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借花
这些地方太复杂了。我们根本无从知道一贞桥下的流水到底曲径通幽到哪座曾经隐秘但无比奇美的王朝,水石相激的琅琅声破开了光阴之化沙,星斗离奇地从拱桥上流动下去,偶尔会被走进这里的猎奇生人身上的烟罗所捕获,但水波之所以炼彩,无非是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留住它们的色彩,不能使它们受训,不能使它们动心,不能使它们情之所钟而太上忘情。静水的名字起得也很不好,这位来自燕京的,也许在洛阳久住过的长孙小姐开始挑剔起石碑上的篆迹:起笔太挑,沸反狂舞,提腕的博士们傲气到自比洛阳纸贵,水是流动的,星是流动的,走过这里的曲曲折折、山山水水的烟罗绣履也是流动的,静彼的大约只有此刻面朝着借花的石碑,它的背后遥遥指往着三分明月夜的方向。长孙借花靠在石碑上,这是唯一一道三岔的分口:“杨瑨,天下三分明月夜,还有一分在哪里?”
-
杨瑨
他和长孙止于纸笔的交情,此时没什么可传奇的,能说的都写了,剩下的都是不能写,或是说了也徒增无用喟叹的。两人的步履相去不远,等她,看她,一些状似很谦逊有礼的行为都漫不经心地缀在长孙的影子后面,“天下二分,既然这里未曾有天下,那么余下的一分,哪里都可以是。”杨瑨的眼睛眯了起来,在她俯身一看,未曾靠上之前,那百步穿杨,力握千钧的手掌已拂过碑文上的铁画银钩,才与她的衣鬓擦过,他又说道:“或许女君问的,就在这里吧。”
-
长孙借花
这里的草绒不知道被哪位公主的仪仗驾临过,它们俱皆伏道抢拜在小路两侧,借花在岔路上回望过去,竟然有些不知道它们一路通往的到底是哪一条惊惧而堂皇,怯懦又曲折的道路:“不。其实我很少确认过什么事,因为我的父亲有着这个朝代无可匹敌的财富,我的母亲有着这个朝代不容置疑的辞令,它们不足以困摄我的心神,固封我的情思,所以这些后果或是前因都可以如同潮水一样从我的躯体上逝去,飞花无痕。可是现在我想问你,这里不可以有天下吗?”借花身上所着的杂裾有些太长,所以这些草针在她动步之间也如同潮水一样向她涌来,她此刻竟然后退了一步。在三岔路,在明月夜,在神都之外:“你要去哪个方向?”
-
杨瑨
天下,这两个字使杨瑨陷入一种剔透、晶莹的回忆里。洺州的日子要过得慢一些,时不时传来的敕令,很容易中断他和军师谈到国朝北面的情况,例行恭维地写一些公文,写一些江山永固,万岁千秋。这份雄心,皇帝有,皇帝的臣子也有,但皇帝不在乎,皇帝的臣子就继续上书:在这个秋天的午后,我很期待陛下与亲营前往洺州,洺州能够时不时地为您带来一些新鲜的,被万民仰赖的东西,不仅仅是我在奏报中写的那样。这样的日子在今年戛然而止,草肥马瘦的时候,他被传召去燕京,又跟着拥扈王公的车马回到洛阳,杨瑨是主帅,但在这里他没有什么收拾指挥的人,顶多有一些朝野旧友,站在这里,也看着天下。他听不明白那些很有禅思的话,等他抽神而出时,很轻松地笑笑,把手递给长在野草荒蔓的长孙借花,说:虽然我不懂天下,不过在洛阳待久了,哪里是行路,哪里是车道,还是能分清的。这样的话,我父亲去世那一年,陛下也问过,陛下指了指坤舆图上的洺州,那我就向北去,驱除鞑靼。杨瑨又问:“天下之大,洛阳之深,长孙姑娘想好要去哪个方向了吗。”
-
长孙借花
而借花理解天下的时刻,就是借花在十二日酬杯的夜间,杨嫒说她曾久居过宫中,借花说这座优奥的宫廷,她从不曾拥有自由来去的权力;而借花理解天下的时刻,也是十二日夜间,伤婉和遗憾尝试着将借花若出其中在定论血脉,搏缠正统的臣臣附和中,借花却出人意料地回头迥望到燕京外田野的四时,想到那些持稻欣然的农户,想到鸢飞叶落,日月生长,它们农忙而来,盛获而去。其实她远称不上是一位商人,不过在她最博学敏思的阶段是一位尚算成功的商人来启发她的,长孙交说:我不会教你趋利而来、操奇计赢,以为身怀宝物就足够坐地裹足了,真正的财富是流动的。你在哪儿,它就会去哪儿。借花于是又低头看了看环抱他们的流动的静水,直至现在这条静水的源头还没有被揭开那层通晓天然的面纱,借花忽然问:“是的。杨瑨是一位很忠诚的臣吏。陛下信手的方向就成为了你矢志的承诺,只是我没有想通,你仍然会受到这份舆图所带来的圣威的驱使吗?陛下可以让你做任何事,但这里没有一个人是陛下。”父亲明明说,待价而沽,奇货不可居。但借花一遍又一遍说:父亲啊,可是杨瑨向前、向我伸来的手心无不谄动着珍宝最动人的光彩。
-
杨瑨
那种恶劣、负面的特质渐渐被某种事务洗练,他抬起眼帘,尖锐而失真地望着长孙借花,握住的手掌虎口蹭了蹭,像是刻意地用皮肤抓挠着某种光滑的金属,像是,握住了一把剑。
杨瑨那张由于故作温顺而显得乏味的面孔忽然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被注入了某种新鲜的力气,一点血,一点穿肠的酒——不过是恰逢节令,皇帝宴饮,兵不血刃地折辱诸臣,使他们骑马经过面前,比试健武的、文弱的身体。这样危险的眼神转瞬即逝,在深褐色的瞳仁里形成了一道漩涡,它们彼此缠斗,交织,为他前行的步履合歌载舞,蕴含着深意。
这些迹象都只是在这样不堪一说的手掌相握,借力而行里,他没有懈怠,他还没有厌倦杨瑨这个名讳,这个身份带来的意味深长,于是他说:“陛下就可以让我做任何事么?那是因为长孙姑娘你,还不是陛下啊。”月光使得他的面庞疑幻疑真,稠缓地凝结在他的靴履下,有那么几个字,因为他走得很快,或是因为心跳声更响,几乎只是勉强跟上,尉迟瑨很自负地说:“我很喜欢洺州,你应该去看看。”
-
长孙借花
也许借花并不完全懂得「还不是陛下」的教士真义,因为她也还不完全懂得天下的全部。田野的季鸟就是这样,它们会在无数个秋回的夜晚里静聆水流、花开、风飞、沙涌,它们眼里只有虹动的世情大千,林林总总生色又美妙,日夜不停地阐述着彼黍离离的永矢弗谖,即使它们永远不会知晓只要飞过那层翻迭的草浪就是王求厥章的丹书白马。于是天下因此就这样分开两部分了,含混着王朝间次波伏的用以分界的嘈杂人声,他们的行步几乎快要无限靠近那些狂言着“忠勇……甚慰……加赐……以资励志……”的无数酒后狼藉了,捧着稻谷的佃农在秋夜中渐行渐远,鼎力的秋风将季鸟吹散,琉璃瓦很滑,饱满的雨水从飞檐上滴落,他们一定会从甲胄的警示或是刀兵的危险中深以为然到这已然是另一片天地了。他们的步履像抛弃弁髦那样的越过了这条界碑,回头的时候借花什么都看不清,没有人在她身后,也没有人在她前方,她只能很确认地:“我当然还不是陛下啊。”陛下现在持节着黄金做的冕板,那太沉太重了,而借花只是怀抱着几杆金色稻谷就已经很累了。但她还是要跟上杨瑨,一边走一边说:“不过杨瑨,你到底会做生意吗?一个人不需要契约就为另一个人做任何事的利益是很低的——我知道洺州,千步漳柳,龙泉观音……”她突然拦住尉迟瑨向前走的动作,长孙小姐更自负地说:“带我去。”
-
杨瑨
神凤七年八月十二,这条路不好走,榆钱掉了一地,熏风不畅,像是关着人,杨瑨笑着转过头说道,陛下将恩准我在这里及冠了,中君代父母赐字,我听说是青陟这两个字。尉迟瑨,尉迟青陟,好听么。
神凤十五年八月十二,这条路还是很不好走,玉兰花挂在梢头,连翘、丁香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香气馥郁,滴落在深色衣襟上洇开的甘蜜很快就干了,它本来像是要簇悬在腰间的鱼袋香囊上的。杨瑨穿着的这身衣服广袖宽绰,这种含蓄的东西却在他身上找不到踪影,他走得越来越快,那东西似乎又出现在他翩飞的衣袍中了。有些东西是要走得快一些,才能从流离之中瞥见它的幻影的。仿佛“陛下”这两个字并不是由杨瑨说得这么直白,也不是由他说起似的。他捉着长孙借花的手掌,其实可以随口应付她,不过这种拿捏的架势来源于他握弓张臂的力气,让她跟着他走了一会儿,走过杨树,走过桑树,都是些春秋两季正当时的树木,风雨无阻地开,洛阳城的行人也风雨无阻地走动,钱、权、色,杨瑨说:我不会做生意。他抬了抬唇弯,像是酝酿着一股嘲讽的笑,仿佛是说,我做的生意,你做不了,也最好不要做。杨瑨没有附和长孙借花的道理,利益之类的东西,他被人揶揄过在这些事情上的麻木和冷漠,此时神情也淡淡的,有一种不肯回头的固执。好在他的神情因为她忽然改偏的声音又高兴一会儿,又有些满不在乎——说不出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好在他本没有背过身去,就站在溶溶月色下,像是被她难倒了:“没有那些东西,只有人,人的胯下是马,马蹄下是草,草朝着天空疯长,洺州只有这些。”他刻意把话说得难听一点,“你说的那些,是书史里的风光,活着的人沾不了。”知难而退,他想。
-
长孙借花
长孙机最开始小声说了句“走慢点”,但这种声音就好比木芙蓉掉进金桂丛里,惹起的只有周围一小圈香风的涟漪而已,所以借花索性就任由杨瑨带着她追步而去。脚下柔软的丝履也许本不意要让它的主人走在错乱复杂的小径当中,不会知道琥珀中的飞虫在脚步的沉碾下开始复苏,不会知道菖蒲叶成为臂缠和压步生色后的一绺青绳,她一边凝神在此,一边又想探看杨瑨的脸色:听到了吗,杨瑨说他不会做生意,契约贿本、钱货两讫,与他陪身的纹银也许就要在杨瑨这里被诱惑得一无所有,赌徒固然可恨,但不对等的生意更使人欣然。之后长孙借花又看到了杨瑨俯垂下来的眼神,原本这样的眼神不会被借花捕获,因她已经开始遐思在要如何招引、唆使、蛊惑这位一窍不通的男人身上所剩有的所有东西,心驰神往之时,她的手心就和杨瑨的重重交绕在一起,她好似没有办法挣脱,就好似她没有办法游移离去的导致无不意外的看到杨瑨的那双眼睛,于是她开始怀疑,彼时杨瑨舍去的究竟是一箱纹银还是一枚苍耳?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步子和风把他们之间的距离也越缩越小,但好在她仍然坚定:“我会做生意啊。所以你看,我不会让你吃亏的,契约的效力就是帮我们约定我们想实现的,你想实现什么呢,写在今夜,我们盖章定戳。”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借花无端觉得有些冷,还无端觉得这样的契约压根不会生效,总之许多月线一起把他们缠绕着,这些话像洺州的风吹野草一样掠过了她,借花因此摇了摇头:“我不相信你说的。”这是一截比苍耳还要坚韧的发丝,比胯下是马、马蹄没草、草木疯长还要再生机的语气:“我不相信书里写的,我也不相信你说的。如果你要指正我,请让我看到来自尉迟瑨真正的洺州。”
-
杨瑨
这是快要接近中秋的时候了,夜里有些凉丝丝的,透过衣物柔软的织地,沁浸皮肤肌理。杨瑨少年习武,掌心仍是温热的,料理善后,就像是在擦拭一柄剑上的寒光,抬起覆着手背的袖子抹去她眼睛边飘落的,柔软的蓬草颗粒。他说,长孙借花,你来劲了?
无论如何,这话是不了了之,没有结果的,杨瑨既没有答应她抛出的苍钩,也没有因为眷恋手心里的柔软而掂量值不值得,这买卖是否划算。
不过这都没关系,他笑起来就好了,杨瑨笑起来的时候少了很多年长一些的傲慢,多了很多意气风发,天南海北的疏寥,那是一种很容易被劝服、说动的宽裕姿态。
十来年前,他第一次策马北上,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白衣公卿,那时候叫他尉迟瑨的人,比叫他杨瑨的人多。在那片狭窄的天地之间,那颗赤红色的心无限地膨胀又很快轻盈起来,他照例吹响竹哨,云鸟腾飞,它踩过的渐次生长的山花插满了女人的鬓发——姑娘山下有人互相靠近,有人亲吻,有人相爱相守,他驱马跟上父亲,问:这是我们家世世代代曾经生活的地方吗……不是洛阳,也不是燕京,一种离别的情绪在杨瑨的回忆渐渐模糊。
他一时竟想不起来,他为了反驳长孙借花而调起的那些回忆,究竟是书里写的,还是眼前曾看过的。于是杨瑨斜睨她一眼,“写下来么,太轻了……”他像是真的为了这句话忖量起前因后果。过了半晌,寂寂的庭院里熏风拂动,他不动声色地:不过,我等你回信。
——