般修行人断尽烦恼而得涅盘后,没有能力像於无佛世界第一个证悟佛法的佛陀一般,将佛法广为流传、并感召天人广为流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是这四行中的第一,即:快速通达的乐行道。比丘们!有这样行道的众生,比丘们!这样行道的众生也有变异、变易。比丘们!当这样看时,有听闻的圣弟子对那个厌;当对那个厌时,对第一离染,更何况对下劣的」。


    IP属地:山东5楼2024-10-05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