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一切智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罗大将,听佛来游化的消息后,就往诣佛所,问佛有关于下列的问题:1.一切智,2.四种姓的胜如,3.四种姓后世的差别,4.断行之胜如,5.四种姓的求得真理之胜如,6.天之存否?7.三十三天之有无?8.梵之有无?佛陀和阿难,均以方便回答他。就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阿难尊者的问答。阿难并受大王的称叹。
[註解]
① 十一經:指卷第五十九第二一二經至卷第六十第二二二經兩卷之經文,計有:一切智經、法莊嚴經、鞞訶提經、第一得經、愛生經、八城經、阿那律陀經、阿那律陀經、見經、箭喻經、例經,共十一經。
② 問訊:問候請安。
③ 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問候語,相當於「波斯匿王好!大家都好!」。「揵沓和」義譯為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④ 開窗閉戶,住彼密處:打開窗戶、關上大門,停留在室內隱密有保護的地方。
⑤ 拂:拂塵,是拂拭塵埃、蚊蟲的用具。
⑥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⑦ 賢及月姊妹:波斯匿王的王妃賢、月二位姊妹,後來皈依佛成為優婆夷。
⑧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⑨ 更無人使耶:沒有別的使者了嗎?
⑩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⑪ 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其中「任何一位修行人」中文字面也可解為「除了佛陀外任何一位修行人」,但這樣解讀則意義不同於南傳對應經文。對應的南傳經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是不可能的。」
⑫ 鞞留羅:波斯匿王與摩利夫人的兒子,後篡位、弒兄,並殲滅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參閱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二九九經(佛光三‧九八三)。又譯為「琉璃」、「惡生王」。
⑬ 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有沒有您所曾說給別人聽的話,和此不同,但有人可能會如此誤解的呢?姓瞿曇的出家人(即佛陀)記得當時所說的是什麼嗎?
⑭ 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同一時間知道一切、同一時間看見一切。
⑮ 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的四個階級,即四種姓。其中「梵志」是貴族階級,又譯為婆羅門,「居士」為中產階級,又譯為毘舍,「工師」為工人、農奴,是奴隸階級,又譯為首陀羅。
⑯ 勝如:優劣。
⑰ 五斷支: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勤奮支」(按:四正「勤」又譯為四正「斷」,巴利文讀音極為相似,可能為雙關語。)此經中「五斷支」可能是「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通俗化變形。
⑱ 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一定能好好地向佛陀學習。其中「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是如來十號的其中三個,指佛陀。
⑲ 等食道:消化順暢。
⑳ 食飲消、正安隱消:飲食都能消化,正確安穩的消化。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多一句「中間而能夠勤奮」。
㉑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對佛陀及各修行人如實、不自誇。
㉒ 觀興衰法:又譯為「觀察生滅」、「觀法生滅」。
㉓ 斷行:指上一段「五斷支」的實踐行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勤奮」。
㉔ 應來此間:「此間」指輪回的狀態,「應來此間」意指天人福報享盡,墮入輪回。
㉕ 我是世尊子:我是佛弟子。阿難是佛陀的俗家堂弟,而不是佛陀的俗家兒子,因此這點是指阿難身為佛弟子而言。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罗大将,听佛来游化的消息后,就往诣佛所,问佛有关于下列的问题:1.一切智,2.四种姓的胜如,3.四种姓后世的差别,4.断行之胜如,5.四种姓的求得真理之胜如,6.天之存否?7.三十三天之有无?8.梵之有无?佛陀和阿难,均以方便回答他。就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阿难尊者的问答。阿难并受大王的称叹。
[註解]
① 十一經:指卷第五十九第二一二經至卷第六十第二二二經兩卷之經文,計有:一切智經、法莊嚴經、鞞訶提經、第一得經、愛生經、八城經、阿那律陀經、阿那律陀經、見經、箭喻經、例經,共十一經。
② 問訊:問候請安。
③ 今拘薩羅王波斯匿安隱快樂,今天及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若干身安隱快樂:問候語,相當於「波斯匿王好!大家都好!」。「揵沓和」義譯為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④ 開窗閉戶,住彼密處:打開窗戶、關上大門,停留在室內隱密有保護的地方。
⑤ 拂:拂塵,是拂拭塵埃、蚊蟲的用具。
⑥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⑦ 賢及月姊妹:波斯匿王的王妃賢、月二位姊妹,後來皈依佛成為優婆夷。
⑧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⑨ 更無人使耶:沒有別的使者了嗎?
⑩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⑪ 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餘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本來就沒這回事,未來也不會有這回事,現在也沒這回事:「有任何一位修行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一切、看見一切。其中「任何一位修行人」中文字面也可解為「除了佛陀外任何一位修行人」,但這樣解讀則意義不同於南傳對應經文。對應的南傳經文作「沒有一切知、一切見、能自稱無殘留智見的沙門、婆羅門;這是不可能的。」
⑫ 鞞留羅:波斯匿王與摩利夫人的兒子,後篡位、弒兄,並殲滅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參閱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二九九經(佛光三‧九八三)。又譯為「琉璃」、「惡生王」。
⑬ 頗有異說異受?沙門瞿曇憶所說耶:有沒有您所曾說給別人聽的話,和此不同,但有人可能會如此誤解的呢?姓瞿曇的出家人(即佛陀)記得當時所說的是什麼嗎?
⑭ 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同一時間知道一切、同一時間看見一切。
⑮ 剎利、梵志、居士、工師:印度古代傳統婆羅門教,將人民分為的四個階級,即四種姓。其中「梵志」是貴族階級,又譯為婆羅門,「居士」為中產階級,又譯為毘舍,「工師」為工人、農奴,是奴隸階級,又譯為首陀羅。
⑯ 勝如:優劣。
⑰ 五斷支:五個勤奮的構成要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勤奮支」(按:四正「勤」又譯為四正「斷」,巴利文讀音極為相似,可能為雙關語。)此經中「五斷支」可能是「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通俗化變形。
⑱ 必得善師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一定能好好地向佛陀學習。其中「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是如來十號的其中三個,指佛陀。
⑲ 等食道:消化順暢。
⑳ 食飲消、正安隱消:飲食都能消化,正確安穩的消化。相當的南傳經文則多一句「中間而能夠勤奮」。
㉑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對佛陀及各修行人如實、不自誇。
㉒ 觀興衰法:又譯為「觀察生滅」、「觀法生滅」。
㉓ 斷行:指上一段「五斷支」的實踐行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勤奮」。
㉔ 應來此間:「此間」指輪回的狀態,「應來此間」意指天人福報享盡,墮入輪回。
㉕ 我是世尊子:我是佛弟子。阿難是佛陀的俗家堂弟,而不是佛陀的俗家兒子,因此這點是指阿難身為佛弟子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