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guanglin吧 关注:2,830贴子:23,852
  • 6回复贴,共1

印光文钞: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经义理无穷,随人所见,各自著述。只一经也,别圆终顿,所判不同。因缘观心,所释各异。况复后世禅道大行,人皆乐闻直指之说,谓其亲切痛快,易于得益。由是多有以祖意释经意,挽佛说徇己说。抹除事相,专谈本分。或以机锋为转折,或以表法为通关。但能不背心宗,皆堪辅弼佛说。纵不能普被三根,称佛本怀。亦可以各利一类之机,令其就路还家。又显经义幽远,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良以者个如太虚空,杳无疆界,不妨随人所住,以分南北西东。如摩尼珠,非青黄赤白等色,而复遇青现青,逢黄现黄。青黄虽非本色,本色不离青黄。倘欲离青黄以觅本色,非蕴空大士不可。如李长者之华严论。憨山之法华击节。曾凤仪之三宗通。及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看,以净土依正作本分说等。不得律以教家常格,谓为错讹而稍加更改。以彼另属一宗,揽一切法指归向上。设一更改,于本注前后血脉隔断。又不能于教理始终意义吻合。一经稍改,两途俱失。剜肉作疮,有损无益。还他本来面目,流通后世。譬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尽忠行孝,俱振纲常耳。以师在海山,言憨山所注法华,有不合经旨处,以憨山多约本分作直指之谈故也。又校经一事,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识,十分细心,再三详审,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讹谬,令其芜秽尽除,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05 18:37回复
    白话译文:
      佛经的义理没有穷尽,随人所见,各自有所著述。同样一部经,就有别教、圆教(天台四教)、终教、顿教(贤首五教),判教的不同。约因缘释,约观心释等四释来诠释经文,解释的又各有差异。何况到了后来唐宋之时,禅宗之道大为盛行,人们都喜欢听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这样亲切痛快,容易得到利益。由此就有很多人,以祖师意来解释经文意,挽拉佛说来依从己说。抹除千差万别的事相,专谈自性的本地风光。或者以话语机锋为回光转折之处,或者以比喻表法作为通过开悟的三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05 18:39
    回复
      但只要能够不违背禅宗心法,都堪能辅助佛说。纵然不能普被上中下三根,称合佛陀的本怀,也可以各自利益一类众生的根机,令他们就路还家。又显示经文义理幽深玄远,佛理圆融通达。法法皆归真,头头皆合道。这实在是因为心性如太虚空,杳然没有疆界。不妨随人所住,而分出南北西东。如同摩尼宝珠,不是青黄赤白等颜色,而遇到青色就现青色,逢到黄色便现黄色,青黄虽然不是摩尼珠的本色,本色却不离青黄。倘若想要离开青黄而求觅本色,不是如观自在菩萨那样,五蕴皆空的法身大士,不可能做到。例如唐朝李通玄的《华严经论》。明朝憨山大师的《法华击节》。明朝曾凤仪的《三宗通》。以及禅宗以“念佛是谁”作为话头来参。以净土真实的依正庄严,作禅宗的本分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等。这些都不能严格的以教下的常规准则,认为是错误而稍加更改。因为这些是属于另外一个宗派,揽一切法都指归向上。假设一改动,对于本来注解的前后,就会血脉隔断。又不能对于教理的始终意义相吻合。一经改动,宗门教下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失去了。挖肉作疮,有损无益。还他本来面目,流通后世。譬如春兰秋菊,各有其美。尽忠的和行孝的,同样都是振兴道德纲常伦理啊!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05 18:40
      回复
        因为您在普陀山,说憨山大师所注解的《法华击节》,有不合经文义旨的地方,这是因为憨山大师多约禅宗本分,作直指人心来谈的缘故。又者,校对经书这件事情,很不容易。恐怕您没有闲暇顾及到此,而委托他人。必须有杰出的见识,十分的细心,再三的详审,勤加考据,稽考核察。才可以匡正讹谬,令冗繁杂乱的地方全部除去,天真面目彻底显露。否则,宁可依原样画葫芦,还不至于失去它本来的真样子啊!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05 18:44
        回复
          解读:
          常诵佛经的人可能会发现,佛经中有时,也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有时候要求人们要观想,有时候又说不能执相,甚至有些佛经翻译版本都不尽相同。
          常常有人因此而产生困惑,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是佛经上“弄错”了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05 18:49
          回复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法如芭蕉,一切由心造,若知法无实,知心亦是空。”然而没有观察时,不要说无我的甚深道理,就连基本的物质结构、心识特点,很多人也不一定明白。
            大家现在能学习大乘佛法,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和福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要说通达无我空性,就算对孝顺、恭敬等基本美德,身体力行的也非常少。同样,诸法亦复然,一切万法也是如此。因一时障目而无法理解佛经的甚深密意,故一遇到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就认为有矛盾。
            其实佛陀说法要观待众生的根机、因缘,所以不同说法并不矛盾,这样听法的大众才能够接受、理解,也即“不了义”与“了义”的区别。“不了义”是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方便宣说。
            “了义”则是直接、完全地阐述佛法的究竟义理。在具体说法时如果不加以审思分辨,便会误以为二者矛盾。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05 18:50
            回复
              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明白。同一部佛经,古代高僧祖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在判教上可以有别、圆、终、顿的分歧,也可以有因缘、观心等不同角度的解释。
              从解释经典的角度上说,有些解读当然就远离佛经本意了。但是,虽然与佛经本意差距很大,只要不离心法,却也都可以利益一部分特殊的根基,也同样是可以辅助佛经的教化的,让他们可以因此找到修行的道路。因此这样的解读,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不应该按照解读经典的通常思路来规范它们,随便删改。
              我们应该谨遵智者大师“经富论贫”的开示,充分认识到佛经解读的无限开放性,避免凡夫执一非余的错误习气。
              在个人修学中,不妨坚持与自己最为相应的某宗派、某位祖师的佛经解读,但要避免以此解读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排斥其他不同的解读。毕竟,众生根性不同,其他不同的解读,可能也同样符合佛意,甚至可能对其他众生更为对机。如能全面研读学习有代表性的各家注疏讲解,对佛经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入,这对于弘法者来说尤为必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05 1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